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是一个生命体,各方面的工作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成为有机组成的要素。因而培育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在独特、优势、关键上下功夫。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从基础层、转换层、载体层和外在层几个层面上做工作。
1.基础层。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企业制度、人力资源涉及企业发展的基础,缺乏这些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就缺了根基。
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土壤,是凝聚企业员工的文化力量,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因此,凡是成长壮大较好、较快的企业,无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的价值观,由此衍生出企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环境氛围、规章制度、素质素养、厂容厂貌等等。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的动态表达就是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BI),如企业各种对内对外的有利于消费者认知的有特色的活动;静态表达就是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VI),如商品、招牌、制服、司徽、司色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创始人或主要经营者的理念,通过企业的各项经营、生产活动、潜移默化,熏陶和影响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日和渐变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积累。同时,企业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演进,不断升华。僵硬的企业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②运行机制。企业不论其所有制性质如何,均有运行机制问题。运行机制是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制度、管理等形成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中最主要的是三项制度(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差别,首先表现在这三项制度上,因此国有企业改革运行机制,必然先从这三项制度入手。事实证明,哪个企业(不论其所有制性质)能适应市场竞争和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这三项制度,那个企业就有活力,就有可能赢得竞争。运行机制的转换、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只有主动地变、不断地变,才能赢得主动。
③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涉及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体制(母子公司制、事业部制)、生产模式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对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否定和升华,也是对转型期企业与国际接轨的一种高要求。机械行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十分繁重,至今虽有十几家企业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但就这些企业试点的情况看,还不甚理想,更不用说面上大量的机械企业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要求,关键在企业建立起激励与制衡的双重约束机制,科学、高效、应变的管理和运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竞争优势。机械行业的企业,多数还在朝
这个方向努力。
④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决定着企业长远的、持续的发展。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积累性、可再生性和隐秘性等特点。决定一个企业成败和兴衰的,往往是企业中一部分关键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部分群体在哪个企业,那个企业就能兴旺,这已为众多的事例所证明。在以人为中心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优秀企业的领导就在于他能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不断让人力资源通过学习,积累起知识和技能,并能一代一代传授下去,从而成为企业可不断再生、不断丰富的战略资源。建立学习型企业,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战略作用的重要途径。
2.转换层。在基础层上面,建立起能转换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的,就是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和企业信息化。
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意,经过必要的试验、中试和商业化生产技术的解决,从而取得商业价值的全过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因而把技术创新等同于研究开发;这对于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十分不利。企业要兴旺发达,就得依靠技术创新,由此而转换成能不断响应市场的产品、服务。为此,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并有强度比较大的投入,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②生产组织。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不断随技术的演进而变化,从手工作坊到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从自动化生产线到柔性生产系统,从大规模、大批量生产方式到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等等。如今,个性化、柔性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已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企业的生产组织也要不断调整、创新,以满足机械制造业的变化。过去那种金字塔型的垂直领导体制已向扁平的、网络结构体制转变;刚性的作业小组向“团队”的组织方式转变;刚性生产线向可重构的生产系统转换;等等,这些都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条件和手段。应变、高效,是企业生产组织变革的两大要素。
③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企业内的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进行整合,使“三流”顺畅,并成为企业的共享资源,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实现信息化,可大大减少信息、资金、物资的阻滞,提高工作效率和有效性,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省时省力,捷足先登。但企业信息化不是灵丹妙药,只有实行三个结合(结合企业实际、结合企业业务重组、结合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四个原则(工程、集成、共享、效益)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否则企业信息化不但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倒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3.载体层。利用转换层的转换功能,使企业形成向客户提供体现价值的产品,以及在产品中隐含的质量(Q)、价格(C)、功能(P)、交货期(D)、服务(S)、环境(E),必须要有载体。载体层主要有技能、工艺、装备、营销。
①技能。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中凝结着企业制造该产品所积累的技能。技能是企业制造出客户满意的有竞争力的好产品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的诀窍之一。目前,行业内由于高级技能人才的缺乏而制约企业发展的情况日显突出。重视技能已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②工艺。工艺是企业的专有技术,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仿制产品或许可能,而工艺却是企业经过长期反复试验并不断改进而形成的技术秘密,其他企业很难简单翻版,更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尤其是工艺参数。工艺出精品。工艺影响成本,影响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影响产品性能,决定生产组织。工艺是企业竞争取胜的重要法宝。
③装备。工艺通过装备而实现。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可以减少人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保证产品的一致性、零部件的互换性、产品的可维修性。装备的先进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但装备的先进性只有与技能结合,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装备的不足,使装备不够先进的企业,做出与装备先进企业同样水平的产品,甚至更高水平的产品。
④营销。技能、工艺、装备三者均是在企业内制造出好产品的必要条件,但要让产品送达客户手中,还要通过营销。营销,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将产品销售到客户这一过程的技能。没有这一过程,技能、工艺、装备均发挥不出作用,也无法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4.外在层。企业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核心业务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则在核心产品上。核心产品是企业诸多类产品中,其中市场份额最高、掌握核心技术、销售利润率较高、能给投资者带来较高回报的那类产品。核心产品的质量(Q)、价格(C)、性能(P)、交货期(D)、服务(S)、环境(E)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客户提供价值这一特性的具体体现。
①质量。现代质量观已从符合转向满意,即,衡量质量不仅仅是符合标准,而且要使客户满意。客户满意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
②价格。价格越低,并非表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在降低价格的同时,生产企业仍有相当的利润空间,即企业在市场上较低的销售价格,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制造成本而生成的,这才是企业竞争力强的表现。企业的着眼点应在于使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而非成本最小化。
③性能。性能越高、功能越多,并不意味着产品水平越高。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生产相应功能层次的产品,并且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才体现出产品的竞争力。
④交货期。交货期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能力的重要反映。交货期的长短对客户的效益有直接、重大的影响,也对生产企业接受订单的多少产生直接影响。
⑤服务。服务已不是一个电话24小时内赶到现场的概念,没有“服务”的服务是最好的服务。对于客户,厂家提供的超过其预期心理的“超值服务”,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对生产企业最好的褒奖。生产企业要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这应是当今制造企业和客户共同追求的目标。
⑥环境。环境与人的协调、和谐是21世纪对制造业的突出要求。产品和制造产品的过程应对环境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资源消耗应是最节约,制造过程中人的劳动应是愉悦的。绿色制造是21世纪制造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入门证。
作为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企业必然要着力打造,而Q、C、P、D、S、E又是构成核心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企业家。企业家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互伴生。一般,企业家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培育,要靠企业家的努力。企业家在培育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必然会在上述各方面寻找自己企业的切入点,并不断培育壮大。
为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成功,功夫要下在四个层面的关键点上,即,外在层要在满意和品牌上下功夫,载体层要在积累和专有上下功夫,转换层要在创新和有效上下功夫,基础层要在深厚和扎实上下功夫。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