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并购呈四大鲜明趋势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于海)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3年的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几个侧面代表了当今我国并购市场的整体发展情况,并反映出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跨国并购交易不断升级、资源控制及收购主体民营化、新经济卷土重来等鲜明趋势。
2003年的非典事件和持续的证券市场低迷,未能抑制我国并购市场的巨大活力。在我国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和外国公司在华的强力扩张压力下,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改变了按部就班地在自身改制的圈子踟躇不前的状态,在年末突然发力宣告以重组并购为主要手段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并购市场正在摆脱证券市场长期的钳制破土而出,寻求在主流经济的突破。而且,我国企业在并购领域、交易方式和定价基础等市场导向的并购操作层面上正在与全球并购的格局趋同,甚至影响全球并购的周期与走向。
--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已经不仅是对市场资源、核心商品、制造能力的争夺,而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发展能力的掌握。我国经济20多年的市场化改造使得国计民生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全球经济同步而形成的脆弱
性。大型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同时担当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2003年,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此前中国电信先后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多家公司通过多轮谈判,最终以低廉价格收购了多条国际海缆,从而控制海底光缆总数达到20条。中
国电信加速并购的步伐,至少在表面上构筑了一道抵御全球公司争夺我国市场的防线。
在同样重要的能源产业,中海油继收购里海油田股权之后又在5月斥资5.4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公司天然气项目5.3%的股份,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购买澳大利亚天然气资源的中国公司。就在中海油收购了里海油田8.33%股权一周后,中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剩下的8.33%股权,而中石油目标是2005年海外原油3000万吨。近年来,我国石化业三大巨头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正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具体步骤,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产业整合正在各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渐次展开,大型国企的重组与并购动作紧密维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
--跨国并购交易的升级
无论在数额、影响力,还是在交易方式上,2003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都有显著的升级,而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同样是大手笔动作。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而形成的TCL汤姆逊公司资产净值将超过4.5亿欧元,彩电年量达1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
电视机生产基地。TCL利用汤姆逊的技术和产品资源,又可以通过它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而汤姆逊公司与TCL合作有望使其中国业务实现突破。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京东方将通过此次收购获得HYDIS的厂房和相关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再加上专利、技术以及全球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并可以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同时进入全球市场。
在我国企业大步走向海外的同时,全球公司也向我国市场深入疾行。在经历了漫长的7年谈判后,美国柯达终于收购中国乐凯股权。
资本金不足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界路人皆知的两大顽症,继2002年多家国际银行纷纷注资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后,2003年12月,恒生银行、GIC、IFC宣布联合收购兴业银行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在我国银行业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国内银行业一
次引进外资股东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的一宗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并购的十大事件中,八项事件都涉及跨境并购交易。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并购交易已经成为本土并购市场的驱动力量。
--资源控制及收购主体民营化
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北大方正收购苏钢集团、位列世界钢铁业前两位的钢铁巨头卢森堡Arcelor钢铁公司和新日本制铁近期联手我国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对于铝业资源的投资整合等案例,使并购成为旨在控制资源的新一轮投资的基本模
式。
民营企业牵头的多元并购投资主体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我国资源产业投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上游产业的投资并非如同政府期待的那样是以收购重组国有企业为条件的。当国有企业的收购和管理成本大于重置投资成本时,真正市场导向的企业家是不会考虑重组并
购模式的。在企业获益与政府减负之间的竞争博弈中,所谓“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看来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束缚在帐面净资产的游戏中,忽视投资市场的机会成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态度,有可能是导致资产流失的真正根源。
上海东方控股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荣海领导海星集团在陕西地区修路、宁波大桥的集资建设等也是由民营企业担纲进入过去只有外资和国有垄断企业才能运做的领域。而以往这些投资长达几年的审批过程、无休止的专家论证,不合商业周期。
--新经济卷土重来
在沉寂多年后,伴随中国网络股在华尔街的急剧升值,新经济力量再次成为今年的并购焦点。接近年末,几家网络股票都先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使得老牌网络公司苏醒过来做“沙场秋点兵”之势。雅虎香港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搜狐也接二连三地并购扩张,在年末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久违多时的网络领袖也重新粉墨登场,富豪榜上又是扶摇直上。依靠着如此广大的市场和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我国的新经济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更为优越。
2003年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大事是11月中旬国资委举办的近千人参加的“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和12月中旬发表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与以往的风格不同,这个意见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管理层收购等10个主要环节和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对管理者收购的限制、产权交易的竞价要求、阻止政府不负责任的“砸锅卖铁”、加强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明确思
路,无疑是符合国情民意的举措。这些措施的及时、清晰、到位,应是历年类似政策中少有的,也体现了政府管理的专业化水准。由此可以预见,2004年国有企业的大重组和产业整合将为我国并购市场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于海)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通过社会各界不同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评选并发布了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
一、王东升,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7年京东方先后在国内B、A股市场上市,开始了由传统家电市场向IT产业的扩展,用4年时间京东方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场的现代化企业。2003年,京东方分别以3.8亿美元和10.5亿港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和冠捷科技有限公司26.36%股份,基本完成了京东方打造以显示器为核心的产业垂直整合战略布局。
