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美元掘金计划
“我们正月初六就上班了,还在为与美国卡特彼勒合作的事忙着,现在还没有签最终的正式合作协议。”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工)市场部有关负责人说。
山工是中国第7大轮式装载机生产商,卡特彼勒与其合作,宣告它在中国的20亿美元的淘金计划开始像蛛网一般悄悄展开。
淘金计划在去年(2003年)的11月5日,由卡特彼勒董事长在珠海召开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公布。
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参与中国正在蓬勃进行的国有企业改制浪潮,购买部分国有股,计划在中国设立一个现代化的创新研发中心,发展物流服务,在华业务拓展到为建筑设备提供零售融资和租赁。
作为这个计划的第一步,2003年11月5日,卡特彼勒已与中国第7大轮式装载机生产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拟收购山工部分国有股。第二步的计划也进展神速,卡特彼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格伦·巴顿先生表示,公司还确定了其他几个可能的投资目标,目前正和投资对象进行磋商,有望2—3个月内签署谅解备忘录,而在以后七八年里卡特彼勒还会扩大在中国的股权收购规模。
据了解,“其他几个可能的投资目标”指徐工集团、厦工集团和湖南三一重工集团。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在2010年之前,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美元,是现在的将近10倍。
现在卡特彼勒大中国地区总部已由香港搬到北京,设计中心也在去年7月落户徐州,加上现有的8家生产厂,以及即将大规模付诸实施的投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培训中心,以收购股份等形式与国内龙头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卡特彼勒在中国即将支起一张连通生产、销售、设计、研发、租赁和品牌管理的业务网络,“实际将把在中国的投资业务打造成一个小型王国”。湖南三一重工集团一位管理人员这样评价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业内人士称,卡特彼勒此举将导致中国机械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影响,是中国机械工业开始大规模重组的标志。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79年即进入中国。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工地上,都可以看到卡特彼勒生产的挖掘机、铺管机忙碌的身影。
尽管20多年来,卡特彼勒在华投资业务的收益持续增长,但份额并不大,2002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人民币时,卡特彼勒2002年在中国的全部销售收入仅突破5亿美元,市场份额不足6%,与卡特彼勒在全球31%的市场份额极不相称。
现在一切即将改变。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艾德(Timothyl·Elder)雄心勃勃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卡特彼勒会成为‘明星’的。”
南征北伐
在珠海公布“掘金计划”前后,卡特彼勒即马不停蹄开始了南征北伐。
让卡特彼勒花费精力最多,也最为看重的是徐工集团。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企业,前年营业收入达到92.45亿元,去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50亿元,是徐州市“能压箱底”的优质企业。从去年1月起,卡特彼勒开始了对徐工“地毯式轰炸”的访问和谈判。1月29日卡特彼勒总裁奥伯海曼率日本新三菱卡特彼勒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等高层人员访问徐工集团;4月15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又率徐工集团高层赴日本,访问日本新三菱卡特彼勒有限公司时,卡特彼勒公司明确表示了与徐工集团进一步扩大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愿望;5月份,卡特彼勒亚太地区主席杰克·聂高先生一行四人与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上海展开会谈;6月,双方又在徐州会谈。
卡特彼勒南征锋镝所指的是中国工程机械另一重镇湖南省长沙市。这里汇聚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和浦沅集团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重工企业,4家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50亿元,卡特彼勒合作名单上的企业三一重工今年产值更是有望突破30亿元。11月6日,卡特彼勒副总裁Christiano Schena、亚洲区总裁Dave Schuldt来到长沙拜会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表示要进一步扩大合作。
卡特彼勒的“地毯式轰炸”效果不错,江苏省政府和徐州市政府均态度积极。徐工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王庆祝先生介绍说,目前双方正在谈判,其中的讨价还价“还是很痛苦的,因为我们在品牌和独立性方面有自己的原则”,而卡特彼勒则打算合作后不会迅速失去自己的技术优势。
但争相与徐工集团和三一重工集团攀亲的还有德隆、摩根士丹利等10余家大公司。但数月之后,德隆等竞争对手逐渐淡出视野,卡特彼勒参股徐工渐成定局。
业内人士分析,卡特彼勒之所以有望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主要是因为双方有成功合作的基础,1994年双方合资成立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卡特彼勒300系列液压挖掘机及其他相关工程机械,200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是卡特彼勒在华合资企业的龙头,后来双方又在推土机上展开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其次,双方业务相近,徐工和卡特彼勒这样的机械行业第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可以得到其在国际化进程中迫需的资金、管理和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这得到了王庆祝的证实:“(将来与卡特彼勒的战略合作)主要是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合作,从技术方面说,我们和卡特彼勒还要差十年左右,这是最关键的。而卡特彼勒与我们合作,则可以利用徐工的市场销售网络和人才,由于双方是强强合作,卡特彼勒可以尽快地收回投资。”
卡特彼勒南征也颇为顺心。三一重工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示,三一希望在培训、研发、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等领域进一步与卡特彼勒加强合作。
而在物流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象,卡特彼勒锁定厦工,双方目前正谈得情投意合。
WTO之果?
