即便是在2007年A股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的狂热氛围里,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也绝对是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从2007年初的30元起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迈入了百元股的行列。
与其股价相对应的是,山河智能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处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在徐工、三一、中联重科和柳工等工程机械巨头组成的重型企业丛林中,何清华以他的灵气、执著和理想主义情怀带领着山河智能这个“小精灵”快步前行。
太阳坡的乌托邦实践
“Sunward”是山河智能的英文标识,意为朝向太阳。这本是何清华请人按山河智能的中文谐音拼的词,结果没想到还真有这个词。
这个无心插柳的英文词,还与何清华青年时的一段传奇经历有关。
1965年,19岁的何清华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到湖南省江永县桃川农场,那时的何清华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满怀希望地要扎根农村,把农场办好。
后来,在桃川农场不能坚持办下去后,何清华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带领10余名知青走进原始森林般的瑶族聚居区都庞岭,在那里创办了大远农场。
他们选定了三峰山下程仪家村后的半和坪作为农场。半和坪面东朝阳,何清华便满怀着希望称它为“太阳坡”。
何清华带领知青们在原始森林中,刀耕火种,开荒拓土,并实行着完全的自由民主。这个他们苦心经营的乌托邦,甚至吸引了很多外面的知青,包括年轻时的韩少功(著名作家)。
乌托邦毕竟是乌托邦,面对“文革”中的复杂现实,刚刚形成雏形的大远农场很快就被人付之一炬。
那段乌托邦实践,使年轻的何清华显露出了创造的胆识,对理想的执著,对拥有自我空间的追求,以及爱琢磨的性格。
象牙塔边的创业
被迫离开大远农场后,何清华被安排到了益阳市泞湖公社农机厂。在那里,何清华接触到了机械,也迷上了机械。
1974年,28岁的何清华顶替退休的父亲,在长沙客车厂做起了一名车工。
在这段时间,何清华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跳过大学,直接报考研究生,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毅,在1980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机械系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何清华留在了中南大学教书,并开展了十余年的厂校合作,把学校的技术卖给企业。但是,何清华发现,“企业并不注重创新,只是拿着技术依葫芦画瓢,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校企合作严重脱节”。
如何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并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成了他日夜思考的问题。90年代初,何清华就萌发了创办公司的念头。
不过,何清华坦言,“完全没想到创办私人公司,也不是基于赚钱的想法,只是想更好地转化科研成果”。
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多次向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建矿山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并没有获得批准。
一直以来就要求“一个独立的空间,使自己的想法可以更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现”的何清华,在朋友的指点下,拿着身份证就去工商局登了记,决定自己创办公司。
1999年8月,在一个出租房里,靠着借来的50万元,在学校都不知情的情况下,何清华的山河智能开工了。
山河智能的起步产品是静力压桩机,这是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凭着静力压桩机起步后,何清华很快又投入了对小型挖掘机、隧道凿岩机器人的研制和生产。
2001年,中国挖掘机处于最低谷,近90%的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但是,何清华不信邪,凭着湖南人的“霸蛮”劲,他决定投产小型挖掘机,尽管他买第一台样机的钱都是很困难的。
对于当初缘何决定投产挖掘机,何清华这样解释:“我们的静力压桩机。市场规模不是很大,所以要有一个批量大、发展前途更好的产品,于是选择生产小挖。还有就是不服气。我就是要啃这个硬骨头,中国企业一定也能把挖掘机搞起来。”
尽管挖掘机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机械产品,并且国外品牌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但是,小型挖掘机由于其机、电、液压系统的集成度并不是很高,也就相对降低了山河智能进入的门槛。
在核心部件方面,由于产能与各大挖掘机厂商还无法同日而语,山河智能另辟蹊径,选择质量价格结合最好的配套件。
针对发动机,山河智能避开了康明斯、三菱等大品牌,选择了二线品牌日本洋马作为供货商;而针对液压系统,山河智能则避开了川崎、力士乐等大品牌,选择了日本KYB作为供货商。
现在,山河智能的桩工机械居于国内前列,小型挖掘机也成为国内颇受信赖的品牌。对于其他产品,何清华坦陈:“先把这几个产品做好了,才会考虑其他产品。”
不过,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山河智能也开始了一些并购活动。如对无锡方展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收购,力图通过对液压系统和发动机外围部件厂商的整合,逐步获得核心部件领域的主动权。
