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三峡工程提前实现135米蓄水目标。
    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介绍说,蓄水、通航和发电是今年三峡工程的三大目标。成功将三峡坝前水位蓄至海拔135米高程,是实现通航和发电的先决条件。
    作为二期工程完工的一大标志,蓄水的成功,使三峡工程凸现出了五大效应,从单纯的建设期步入边建设边受益的收获期。
    效应之一:为三峡电厂并网发电提供保障。蓄水至135米水位是三峡并网发电的必要条件。三峡工程成功蓄水,使三峡大坝的坝前坝后水位形成了65米左右的落差,库容从蓄水准备时的23亿立方左右提高到了124亿立方。10日,三峡首批机组进入发电试运行阶段。8月和10月,三峡将先后有4台70万千瓦的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年内所发55亿度电将通过电网输送至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八省一市。
    效应之二:全面改善长江通航条件。从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有550公里处在急流、险滩、浅滩之中,目前只能行驶1500吨级船队。随着蓄水的成功,三峡永久船闸---双线五级船闸将于16日正式恢复通航。由于水深的加大,大坝上游江段的所有碍航险滩将永远消失,同时航道拓宽、水流变缓,万吨级船队可畅行无阻。枯水季节,还可通过增加下泄流量,增加三峡大坝下游的航道水深,改善长江中游的航道条件。
    效应之三:提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三峡135米的蓄水水位虽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无直接的意义,但蓄水的成功,标志着三峡工程经受住了挡水蓄洪的初步考验,也为三峡工程提供了应急蓄水的技术保障。目前与左岸大坝共同挡水的右岸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虽然高程只有141.5米,但在非常情况下水位可蓄至140米左右,届时,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可达到23亿立方米。在特别情况下,围堰还可适当加高,对对中下游地区防洪能力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效应之四:开创三峡旅游新局面。蓄水在淹没库区少部分旅游景观的同时,也使三峡沿岸数以千计的旅游新景观浮出水面。由于长江水深增加,交通便畅,这些久藏深闺的景观近年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这将促进三峡旅游方式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平湖峡谷风光结合游、峡谷漂流与溶洞结合游等的转变。三峡大坝全面建成后,三峡水库水位将保持在145米-175米之间。每年5月-10月的长江丰水季节,根据防洪的需要,三峡坝前水位将降至145米左右,使水位对诸峡风光的影响降到低点,与三峡旅游高峰时节正相契合。
    效应之五:促进库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三峡库区是中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为了确保三峡蓄水成功,国家在三峡库区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截止2002年底,共搬迁安置移民72万余人。移民既改变了三峡库区落后的交通、生活条件,也全面调整了库区落后的工农业结构,给三峡沿岸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5年以来,相继有14万农民在政府的扶持下,走出峡谷,迁至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起了新家;1000多户"五小"企业在搬迁中关闭;数百家海内外客商被吸引到库区投资开发。这不仅有效改变了库区人与水争资源的局面,也为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