而之前卡特彼勒一直跟不上中国的节拍。
卡特彼勒一高层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由于进口配件关税的存在,使卡特彼勒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而中国众多的工程机械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便宜得“简直像白送出去”;同时,由于中国产业政策的限制,卡特彼勒无法在中国建立发达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它两大竞争优势(另一优势是产品质量)之一的服务优势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国加入WTO则可扫除卡特彼勒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两大障碍。
另外,让卡特彼勒兴奋难耐的是,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和建筑机械市场正处于上升期。专家分析,以工程机械市场为例,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上海世博和北京奥运等七大工程,总投资即达到13275亿元,如果按照5%用于工程机械产品的消费,则有663.75亿元。
其它外资企业也发现了新一轮的赚钱机会。沃尔沃建筑设备在上海建立独资厂生产挖掘机;利勃海尔在大连建立独资厂生产挖掘机;宝马在上海建立合资厂生产压路机;BHS在天津建立独资厂生产混凝土搅拌设备……
蔡惟慈认为,在外资加速进入的大潮中,外资正从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从低档产品向生产高档产品转变,对我自主产业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造成的压力愈来愈大;而民营企业受实力限制,或由于对其回报率不满意,目前多数尚无意进入重大装备制造业。“因此,在全行业总量高速增长的大势中,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支撑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困难仍然很大,发展状况不尽乐观,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湖南长沙一工程机械企业的管理人员分析认为,卡特彼勒以参股的形式向徐工、山工等国内工程机械强势企业渗透,“不完全是从目前的经济效益出发,还有战略方面的考虑,参股国有企业成功,至少表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这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其次,在参股企业中掌握了话语权,对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很有好处,比如徐工、山工就不会和它在中国发生正面的市场竞争,同时可以利用徐工、山工的市场销售经验、服务网络,而这些正是国内企业的强项;第三,卡特彼勒为将来也埋下了伏笔,这些企业一般都有上市公司,其国有股将来转让时,卡特彼勒如果有意,可使用优先购股权。卡特彼勒采用参股而不是合
资或独资的形式,可以说在中国机械市场退可守,进可攻,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
这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工程机械市场几乎是外资的天下,比如混凝土机械,外资所占市场份额为95%左右,内资仅占5%。后来“三一重工、徐工等国内企业经过不懈努力,才终于抢占到部分份额。
有研究表明,仅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现有生产企业1008家,全行业注册的企业集团有15个,全行业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0家,其中5000万以上的企业有125个,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0个左右,1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20亿元以上的只有徐工集团、山工集团和上海东风集团,3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徐工集团1个。工程机械行业生产集中度低,面对外资的冲击,没有价格优势的中小企业将纷纷出局,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出现大规模资产重组。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凯勒就曾公开表示,中国的机械行业在入世后会出现行业重组,卡特彼勒会等待这样的机会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
资料· 关于卡特彼勒
有关卡特彼勒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2002年销售收入为201.5亿美元,其中约150亿美元为工程机械类产品,约50亿美元为发动机产品,公司现有员工6万余人。卡特彼勒1979年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销售总收入去年为5亿多美元,在中国有8家生产性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