二、魏新,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长
2001年魏新正式接手方正最高权力并提出了方正“专业化基础上多元化的战略发展思路”。继2002年9月方正大手笔收购浙江证券后,2003年先是注资27亿元收购苏钢集团,后又斥资2.38亿元收购珠海多层电路板有限公司,以3亿元持有重庆合成70%的股权,进军制药业。
三、唐万里,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3年收购德国仙童多尼尔项目和湘火炬,德隆都充分展示了其在并购中成长的发展战略。旗下合金投资(000633)收购美国Murray集团正在实施中,该项购并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将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海外的最大购并项目。
四、郭广昌,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
郭广昌领导的复星系公司是近几年活跃在资本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自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从资本市场融得第一笔资金开始,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复星实业通过资本运作控制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就已经有5家之多,而2003年复星实业及其关联企业与南钢集团共
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对南钢股份(600282)发起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起要约收购。
五、赫尔墨特·苏海文,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
1996苏海文接替船王包玉刚担任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后,不仅使企业在航运事业最低潮时期取得盈利,还使其保持着油运业内世界第一的声誉。为增强中国内地液化天然气运输业务,2003年5月又斥资110亿港元控股挪威航运业巨头本格森集团,据此成为目前
世界上总吨位最大的航运公司。
六、王传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1995年在中国深圳建立比亚迪公司,专业生产可充电电池;2000年成为MOTOROL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2002年7月比亚迪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2003年,王传福选择了汽车行业作为其利润的下一个增长点。年初,比亚迪动用2.54
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成为控股国有汽车企业的第一家民营企业。
七、李河军,华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自1996年以来,李河军通过旗下的华睿集团和另一家注册地在荷兰的欧中电力有限公司大量涉足国内水电项目,先后成功收购一批中、小型水电站,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2003年7月,李河军再次以12亿元收购青海尼那水电站;11月2
6日,华睿集团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提供的100亿元贷款,用于支持其投资水电开发项目,这是迄今为止单个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提供的最大一笔金融贷款。
八、牛钢,大商集团董事局主席
牛刚用10年的时间使一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从5亿元直奔75亿元,市值总资产由21亿元猛增近100亿元,成为东北最大、全国第二大流通企业集团。2002年大商集团频频跨地区收购,在东北、山东等30多个城市发展店铺65个;2003年大商集团收购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北京商品零售业。他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沃尔玛--一个国际性、现代化的民族商业大公司。
九、王均瑶,均瑶集团董事长
王均瑶1991年开始承包国内包机航线,目前已在国内开通了50多条包机航线;1994年组建均瑶乳业;2002年重组蚌埠和平乳品公司、入股武汉航空公司18%的股份,用3.5亿在上海购入一座35层的大厦。2003年,均瑶集团动用5.5亿元全面
收购宜昌三峡机场,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收购国有机场。
十、刘根山,茂盛集团董事长
刘根山旗下的茂盛集团至今已投资了8条高速公路。2003年年中,刘根山在香港买壳上市,以12亿港元全面收购主业为地产及酒店发展与投资的亚细安,更名为“茂盛控股”。收购完成后,刘根山拟向上市公司注入北仑港高速55%的股权及茂盛国际贸易公司
79%股权。上市公司注资受阻后,刘根山遂于9月收购和记黄浦在建酒店项目。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新华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于海)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通过社会各界不同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评选出了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2003年11月1日,中国电信(0728.HK)以55.6亿美元(约合460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中国电信集团收购包括安徽、福建、江西、广西、重庆和四川省的固定电话、数据、互联网及网元出租等业务。
花旗集团收购中国银行不良资产。2003年11月12日,花旗集团通过花旗环球金融公司从中国银行购入了面值18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笔不良贷款中,共包括中国银行发放给内地、香港约450多家公司的贷款,其中大量贷款以香港房地产作为抵押。
中海油收购里海油田股权。2003年3月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6.15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在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8.33%的权益。
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5日,TCL公司和全球第四大视听消费电子产品供应商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协议,成立一家净资产超过4.5亿欧元的新公司,TCL和汤姆逊分别占67%和33%的股份。新公司通过合并重组TCL与汤姆逊的
彩电及DVD业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
恒生银行、GIC、IFC联合收购兴业银行股权。2003年12月17日,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国际金融公司(IFC)宣布共同投资兴业银行,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略低于25%的股份,投资总额近27亿元。根据协议,每股认购价为2.7元,恒生银行和GIC两者将分别持有15.98%和5%的股份,国际金融公司持有4%的股份。目前该项收购正在等待监管部门批准。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2003年2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旗下的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金
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京东方通过此次收购不仅获得了韩国现代的相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取得了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和全球市场的通道。
上海东方控股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2003年2月27日,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与东方控股有限公司签订高速公路经营权转让协议,东方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9亿元收购合(肥)巢(湖)芜(湖)高速公路经营权。 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2003年3月12日,复星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与南钢股份控股股东南钢集团合资设立南钢联合有限公司。南钢集团以其持有的南钢股份(600282)70.95%股权及其他资产作为出资,复星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以现金出资6亿元,共持有南钢联合60%的股权,实现了对南钢股份的收购。从而引发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例要约收购,涉及金额达8.5亿多元。
美国柯达收购中国乐凯股权。2003年10月24日,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与影像行业巨头伊士曼柯达就股权转让等相关事宜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乐凯集团分两次将其持有的乐凯胶片20%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并将为使用柯达的某些技术向柯达支付费用、为柯达拥有的股份支付股息。柯达公司将向乐凯胶片投入约1亿美元现金及其它资产,并提供各项技术的支持。
雅虎香港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2003年11月21日,雅虎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3721网络软件公司。此次收购完成后,雅虎除了可以获得中文关键词搜索服务,还获得了包括在浏览器地址栏进行关键词搜索在内的3721全套技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