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制造“五张王牌”到“七大秘诀”看中国制造业的差距。
当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将要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开始睁大眼睛并发出了惊呼。日本媒体一马当先,接连出笼所谓的“五张王牌”、“七大秘诀”,为日本制造业战胜中国出谋划策。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在这些关于“世界工厂”的议论以及日本人的惊呼中陶醉了。但是,当我们仔细考察日本制造与中国制造各自的本质与内涵,就会发现,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和人家宣称的那么乐观了。
中国制造震惊东瀛
关于中国制造,日本人最受震动的不是产品,而是中国工厂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在日本记者眼里,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打工妹,一个个吃苦耐劳、好学上进,虽然收入微薄但是情绪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样的,在日本官员眼里,中国年轻女工的快捷、精确远远超过日本工厂的机器人。
与中国工人的朝气蓬勃相比,日本记者则认为现在的日本工人,虽然操作熟练但是动作呆板,下班铃一响一哄而散,全然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精神状态的对比,使得日本市场上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对日本本土产业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商品不仅开始进入高档百货店,进入日本的千家万户,而且信誉大升,广受欢迎。日本媒体的调查也显示,近年中国进口商品的残次率大幅降低,个别商品的质量甚至超过日本产品。由于价廉物美,中国产品尤其受到一些日本家庭主妇的欢迎。
一位日本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日本在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不过美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不过中国,两面受敌,日本产业几乎陷入没有出路的绝境之中。
日本人在当代中国工人的身上看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以价廉物美的竞争优势狂风暴雨般地冲向国际市场。
日本媒体祭出“五张王牌”、“七大秘诀”
如何面对、战胜中国制造,日本各界各抒己见,其中以日本著名新闻机构日经BP社的“五张王牌”和“七大秘诀”最为知名。这两个说法均为日经BP社社长吉村久夫的杰作,后者是对前者的细化、延伸和补充。
在吉村久夫看来,此前弥漫日本各界的所谓“日本制造已经没有竞争力”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日本制造业只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完全可以在和中国制造的对抗中胜出。这五个方面为: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
9月中旬来北京开会之际,应中国记者请求,吉村久夫又将自己的“五张王牌”理论扩张成为非常具体的七条。分别为:把人工生产与自动生产线分开;开发生命周期比较短的产品;培养多面手的工程师;引进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不要给电子产品增加很多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生产基地变为研发基地。
虽然吉村久夫认为日本制造可以战胜中国制造,但是,他对中国的迅速发展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说:“十几年前,日本人说一年不去两次美国就跟不上变化了;现在,日本人一年不来两次中国,就赶不上变化了。”吉村久夫表示,中国制造业力量的崛起令全球注目,这是日本企业界要学习的。
中国制造有多少“中国内涵”
虽然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制造正暴风雨般地席卷国际市场,但是,根据记者的分析,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产品,可以分为三类,或者说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类为资源性产品,以五矿化工类为代表。这类产品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卖一点就少一点,而且,由于多年来五矿产品不断的低价出口,致使该类产品遭到国外最猛烈的反倾销狙击。这方面,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问题专家张汉林教授发表过非常尖锐的看法。在他看来,美国人放着自己的石油不开采,不惜动用武力占据中东石油源头;日本人购买中国的煤炭,沉入海底,以备将来之用。这些做法对中国有极大的警醒作用,如果放任我们的资源性产品不断出口,那么若干年后,中国的战略资源储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将处于十分被动、弱小的境地。因此,在记者看来,这类产品的遍布全球,并不值得国人骄傲。
第二类为轻工、机电类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没有核心技术,质量一般,完全靠价格低廉制胜。多年来,这类产品成为中国外贸的主力军,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国家赚取了巨额外汇。但是,也正是这类产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水平,中国制造就是“地摊货”至今仍是不少外国消费者的观念。
