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些传统观念制约了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整体改善,使中国企业质量水平提高的速度比预想缓慢得多,因而进一步发现管理成功的企业居首位的并不是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工艺技术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强有力的质量文化。
国内质量文化兴起的时间不是很长,目前国内外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认为质量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遵循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质量文化可分三个部分:
1.质量文化的第一部分为物质层或表层。它包括了实体性的文化设施,带有本企业文化色彩的生产环境等。
2.质量文化的第二部分为制度层或中层。它具有企业质量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
3.质量文化的第三部分为精神层或内层、核心层。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质量意识活动,是观念形态因素,是质量文化的源泉,是质量文化中最为稳定的内核。
精神层决定了物质层和制度层。有什么样的精神层就会有什么样的物资层和制度层。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创建企业质量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精神层的内容,而精神层建设的关键是心智的改变,态度和传统习惯的改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精神层文化的建设最为稳定、有效的就是零缺陷理念。
一、零缺陷理念能真正彻底转变传统观念,牢牢树立新观念、新思维过去国内多数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内部确定了名目繁多质量指标。例如:确定机加产品废品率不大于1%;有关工种产品返修品率不大于3%~5%;铸件废品率不大于11%;一次装配交检合格率大于96%等等。遵循严格的三检制,并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惩罚制度。但很清楚地看出,这些指标中都允许了一定不良品率的存在,常此以往,在员工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可接受的质量水平”观念。“差不多就行”是越行越远,出现了废品,返修品等质量事故,反到理直气壮“我没超标”,沾沾自喜“我们达到了指标”。质量要求严格了,就追忆“以前就这么干的,没事”。生产进度与质量发生矛盾就牺牲质量,保品种、保进度。年年讲质量、会会强调“质量第一”,但并不明确到底什么是质量,怎么才能真正获得质量,产品质量始终提高不大,反反复复,内外故障成本居高不下。
零缺陷理念明确了质量定义,质量就是符合要求,符合用户、图纸、标准等要求,而不是差不多就行。要符合要求,就需明确、了解、掌握你的工作任务的全部要求;零缺陷理念强调质量是通过预防获得,而不是检验。要在你的全部工作场所采取预防活动;零缺陷理念认为质量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要加强以零缺陷理念为基础的质量管理,而不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先推脱责任指责员工“不认真”、“马虎大意”、“技术不熟练”……等等,出现了问题首先要多问为什么,多从管理上、从根源上找问题、解决问题;零缺陷理念指出质量没有小问题,用统计做错事时支付的费用衡量质量,而不是用指标。以引起员工、管理者直观的、高度的重视。
二、零缺陷理念能从全方位建立全员共同遵循的质量价值观
过去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实施过全面质量管理(TQC)、搞进档达标创建一级企业管理、搞工艺突破口管理、宣贯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保证、质量管理体系。从质量文化角度看,均属于物质层和制度层的质量文化,都是由上往下贯彻,甚至强制性贯彻执行。基础管理工作逐年在完善、在加强,但产品质量却提高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质量文化最核心的、最为有效的精神层东西,缺少员工主动、自觉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问题、素质问题,治标不治本,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接受质量水平”、“差不多就行”的传统观念、思维得不到变革,没有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没有一个优良的质量文化氛围,先进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员工持久的支持、执行。质量价值观是质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企业全体员工对质量的共识,是企业成败兴衰的根本。质量价值观与企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必能发挥员工的巨大潜力,使员工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工作干劲。
零缺陷理念要求人们必须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心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绝不向不符合要求妥协;行为准则——诚信,做人诚实、做事踏实;工作标准——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行等等。零缺陷理念不但从人们的心态上,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工作质量的工作标准、要求都有了很明确的全员都能共同遵循的全方位的质量价值观,建立起全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