2007年9月,山河智能还与其欧洲代理商签署了股份收购协议,以218.8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51%的股权,在欧洲市场开启了渠道销售。
应该说,山河智能避开盲目的横向并购,利用技术、资本杠杆,进行巧妙的产业链纵向整合的战略思想,是颇为成功的。
鉴于何清华还是中南大学的教授,许多人都认为山河智能是个校办企业。何清华特别澄清,“没有半点校办性质”。不过,山河智能和中南大学的这种合作模式确实颇有好处,在象牙塔边办企业,对企业和大学都能带来好处。
现在何清华还带有10余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比如在电控等方面。同时,我通过企业这个平台,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学习,他们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作为博士生导师的何清华,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
由于合作的互惠,使双方都希望维持这种关系。何清华还给了学校百分之一点多的股份。在象牙塔边的山河智能,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气质和优势。
火车上的创新
山河智能的自主创新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中是很突出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何清华。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多是他亲自主持,并完成攻关的。
但是,既要在学校教书,又要抓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运营,身兼三职的何清华常常是“人在旅途”,很多时间都是在火车、飞机上度过的,记者不久前就曾在机场遇到何清华。
长期的出差,对于很多人是疲倦和苦闷的,但年过六旬的何清华却不这么看,“旅途是一种放松”。在这种放松的氛围中,何清华常常能顿悟出很多技术创新的灵感。
公司初创不久,为解决华东市场薄壁管桩压桩施工容易碎桩、破桩的难题,何清华在去杭州的火车上冥思苦想。突然他想到人们手握鸡蛋时,受力面越大越均匀,鸡蛋越不容易碎。那么,将夹桩设备与桩壁的接触点从4个增加到8个、16个不就行了吗?再加上楔块增压原理,由此想到了一种“多点均压装置”。运用到实践中,果然解决问题,并获得2001年专利优秀奖。
对于旧城改造时靠近墙边的“边桩”和靠近墙角的“角桩”这类桩基础,普通型压桩机很难处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桩机的设计者们。在一次出差旅途中,何清华看到有人沿着床边爬上中铺,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沿压桩机细长方向的一端布置处理“边桩”、“角桩”的设施?对,就这么干!于是按着这一思路确定方案,设计草图。通过实施,问题迎刃而解。
正是何清华的这些技术创新,使山河智能高起点起步,成为一个真正靠自主创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企业。何清华在火车上的顿悟,也使山河智能赶上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这个快速奔跑的“火车”。
资本市场上的飙升
随着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飞速发展,山河智能最大的问题就是产能不足。怎么办?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以开放性的姿态为制造体系的尽快形成筹集资金。”但是,通过自我资金滚动、银行贷款、预收订金等方式扩大产能,只能是权宜之计。
上市!这是解决企业资金瓶颈最有效的办法,何清华不仅赶上了工程机械发展的高速列车,他还要坐上资本市场这个“火箭”。
2006年底,山河智能成功在深交所登陆,募集资金3.3亿元,有效缓解了公司高速发展的资金压力。在资金到位后,山河智能扩建了产业园,并通过技术改造投资将挖掘机产能提高到3000台以上。
2007年,山河智能在二级市场上股价一路走牛。上市不仅“为宣传公司品牌,扩大影响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作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何清华也频频亮相于各个富豪榜。
何清华对财富的剧增看得很平淡:“办公司给我带来财富,这是实实在在的,但我确实没有特别激动的感觉,我也没时间和兴趣去消费什么。上市之后,我反而是感觉压力和责任更大了,想的是如何把企业做得更大一些,更好一些。”
正是对于财富看得很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当时没想到那么多,这个给百分之几,那个给了百分之几,他们也没给我投钱,包括还给了学校一部分。”
何清华坦言:“当时分些股份给关键人员是应当的,现在想到还是有些不够周全。我现在的股份是20%多,还是偏少了一点,在中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下,创始人的绝对控股还是很重要的,股权太分散了不好。”
记者手记
在山河智能,大家都亲切地叫何清华“何老师”,他也最喜欢这个称呼。但是,这个老师有些“另类”,不仅自己创办了公司,而且还办得那么成功。
这个“从小就喜欢创造一些东西”的何清华,总是做出一些惊人之举,“文革”时带领一帮知青创办了一个“乌托邦”,34岁跳过大学直接报考研究生,年过五旬自己创办公司,在火车上搞技术创新,在外资品牌霸占中国市场的情况是硬是要生产挖掘机……这个湖南人,有些特别!
浸润着何清华的心血和思想的山河智能,也是个“虎子”。近年来,山河智能的成长远超过行业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76%,其2007年营业收入更是达到了12个亿。
在群雄并起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何清华和他的山河智能值得期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