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该公司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本公司股份事宜进行接触。至此,近日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有关传闻终于得到证实。
全柴动力,作为一家从未在二级市场有所表现的内燃机上市公司,在上市交易四年半的时间内,其股价一直在低位徘徊,但近一段时期却一反常态,在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股价从4月初的近7元涨到5月27日的10.63元,涨幅达50%以上。截至6月13日收盘,股价为9.69元。此前来自券商和媒体的传闻称:吉利集团正在与全柴谈判,拟买壳上市,实现其进军国内A股市场的目标。
在此公告发布之前,记者曾就当时的传闻采访过一些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表示吉利集团并购全柴动力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他们有共同点。在管理机制上,虽然全柴动力前身是国企,但其管理方式独特,大多数员工都是临时招来的,少有一些条条框框,而吉利本身就是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灵活,因此双方合作易于操作。另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产品都定位在中低档产品上,技术含量不高。
其次,吉利对资金的渴求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的。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其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而且目前它已开始实施中长期规划,最终目标是使吉利轿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10%。在各路诸侯虎视耽耽的汽车领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无法想像的。汽车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再加上吉利的摊子越铺越大,资金的缺口显而易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上市。
那么为什么会选中全柴动力呢?
吉利不仅是看上了这个壳,而且它太希望拥有自己的发动机了,这也是这次并购合乎情理的第三个原因。吉利一直使用夏利的发动机配套厂———天津发动机厂的丰田8A发动机,长期是其大客户。这一方面是吉利汽车的一大卖点,另一方面这使得吉利多多少少有受制于人的感觉。今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状告吉利美日汽车侵害其知识产权,其矛盾的焦点就是发动机。
从表面上看,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即可。但有一点让人产生猜测:吉利会不会在产品结构上做些调整,拓宽品种。众所周知,吉利的产品定位一直在低价轿车上,号称要制造出中国最便宜的汽车。但从其市场战略实施的情况看,盈利并不丰厚,吉利去年销售近5万辆,利润仅为6000万元。因此,并购全柴动力后,吉利会不会想在轻卡上分得一杯羹?毕竟这是现成的发动机,不需太多的投入。如果还是固守以前的产品,全柴动力的优势难以充分显现,因为它们至今并没有上轿车发动机。据有关人士透露,此前全柴动力也一直在寻求与外商合作生产轿车发动机,也曾与几家有过接触,但尚未有更多的说法。
另外,在华东、华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运输量大,轻卡的需求量也大,特别是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吉利是否也看中了这个市场,目前人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全柴的多缸柴油机产品一直是以量取胜。虽然在为福田汽车配套,但商用车市场毕竟有限,全柴会不会寻求更多的出路也未可知。
并购不是一厢情愿的是,是否能谈成,取决于双方。而对于全柴动力来说,似乎也没有不乐意的理由。且不论其生产的柴油机在国内厂商本来应用就少,即使其生产轿车发动机,其市场也不容乐观,因为几乎所有的汽车生产厂都有自己的发动机企业。
吉利不一样,它虽然已经拼杀进轿车领域,但正如前所述,它至今没有自己的发动机企业。
另外,全柴的利润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该公司的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虽较上年增加,但主营业务利润却较上年减少,下降了28.24%;净利润较上年减少2057.87万元,下降幅度达65.92%。若想改变这种局面,不至于同火爆的车市擦肩而过,选择一个长远的战略投资者不失为一种良策。
另据一位熟悉全柴的人士透露,全柴的高层人士一贯谨慎行事,且极有主见和想法,因此他对此次并购持乐观态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