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这几年面临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经营信息近期披露了建筑类上市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反映了建筑行业目前的状况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业绩状况
不久前,有关专业机构根据2002年年报对主营建筑工程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统计,20家建筑类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 119元;净资产收益率为3.885%。这两个数字分别比上年度提高了16 .46 %和18.10%。 表面上看,这些数据都不算糟糕。但该统计在进一步分析时又发现,如果剔除在报表年度上市的三家新公司,从更能客观反映建筑板块实际的其余17家公司情况来看,这个行业的经营状况就显得非常令人担忧了。
在这17家上市公司中,业绩同比略有增长的仅4家,基本持平的3家,而下降的则达到了10家。其中亏损公司有3家,这个比例高于全部上市公司中的亏损比例。
而进一步从同期沪深两地全部上市公司2002年度平均每股收益为0.143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17%的整体情况来看,建筑板块的经营业绩与其他行业相比,就更为逊色了。据专家计算,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所属的行业毛利率一般在18%以上,净利率一般在9%以上,但是建筑板块的毛利率从2000年到2002年一直在11%左右徘徊;净利率更是低得惊人,并且一直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期各年份净利率依次为2.68 %、1.39%、1.67 %,2002年的净利率比2000年下降近30%,还不到社会平均水平的二成。
为何持续颓势
据一些上市公司年报分析专家介绍,建筑板块陷于业绩整体下滑态势已经不是首个年份。为什么在我国投资拉动呈强劲态势,各类重大工程纷纷上马的背景下,直接受益理应最多的建筑业上市公司反而出现持续颓势?
首先,从年报和市场实际反映出的情况看,建筑市场竞争的业态畸形且长期得不到真正有效改观,一直是整个建筑板块业绩持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去年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约3万亿元,折算建筑业产值约1万8 千亿元,但把这个数字分摊到65600 余家各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平均每家的建筑业产值也只有2000余万元。这意味着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因生产任务不足被迫放空施工能力的状况。而由此引发连贯的、严重的市场问题是:不顾一切的低价竞标;盲目而不计后果的垫资承包等等。建筑业企业“中标难、赚钱更难”,成了常识。
另一方面,市场总量与施工能力的严重失衡,还导致了建设单位,特别是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肆意妄为”。拖欠工程款就是其中最恶劣的一“为”,这也是工程建筑类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初略统计,17家建筑类上市公司2002年平均应收款项余额从上年的3.73亿元上升到了4.029亿元,上升了15%,占主营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7%。巨额应收账款造成企业现金流量紧张,大多数企业的正常经营只能依赖银行借贷。这直接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成本。而财务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现金匮乏,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由此还衍生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类上市公司涉讼欠款纠纷案件增多,2002年度内,单个企业涉讼最多达14项,少的也有2、 3项。而没有涉讼事项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 当然,导致利润率与经营业绩持续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建筑业自身。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由于历史包裹重,或者改革步伐不快等多种原因,企业员工人数一般都比较多,加上承接项目分散,因此管理费用一般也比较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整个建筑行业中,人员数千人以上的企业不在少数,庞大的管理费用开支往往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对17家建筑类上市公司的统计也显示,从2000年到2002年,他们的平均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依次为4.14%、6.47%、8 .42%,呈逐年增长态势。 无奈的多元经营 因为行业生存环境的恶化促成了建筑类上市公司生存状态的另一个特点:向多元化经营转轨。 从2002年度的报表看,专营建筑施工的企业已经从上市公司行列消失了,各企业中,建筑施工以外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有的甚至高到90%。从转营的方向看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与建筑业相关的房地产业和建材业。较早进入的如北京城建、浙江广厦、中国武夷等。二是新兴产业。如中辽国际接受泰港实业的四川一路乐旅游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85%的股权,从而进军旅游业;中铁二局将募集资金变更投向国内首次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铁路建设项目烟大铁路轮渡;中国武夷投资 11290.5万元人民币受让福建天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惠泉啤酒2895万股法人股。三是其他领域,包括证券业、信息业、生物制药业等等。 建筑类上市公司实施多元化的战略由来已久,但让人们感到隐忧的是:这毕竟是一种受到市场挤压后实施的、多少带有一点无奈色彩的资本迁徙运动。客观地就建筑业发展而言,战略上的是非现在还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大规模实施多元经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尽早建立其核心竞争力。但实践表明,这种能力又不是都能够在短期内形成的。而且从 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转营企业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依靠整体转型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建筑类上市公司几乎未见。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已经在尝试各种努力,但建筑类上市公司目前的生存状态总体上是令人担忧的。而更让人不安的是,他们所面临窘况的只是整个建筑业生存状况的一个缩影,绝大多数非上市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状况,远比他们严峻得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