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迈向高端 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11-01-19 10:46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日前,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业内专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现将部分人士发言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日前,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业内专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现将部分人士发言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

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作支撑

能源按照它的产业链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一是一次资源的勘探开发;二是从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三是成品能源的传输配送;四是能源的应用。这四个环节无论是从勘探开发、加工转化、传输配送,还是节约利用没有一个是不用装备来实现的,所以某种程度来讲,能源产业链是一个技术密集的产业链,它的技术主要体现载体就是装备。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抓住市场的作用,充分依托市场,我们过去老讲装备制造业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技术。市场资源依托工程是我们的一大法宝。二是坚持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这些年搞下来以后有一个感受,我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哪怕是三流的也得有资金,何况我们今天研究的是高端,高端就是高技术、高质量,这个技术和质量别人是不会给你的,我们现在真正拿到的一点东西还真的都是靠我们自己。真正高端的东西包括人才你就是引进不了。我就觉得要坚持原创性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非常重要。

现在大家一讲装备就说能源行业搞得还是不错,但是我们觉得还不行。大家知道风电我国下一步要大发展,我国“十二五”期间风电要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我建议,我们以后再讲风电不要讲装机量,要讲发电量,就是我们每年享受电能里面有多少是风给我们送来的,当然这里面涉及问题很多,包括电网的问题。风电领域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关于风机的质量,风机是高端产品,大家都知道几十米、上百米这样的高空,特别海上风电,风吹、浪涌等,风机原则上来讲是不能维修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高可靠、高寿命的风机,这一点要做到非常不容易。所以下一步的关键还是强化质量。

二是并网。这里面不仅仅是风机,凡是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无论是风还是太阳能,由于它依附于资源间歇的变化,导致它是一种不稳定的变体,这个变体涉及到的核心技术就是电力电子技术,这是我国的弱项,这一点特别在能源领域里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现在整机都能动,但是一涉及到控制就不行。

再就是核电,这几年核电发展得比较快。核电就是安全问题,基本上大家讲核电总体来讲是安全的。核电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做到安全可靠,现在无论是三大动力、两大重机包括沈鼓这些企业,大家都做了很大规模的改造,要说从生产能力我们是够了,我们一年搞十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确确实实不敢说我们现在做的东西是绝对的好。关键的是,我们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常规的电力设备实际上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大批辅助设备都是进口的,比如说阀门,一台超超临界机组四五千万的阀门都是进口的。还有管道,火电四大管道,P91材料都是进口的。所以最近我们也在抓这个工程。

另外能源领域还有心病,比如说燃气机的问题,燃气机不能实现国产化那么能源领域就是一句空话,这些年我们航天航空都在搞,我们拿出几十个电厂要求国外跟我们合作,但是进展到今天,包括东方汽轮机,从一台汽轮机加工制造来讲,我们60%~70%都可以加工制作,但是核心技术没有。所以燃气机一定要在“十二五”期间有重大突破。在这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高端材料部件,这种高端材料没有人卖给你,也不会有人给你技术。二是现在燃气管造出来没有地方做实验。大家去日本三菱就看到了,他造出来以后就是没有人用,他自己拿了两亿美元在厂里面搞实验。最近我发现大的能源装备企业现在都行动起来了,这几年市场情况还是不错的。

此外,下一步要发展风电能源和核电能源,核电能源一运行就停不下来,风电也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抽水蓄能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抽水蓄能这几年搞国产化,目前国内出来一个东方电气,一个哈尔滨电气,但是它们很多东西不能做,现在转轮主要设备、主机都可以做,就是控制这一块目前做不出来,要从国外进口,而这一套东西要占整个机组很大规模,所以解决大规模的储能,要把抽水蓄能发展起来。

智能电网欧洲有欧洲的标准,美国有美国的标准,中国有中国的标准,但是这里有一大批设备我们自己目前还不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二次的结合。我们过去机械行业分工,分得非常细,搞二次的就只能搞二次,搞一次搞开关、搞变压器的就搞变压器,这样不行。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是整体的来搞,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一次的基础上来搞,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

实际上,能源领域有很多装备很多技术需要开发,最近我们搞了一个能源科技装备的“十二五”规划,在这里面把整个能源对装备的需求讲得比较清楚。另外就是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提了四位一体的概念,就是要坚持科研,打造自己的研发中心,要抓住依托工程最后来实现重大能源装备的自主化。总之能源要发展,能源结构要调整,离不开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要想发展,恐怕不重视能源、不搞能源装备也不行。我们现在能源的产量和能源消费量基本都是世界第一,要从能源大国真正变成能源强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装备支撑这一点是不行的,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

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的一个重大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必须尽快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科技创新投入就是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从投资来源来看,科技创新投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二是金融资本,包括银行的信贷资本;三是非营利性投资资金,捐赠资金;四是企业自筹资金。2006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新的潜力和活力,使我国迅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国。

