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本地建筑企业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寻找“新蛋糕”。目前,深圳本土建筑业正着手准备开发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工程承包营业额。
    从深圳建设投资控股公司获悉,作为深圳建筑业的主力军,控股公司将走向国际市场承揽境外工程,“出海”打造建设企业“航母”。
    本土市场占有率降低
    深圳建筑市场近年来持续发展,每年工程投资至少数百亿元。尽管市场蛋糕庞大,却“粥”多“僧”也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等大型外来建筑企业纷纷在深圳“安营扎寨”,并且大有斩获,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统计数据表示,“过江龙”占据了深圳建设市场不止“半壁江山”。像江苏华建是深圳施工外驻企业的一大龙头,以捧得鲁班奖最多而被誉为“质量状元”;正在施工的深圳单体投资最大的建筑——深圳会展中心工程,便由香港建设控股有限公司中标总承包权。
    相对于外来“和尚”机制灵活,部分企业实力雄厚,深圳本土的民营、私营建筑企业实力有限。作为深圳三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建设投资控股公司是深圳本地建筑行业中主力军,旗下拥有天健、城建等多家大型直属上市公司,也包括金众、建业等众多所属二类企业。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大大小小的建筑“子公司”、“孙公司”数十家,却背着国有建筑企业人员过多、年龄老化等历史包袱,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弱,另外面临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工程任务难以饱和,在深圳建筑市场占有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建设控股公司前年全市招投标工程共1681项,总金额390.3亿元,其中中标286项,总金额40.1亿元。但除去其中自行开发的项目,控股公司实际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投标中标275项,中标金额16.9亿元,占全市的4.6%,已大大低于原先平均8-10%的深圳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市重点工程中,中标率更低。
    境外工程商机待挖掘
    与深圳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相比,境外工程犹如一口待挖掘的“深井”。据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新签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金额为1500亿至2000亿美元,并呈逐年上升之势。许多跨地区的大型工程项目不断启动,一些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其大型基础设施,中东市场前景广阔,北美、欧洲市场稳步增长,阿富汗等国重建任务艰巨……种种现象表明,境外工程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业内人士指出,深圳建筑企业要“杀出一条血路”,除应努力提高在深圳建筑市场的占有率以外,还必须另辟蹊径,到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建设控股公司最新制订的5年发展纲要指出,2008年建筑业力争达到年产值100亿元,利税8亿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有关负责人指出一条“航线”——建筑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国内市场一起上。
    有关专家表示,深圳建筑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也具备“走出去”的实力。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去年建筑业产值达58.63亿元,比前年增长7.8%;工程款总收入52.82亿元,完成年计划111%,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控股公司在社会工程和市场工程拓展方面取得突破,中标101项,市外工程收入超过10亿元,全系统在手市外工程近25亿。该公司总承包中标了惠州大亚湾壳牌石油一期土石方工程,证明已初步具备了打入国际市场的实力。
    利用总承包优势“出海”
    在国外,重大工程项目普遍实行总承包。建设投资控股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要实现“出海”打造建设企业“航母”,必须扬长辟短,利用控股公司特级总承包资质及所属企业拥有建筑施工、市政工程、装饰装修、高速公路等专业国家一级资质或甲级单位的优势,承揽境外工程,尤其是在援外工程上下功夫,要依托国家的经援项目,带动国际工程总承包,最终实现走向国际市场。
    据悉,控股公司改变工程总承包低水平运行的状态,做大做强工程总承包的举措包括:由目前的施工总承包向项目总承包发展,由目前的国内工程总承包向国内和国际工程总承包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该公司还将尽快完善工程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平台经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由控股公司承揽整个工程项目,统一对甲方负责,再分水电、消防、装修等专业项目进行分包。
    此外,BOT(建造-运营-移交)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通行建设方法,既有利于具备较强融资功能的承包商获得该项目的工程承包,又可使承包商长期分享投资利润。控股公司还将采用BOT的方式做大做强,使工程总承包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