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尴尬 浅谈民企重型化边缘地带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4-04-05 15:31   来源:中国工业报

本报记者何事勇 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的渗透能力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不论是汽车产业还是钢铁产业,民营资本那发达的根系都能绕过层层叠叠的政策岩层,深入到富含利润的土壤。如今我国已很难找到没有民营资本身影的领域

本报记者何事勇 资本的趋利性使资本的渗透能力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不论是汽车产业还是钢铁产业,民营资本那发达的根系都能绕过层层叠叠的政策岩层,深入到富含利润的土壤。如今我国已很难找到没有民营资本身影的领域。


然而,在装备制造业,民营资本却极不活跃,是什么让民营资本对装备制造业望而却步?对民营企业而言,装备制造业真是高不可攀吗?振兴装备制造业,民营企业能有所作为吗?

中国制造业的尴尬

何谓装备制造业?简而言之,就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种工业。被视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 “发动机”的装备制造业,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被进口产品占据。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

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比重大是中国制造业挥之不去的痛。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说:“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仍然偏轻偏软。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它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 %,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然而,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却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起步的,当时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制造项目。缘何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至今仍不能肩负起装备中国的重任?

体制与政策的制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副部长吕薇认为,体制和政策是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滞后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是:长期上下游分割管理,造成相关能力不配套;设计院与研究开发机构分离,又相对独立于制造企业,造成设计与研究开发脱节,研究开发与市场脱节;法律环境不完善以及缺少金融、税收政策的支持,导致用户企业往往不愿意选用国内设备。

1983年7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110号文件,要求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并成立了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110号文件拉开了跨部门协作进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力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序幕。

尽管重大装备领导小组在1993年的机构改革中撤销了,但这一攻坚计划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的贡献仍然是历史性的。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贸合作、合作设计与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等形式,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在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如哈尔滨、上海、四川火电装备制造基地的工艺装备水平和开发设计能力已基本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条件。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隋永滨说,如果重大装备国产化计划能够从体制上保持连续性,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事实上,在重大装备领导小组撤销后,用户与制造方的矛盾因缺乏权威机构的协调而日益加深,至今还是一道难解之题。

针对有关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战略的争论,吕薇研究员指出,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

“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要认清全球化的实质,转变观念,赋予国产化新内涵。”吕薇说。

技术瓶颈影响全局

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在2002年9月发表的装备工业竞争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技术瓶颈是制约装备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报告说,我国装备工业50年来的发展,始终没有摆脱技术引进模仿型的模式,装备工业一直在引进--落后 --引进的怪圈中徘徊。我国装备工业虽然能够提供经济建设所需的一些重大装备和产品,但技术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机械制造业中57%的产品产业化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

报告指出,我国装备工业大中型企业在技术引进时,技术引进经费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和中占很高比例,技术引进费用远高于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许多企业引进技术后,对引进的技术往往停留在消化阶段,对于硬件设备往往只停留在使用上,消化吸收根本谈不上。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缺乏既大又强的装备企业,很少有能够与国外大型装备企业相抗衡的企业。如美国的GE 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在规模、资本、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我国企业都望尘莫及。而且,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多呈现散、乱、弱的状态。

尽管一提到振兴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还是一再呼吁国家的政策扶持,但真正的出路恐怕还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装备制造企业市场意识的强化只能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来解决,在竞争中培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撰文说,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重工业比重过高的扭曲结构,主要是通过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得以调整的。到1998 年,轻工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1%。

那么,装备制造业这盘棋是否可以通过民营企业及跨国公司的介入而走活呢?

民企介入方式受限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对记者说:“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民营企业主要涉足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资本金有限,技术实力不足,再加上对装备制造业不熟悉,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不会也不敢贸然进入装备制造业。”

隋永滨也认为,至少在两三年内,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装备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是民营资本进入的主要障碍。

不过,吕政表示,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改制难点在于其中的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民营化是必然的趋势,民营资本参与重组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是较为可行的进入途径。

业内人士估计,中国装备市场潜力巨大,现在至少每年都有6000亿元的市场需求。难道无孔不入的民营资本对此会熟视无睹吗?

有关分析人士认为,民营企业大量进入装备制造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和高投入等原因,民营企业不可能像进入轻工业那样自建新厂,购并与重组现有的国有企业是比较明智的选择。然而,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朗,这客观上也影响了民营企业进入的速度。

吕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要从消极、被动地保护转向鼓励竞争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民营企业完全可以进入装备制造业,事实上在一些地方、行业民企已经介入了。比如纺织设备行业、电力设备行业。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装备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民营资本的进入也会明显提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表明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竞争格局及其趋势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正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出现了阶段性转型,而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兴旺。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持续多年的增长期,因此装备需求将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世界装备制造巨头将通过多种途径加速对中国装备市场的占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与强大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隋永滨介绍说,近两年随着装备需求的增长,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普遍订单增加,生产任务饱满,经营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企业改制进展缓慢、原材料涨价等多种原因,大多数企业仍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隋永滨认为,在重大装备领域,国有企业将仍然是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主要力量。政府应该为这些国有企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

但不可否认的是,民营企业进入装备制造业的理由已经变得十分充分。一是一些民营企业已成长壮大,有着强烈的产业升级愿望,民营企业家的投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二是民企产业升级对装备的需求使装备市场的需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重大装备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业;三是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低成本竞争优势在装备制造业同样能大显身手;四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核心制造企业加速零部件生产扩散是大势所趋,需要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

去年底,民企上市公司特变电工顶掉德国西门子对“中国变压器之父”沈变的重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有关专家认为,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将给民营企业进入装备制造业大开政策之门。

吕薇研究员建议,应从制度和政策上入手提高装备工业自主化能力。在建立市场规则和市场准入标准方面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使国内企业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装备自主化政策应从过去扩大制造规模为主,转向扶持技术开发和刺激需求。

可以预料,在中国工业重型化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宏观环境中,民营企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将来民营企业必将成为装备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