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已被柳工视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的最佳选择。在柳工,信息化建设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更重要的是使产品创新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迅速增强。
柳工的信息化建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是提早规划,系统安排,不惜成本,重点建设,成效突出。早在“八五”期间,为配合引进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装载机制造技术的需要,柳工集团筹资3000万美元,购买了上百台套国际一流的计算机数控设备。“九五”期间,又投入1200万元,建设和推广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技术。历经10余年,柳工在1996年建成了功能较全的企业网络中心,形成企业高速主干网。2000年,柳工不仅在广西企业中率先建起了企业信息化大网络,还将原有的小网络扩充成高速以太网技术和宽带局域网。
柳工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远远领先于广西各企业,而且柳工的产品开发全在网络化环境中进行,通过网络化工作手段开发了许多名牌产品。4C1P产品开发平台已为柳工成功开发了近20种大型工程机械复杂产品,另外用网络化手段设计的变形产品近百种。
远见的眼光,高额的投入,一开始就让柳工的信息化建设得到立竿见影的生产效益和管理效益。柳工计算机开发平台形成后,其装载机生产周期便从1999年的60天缩到2001年的45天;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和变形产品设计从每年1至2种增到30种。仅以2001年与1999年比,柳工每制造千台装载机产品平均占用的资金费用,2001年比1999年下降了5502万元;各生产分厂的月均在制品占用资金,下降了3508万元;企业的管理费用支出减少了4055万元,其财务开支减少1545万元。
1996年,柳工引入当今企业最引人注目的生产管理系统--MRPII制造资源计划管理软件,经过4年努力,在2000年6月实现MRP闭环,引发了柳工管理工作的一大突破。2002年6月,柳工结合MRPII,引入“精益生产”改造生产系统,解决了物流速度、存货成本等的优化问题,柳工的生产管理又得到长足进步,生产系统从“粗放”型逐步向“精益”型转变。
柳工的MRPII水平居广西第一家,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在国内,像柳工这么复杂的机械企业能够顺利实现MRP闭环可以说是奇迹,因而在2000年7月,该系统能一次性地通过国家CIMS工程的验收并获得高度评价。
实施MRPII和精益生产这两种信息管理系统后,柳工的生产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柳工的产能像变魔术一样,奇迹般地“三级跳”:从2002年以前的月产能力不足400台,到2002年4月跳到月产装载机900台,再到2003年4月、5月跳到月产1200台、1300台,创造了柳工建厂史上乃至中国工程机械史上的新纪录。
MRPII和精益生产的神奇效果还表现在多方面:一是反应速度加快。如2002年3月份产量640台提升到4月份900台,反应速度只用了5天。二是生产周期得到缩短。生产周期从2001年45天提升到2002年的25天,再到2003年上半年的18天。三是库存资金逐年降低,每年约节约3000万元利息。
如今,柳工的生产经营全是电脑控制,开发和制造一台整机的周期比原来缩短40%至50%。2002年,柳工的计算机网络化营销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营,当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数高出近30个百分点,企业增收约2.7亿元,增加利润近2400万元。也是2002年,柳工集团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产销各类工程机械分别增长104%和85.8%;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出口创汇730万美元,实现利税1.94亿元,分别增长88.2%、77%和7.1倍。
今年8月,柳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开发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项目于1998年11月经国家863/CIMS主题和科技部批准立项,2000年7月一期工程通过国家863/CIMS专家组验收,2001年起开始实施二期工程,总投入2000万元。项目实施后,与2001年相比,柳工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产品开发速度加快40%,并将开发能力增大300%;产品制造周期缩短58.33%,均衡生产能力加大了200%;产品的销售样机周转速度加快了41%;主导产品的可比成本平均下降了19.15%;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加快了30%。到目前为止,项目的累计产出效益已是累计投入的两倍多。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换来了柳工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柳工也因而先后获得国家机械工业部授予的“机械工业CAD应用1215工程先进单位”,被国家科委、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办联合授予的“全国CAD应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0年7月,成为广西首家“全国CIMS应用示范单位”;2001年10月,又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