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国家鼓励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目前以创研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为代表的创新金融日益活跃,支持工具和品种不断创新,形成了股票市场主板、中小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银行的传统金融资源也加大了对体制机制创新的应用,科技担保等金融中介比较活跃,形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创业投资、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等共同参与和扶持科技活动的金融支持体系。这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也在逐步的建立起来。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也在逐步凸显,2000年科技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0%,之后持续增长,近年来一直保持在70%的水平。2008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了3311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72%左右。

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力度基本形成。1993年国家首次发布,2007年又重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阐释了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制度和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同时允许国家财政采取引入资金、贷款、补贴资金和风险投资等方式,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成果转换,推动了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为国家科技创新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法治方向。

尽管我们这几年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还是很好,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明显。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投入的大国,但远不是科技创新的强国。我国目前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直接导致科技创新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国家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总量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决定指标,我国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2020年国家科技研发投入占GDP应当分别达到2%和2.5%这样一个目标,近些年我国这些指标应该说还比较低,提升缓慢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08年和2009年刚才说的指标分别只有1.54%和1.62%,到2010年达到2%这个难度很大。

第二,政府科技投入远达不到目标,与国家财政支出规模不相称。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这个法律增长幅度还没有达到,没有实现。

第三,企业创新投入较低,尽管企业创新投入为全国70%左右,但是投入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只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8.8%,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国内外购买的方式获得研发成果,所以研发成果很多不是企业自主创新获取来的。

第四,我国的金融市场科技创新融资量很少。

第五,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在引进的过程中可能只重视我们引进来把它变成一个产品,但是再创新这个环节就严重缺乏资金。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的比例为1∶0.24,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1∶3或1∶4或1∶5这么一个水平,导致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与日韩等国相比差距太大。

一直以来,科技创新转化力不大。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科技创新投入我们整个社会还是重视不够。这几年金融建设投资增长非常快,但是我们重基本建设,轻技术改造,这个传统观念远远没有改过来,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投入的四万亿元主要是修路去了,还是没有把这个钱用在刀刃上,什么是刀刃?科技创新就是刀刃。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有很多的减免税政策,但是它不成体系,比较零散,企业享受这些政策也不是很明确,很多政策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好使用。

——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力度不强,很多部门都在管,但是谁在牵头管,现在我们认为好像也不是太明确。

——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低,我们尽管有了很多的科技创新的工具,但是我们认为还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创新的主渠道,零零散散的,尤其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这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扭转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状况,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体制机制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一个大事。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有如下建议:

——明确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平台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科技进步法有关规定,建议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把这个制度贯彻落实。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建议应该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科技创新的环节,建议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次开发和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的投入。

——完善税收政策,在认真落实近年来税收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重新设计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作用。建议建立国家财政税务部门与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联合统筹国内科技税收政策的新机制,加大科技税收政策有效落实的力度,统筹协调各项科技税收政策,避免政策效益相互抵消。同时建议在企业研发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认定等方面,科技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共同来认定。

——要搭建融资平台,这是金融领域的必要条件,调动和整合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总结推广国际国家科技计划在正拨款与银行贷款相结合打包贷款的经验和做法。建议科技创新这方面允许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高新区发行债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

智能制造装备正向我们走来

近三十年来,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城镇化步伐加快,原始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标志就是大量的农业机械、小型工程机械进入农村,不仅仅是数量,而是等级都在进一步提升。

这里我引用了《黑龙江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在黑龙江修建1400个现代化农业作业区,每个区需要配备6台200马力级以上的拖拉机,这个总共算一下是多少呢?8400多台。光拖拉机没用,他得有很先进的辅具,这个配套的作业器具大概是按1∶4,那么这个需要各种配套3万多台。这些大型的拖拉机和配套器具不仅高效、高性能,而且有许多新工艺。比如说200马力以上的叫重型拖拉机,具有机载总限控制系统、有GPS导航智能驾驶操作功能,能实时诊断、监控和显示机组状态的数据。

那么什么是智能制造装备?国务院文件里面讲高端制造装备作为七大领域之一,确定了五大重点方向,这里就有智能制造装备。从我们看到的农业基建可以看出来,这个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首先有传感器,具有识别、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基层和深度结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正在培育和处于成长初期的产业,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市场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这个智能制造装备包括什么?智能制造自动控制系统,关键的基础零部件原基建及通用部件,这里主要是高参数的泵阀,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第一板块单元测控技术与装置是智能制造装备的中枢神经。第二板块是整机与成套设备,相当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躯体。第三个就是基础原件。

高端主机所需要的仪表大量缺少,这里举一些数据,我国占核电设备投资四分之一的泵阀,95%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和高档数控系统都要进口,这些基本单元严重滞后已经制约了主机的发展,所以主机发展面临空壳化危险。

智能主机和成套设备近期应该突破的重点做一个简要说明。用几个案例说明,比如说传统印染是粗放的生产过程,能耗大,污染严重,而新型的智能化的生产线采用了自动计量仪器,自动实时的对花技术、染色的色差监测和控制技术、染色专用机器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单张多色平板印刷设备。这个设备具有幽默预置及在线实时检测和自动调节、印刷机运行参数感知、智能鼓掌诊断及自修复、全自动换版、印刷品缺陷在线检查控制及远程操作等功能。

从这些已经问世或即将问世的装备来看,还能说发展智能装备离我们很远吗?

