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走新型发展道路需要处理好若干关系
当前,经济全球化及科学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得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更为激烈,世界产业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全球的制造业正在重新调整区域布局,发达国家制造业进一步转向东亚和东南亚,进一步转向于中国,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呈现出世界工业制成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雏形。再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形势看,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正处于相对过剩的发展阶段,也亟待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抓住世界产业分工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实现产业结构跳跃和升级,奠定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坚实基础。
在发展机遇面前,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指出了正确方向。为了坚持这一正确的方向,需要处理好以下带有战略性的若干关系。
(一)在发展道路上,处理好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从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看,是独立自主的发展制造业,还是融入全球制造业调整。重组的大潮,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合资或允许国外资本独资设厂的国际化之路,或是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必须是开放式的,没有必要什么事都自己做,都要独立自主地去发展,而应参与国际分工与重组,积极接纳其他国家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转移。抓住世界产业大转移和大调整的发展机遇,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结构跳跃和升级,加决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主权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统一的大业尚未完成,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产业领域,我们必须高举“中国制造”的大旗,大力发展民族制造业,特别是关键性的、战略性的装备制造
业。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必须走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二)在技术路线上,处理好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从制造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上看,是继续走全方位引进技术、跟踪之路,还是走自主创 新之路,或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这项基本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但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在处理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上还不很理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制造业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引进消化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从发达国家引进所需的技术和必要的设备,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偏重于国产化率,忽视自主创新能
力的形成和提高。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如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7%,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引进。因而,制造业始终在“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徘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不进来的。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如果认识不到转变的必要性,不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制造业的发展会愈来愈困难,这是因为:第一,引进技术本身不可能是最先进的,即使我们掌握了引进的全部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也不等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等于拥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就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引进;第二,从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看,近年来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产品寿命的周期愈来愈短,引进技术的产品可能尚未实现国产化,生产出的产品可能尚未投入市场,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就已经落后了,需要用新的换代产品来取代,或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引进技术的失败。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新时期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的路线。在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的同时,要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尤
其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必须实施自主创新模式,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处理好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关系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关键是重点发展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必然考虑的策略。
在全面开放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没有必要建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对制造业应实施重点突破的战略,多层次推进的策略。在选择发展重点时,必须考虑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阶段性差距的现实,按照制造业发展阶段性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
发展策略,重点发展那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制造业中的制鞋、服装、玩具、小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其价廉、质优形成了国际比较优势,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无疑是我国应继续大力发展的产业,这有利于解决我国较为突出的就业问题,并可以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扩大创汇、培养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对于重化工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应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装备制造业大多属于此范畴。当前我国资金短缺的问题仍很严重,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来缓解这个矛盾。入世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之一,制造业又是外资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性的机遇,促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改变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目前我国尚处于劣势,尚不具备与工业发达国家全面进行竞争的实力。但它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造业结构演变的先导产业,这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正确的决策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进行细分,选择有较好基础的一些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予以重点突破,甚至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我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有立足之地,在一些局部取得国际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要逐步改善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发展重点的上移。
这就是说,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要立足全局兼顾局部,照顾眼前,立足长远,根据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具体情况,采用产业的重点突破的战略,多层次推进的策略,从整体上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集中优势,有重点地发展技术密
集型产业。
(四)在市场开拓上,要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目前,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同时又存在着结构性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潜力还很大。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再有,世界对中国市场看好,国内市场是我国制造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筹码,国内市场又是中外产品竞争的主要阵地。巨大的国内市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沃土。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以保障内需为主为已任。政府要遵循和利用WTO的规则,适度调控市场,扶持制造业的发展。尤其对于具有巨大国内市场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要更积极地实施“以我为主,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如新型建材和农业机械产品。农产品加工设备等。由于受运输条件。生产成本和产品特殊要求的限制,国内企业同国外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理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这些产业需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努力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档次和用户服务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真正战胜国外产品。
在市场竞争上,我国制造业要由研发、销售“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为“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大力加强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企业要改变生产理念,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
消费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需求,要紧贴市场和时代潮流的变化,致力于设计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
在打好国内市场这张牌的同时,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实施出口大战略,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劳动成本不断上涨,正加速向外转移一些传统产业。我国是最具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吸纳力和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尤其是对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要大胆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井举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产业。
这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市场开拓战略,总体上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同时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市场,并力求出口区域多元化。
当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入世以来,国际市场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入世后,“入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正向效应是主导的。2002年前八个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达11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加工贸易出口一跃而成为出口的主导方式。呈现三个特
点:第一是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出口以低端产品为主,能够满足发达国家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又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第二是扩大了开放度。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外,基本上放开了所有制造业领域,已超出了入世时的承诺和当初的预期。第三是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越是全球化特征明显的行业,“双赢”的效果越明显,越是外商直接投资多的行业,入世后出口增长越快。可以说,入世后中国与WTO成员实现了“双赢”。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据有关部门反映,主要有三点:值得注意之一是我国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除纺织行业表现比较平稳发展外,皮毛羽绒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等大多数行业的出口增长并不是十分明显,有的甚至出现下降的迹象。据有关部门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这类制品入世前在国际市场份额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较高的
国际市场份额基数和低需求弹性制约了入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谈判时发达国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开放的条件较苛刻,入世后虽然取消了对部分产品的配额限制,但最终取消配额限制还有一个协议规定的过渡期。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出口行业产品价格下降,在海关统计的13大类出口制成品中,有8个类别产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尤其是中高技术产品类出口价格的下降更为明显,而这些产品恰恰是今年出口增长较快的行业。据有关部门分析,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制品基本处于供应链的未端,不论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服装,还是属于高技术产品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办公设备,中国由于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创新,赢利能力受到限制和挤压。二是中国产品是低端产品,无论从质量、性能、技术创新和外观设计都与发达国家甚至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经济体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出口产品价格处于低档位。
(五)在制造业布局上,要处理好全国规划与地域布局的关系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地区结构趋同化和产业分散的弊病仍然很严重。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布局必须体现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原则。制造业地域布局要培育差异优势,使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制造业地域布局要与城镇化结合起
来,使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是我国制造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首先,要破除传统的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体制,推进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井与重组,在现已形成雏形的若干地区,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其发展成为在国际上知名,且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中地,井通过这些集中地带动全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网络化的区域
产业结构。
其次,要充分利用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 来这些城市投资办厂,或承接外商转包加工任务,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有一定规律、有特色 的出口加工基地。
为了充分发挥制造业聚集效应,加快形成各有特色的制造业基地,地方政府要做好两件事 : 创造良好的吸引投资和人才的政策环境,做好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 质量。要改变地方追求经济门类齐全的做法,支持地区之间优势重组与联合。要形成以企业 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行业协会为中介,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和宏观调节的经济运行新构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推进制造业发展中再上新台阶。
当然,我国制造业要走新型发展道路,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培养和造就 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当务之急要高度重视高级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等等。
《中国统计》200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