第三类就是一部分高精尖的产品。但是,这样的产品也并不包含太多的中国内涵。以出口日本的产品为例,中国记者调查的结果:日本企业本身就是“中国制造”的主体,他们把日本的零部件运入中国,按照日本的设计,委托中国企业加工生产,或者由日本在华的独资企业生产,再返销日本。在加工生产中,日本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物力和时间对中国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因此,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品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共同完成的。
以上三类产品,虽然打着“中国制造”牌子出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这中间的大多数,并没有多少核心技术、没有多少附加值,更不要说品牌价值了。
日本制造具备无与伦比的品质与内涵
撇开技术问题不谈,与中国制造相比,当我们走近日本企业,观察他们面对威胁、面对困难时表示出的同舟共济的精神和管理水平,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制造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与深刻内涵,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企业虚心学习的。
钟表是一个团结协作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瑞士钟表横扫日本市场,日本钟表厂商日渐式微。面对如此困局,日本两大钟表厂商精工与西铁城联合起来,将以前分别举办的产品发布会进行合并,以“吴越同舟(患难时化敌为友)”的方式向流通业展示产品。到2002财年(2002年4月-2003年3月),精工钟表凭借5种战略商品,一举创下了销售率增长10%、销售额1000多亿日元的成绩,强力收回大片市场。
丰田公司在一次火灾中体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水平。
在日本,丰田公司有200多家配套生产企业,其中P型闸阀由神户的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独家生产。由于具备国际一流的物料管理水平,丰田公司的仓库一般只保留两天的备用件。1997年2月1日,爱信精机的工厂突遭大火,P型闸阀生产线全面停工。此一变故给丰田造成巨大危机,按照日本产业厅的估计,恢复整个P型闸阀生产线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丰田也将由此遭受巨额损失。但是,2月6日,在火灾发生后仅仅5天,丰田生产线奇迹般地复工了。
据报道,就在火灾发生不久、余火未尽的时候,丰田总部与爱信精机的工程师已经到达现场,在消防人员穿梭忙碌的身影中评估损失、计划计算恢复生产所需的配件及人员安排。第二天,爱信精机成立了紧急指挥中心,架设了上千条电话线,向200多家丰田配套厂家发出求救信息,请求他们立即改动生产线生产P型闸阀。所有相关的丰田配套厂商立即行动起来,爱信精机的工程师不断向各个协作厂商分配生产任务、下达生产指令、告知经验参数,所有厂商的协作严丝合缝、有条不紊。5天内,第一批100只P型闸阀生产出来了。一个星期后,丰田生产线全面恢复正常。
P型闸阀工厂大火是丰田公司卓越管理水平的经典案例之一,这样的管理水平不止丰田一家,许多日本知名企业中都具备,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相对于丰田这样的优秀企业,相对于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中国制造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吗?
中国市场早已是“万国制造”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议论中国将要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中国的消费者正被汹涌而来的外国品牌淹没。
随便翻开一家北京的报纸,在一篇介绍装饰公司的文章里,中国老板非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所用的材料:地板是松下的,门锁是韩国ANGEL(天使)的,另外五金件等用的也是西班牙的法格、德国的HOPPE等著名品牌,这些品牌为装修质量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20多年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尼康相机、富士胶卷、本田汽车,到今天,外国品牌已经深入千家万户,韩国的锁具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门缝里。中国的市场,早已是万国制造、五彩缤纷。中国制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威信何在、形象何在?
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还能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吗?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是否感到日本人对中国制造的警觉,多少有些过敏了呢?我们是否感觉到外界所谓的“世界工厂”,有了一点滑稽的、甚至是调侃的色彩。
最让我们触动的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他们只是看到了一点点的、可能是千万分之一的威胁,他们跳起来了,大呼小叫。
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国人的心理。如果我们的内心深处,一方面是对外国品牌的盲目崇拜,一方面又陶醉于外国人讲的所谓的世界工厂,民族自豪感因此十分豪迈。这将如何是好?
最新的消息,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设立一个搜集、分析世界各国科技情报的专门组织(暂定名“研究开发战略中心”),该组织特别设置了中国部,以追踪中国的科技动向。这个情报机构预计今年10月展开工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