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抢占装备发展制高点的重点,它将引领装备制造发展的新潮流,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两化融合最重要的着力点。我国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已经二十年了,比如说在企业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比较广,但是真到了供应链的管理、实现企业的全解决方案这样一个完整的,基本上是很少的,而且有人说推行ERP成功的远远小于失败。当然我这里不是说这些不该推广,这些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还是应该继续往前走,但是我也很奇怪,真正有用的、直接见效的信息技术用在装备上去更容易见效。为什么我们过去在推行信息化的时候,没有推行装备的信息化?所以在传统装备要引入信息技术,嵌入传感器、CPU软件及其他信息软件,实现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发展机电信息一体化的智能化装备是适合国情的集成创新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它可能会在一些点甚至面上取得独创性的重大突破,创新意识薄弱、原创能力薄弱是当前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个难以扭转的顽症。信息技术现在正在发展当中,变化很快,如果我们抓住那个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传统装备相结合,发展这种或者叫做装备的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化、智能化的装备,我认为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渠道。

在国家层面上,我认为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这点工信部正在做这项工作,我有几个建议,一是开发量大面广的单元检测控制技术与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主要包括新型传感器、精密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第二就是夯实基础,解决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发展瓶颈。高参数、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轴承、车轮传动装置,电力、电子技术,高参数、高可靠性的办法。三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重大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全面推广大产业链,2020年形成2万亿的大产业链。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善继

重型机械制造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重型机械制造也是高端制造装备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在中央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装备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十一五”末我国基建系统的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近12万亿元,其中重型产值突破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决定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其中包括金融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个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的主要特点是自动化强,它的高难度、高质量是体现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的一个基础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工业,主要服务于我国能源、交通、冶金、化工、航空、水利以及国防工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目前在世界少数先进国家,像美国、德国、日本才具有高端制造水平,我国要从装备制造业的大国迈向装备制造业的强国必须在高端制造方面有所突破,重型机械领域包括五大冶金设备、矿山机械、重型锻压等。

第一,我国主要生产企业一重、二重、三重在“十一五”期间大型重型机械取得重要成绩。一重以AP1000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取得了成功。在火电方面百万千瓦的零件已经完成了首件。

其他超大型的制造成功,“十二五”期间研究攻关问题,包括AP现在主攻的稳压器,大型水电站的研制,三兆瓦海上风电的断电,等等。所以大型断电领域的高端制造技术难度非常大。

第二大类主要生产的单位企业一重、二重,石油化工方面掌握了锻焊结构的制造技术,已具有自主研发和进一步提升能力,部分关键技术已经合格。千万吨煤炭提升成套设备和两千万吨成套设备主要生产企业有太重、北方重工等,“十二五”攻关就是大型动力钻机,企业正在研制。

第三,“十一五”期间电气研究了1800瓦和2500瓦的产品。包括千米深井的提升体。有锅炉面积500米的锅炉机。300吨以上的大型矿用电交流系统。

第四大方面就是全断面,主要生产企业有北方重工等。

第五个方面就是风电设备,主要生产企业华锐、二重,电力行业有金风,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技术改造,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已自主开发出3兆瓦的风电发电气。“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全面国产化。

第六方面就是大型断面设备,主要是一重、二重、三重、内蒙古北方重工,一重搞了1.5万吨的水压机、二重搞了1.6万吨的水压机。

第七个大领域加工成套设备。有一个高精度的热炼设备。轧机速度正负三到八个M,这个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第八个领域就是大型输送机械,主要是上海重工,包括大型集装箱按电起重机,轨道起重机,这个是高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75%,振华在这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第九个主要生产企业大连重工、北方重工,主要关键设备生产能力1.1万吨/小时。载重80吨级通用的中性翻卸机,环保、高效、一体自动化码头的装卸设备等等。

第十个方面特大型机械企业,振华4000吨浮吊,水上作业300米,提升高度95米,现在正在研制1.2万吨的浮吊,大连重工研究了两万吨用于海上作业最大的起程高度100米,跨度125米。正在研制海上风电安装的系统。这在特大型起动机械方面有重大投入,“十二五”继续向高端发展。

第十一个领域核电起动机,主要生产企业是泰运和大连亨通。制造核电设备、调动设备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原来只有美国极少数国家能够制造的,中国涉及这个领域。核电的PMC燃料装卸和储存。

第十二个海洋工程。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