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他们正值青春年华,齐聚上海,成为年轻的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51年后,他们中许多人已经作古,其余人再次在西湖边相聚时,都已须发皆白。
一公园、湖心亭、三潭印月、岳庙……在西湖边的人流里,他们头戴各色太阳帽,紧跟导游,停停走走,76位老者中,年纪最大的近90岁高龄,最小的也已年过七旬。
王笙来电:五一节快到了,有70多位共和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从各地聚会杭州,住在劳动路涌金饭店省军区第二招待所,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趁着五一前看看杭州的新气象。
记者何欣核实报道: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4月28日,建筑工业部成立华东机具总站,分三批从上海及周边地区招收了500名建设工人。人员来源有三种: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子女,面向社会招收的年轻人,兄弟单位的工人。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没毕业的居多。
新中国第一批机械化操作工人
经过10个月的培训后,这些年轻人成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机械化操作工人———学会了开吊车、压路机、搅拌机等建筑机械的操作和维修。
“那个时候,干活是互相比的,生怕比别人落后,每天觉得全身都是劲。”72岁的王海昌当年刚20岁,是集体中的小字辈,他来自义乌农村,被分配开起了大吊车。
随即,他们奔赴沿海地区,投入军用机场等国防大型工程的修造。“头顶上是国民党的飞机在轰炸,地下是我们开着机器加紧施工”。
讲起这话时,不少白发老人语调马上高出许多,纷纷将拇指跷起,豪迈无比。
再随后,上级一声令下,全站工人又一起远赴西安,支援大西北———他们中大多数人在那里成了家,永久地扎根西北。“当年,建华侨饭店的第一台吊车就是我开的!”王海昌在游船上指着岸上说,这位吊车司机1958年回到杭州,娶了一位义乌老家的姑娘,现在居住在皮市巷森仁里。这次杭州聚会,他是东道主之一。
十多个人和王海昌一道,回到了杭州,成为杭州解放后的第一批能工巧匠。杭锅、杭氧、杭汽轮机厂……解放初期,这些工厂拔地而起,施工时的工程机械,很多都是王海昌他们亲手操作的。
10名女工全内部消化了
“站里的男同志200多人,女同志只有10个。都是二十出头三十上下年纪,家里着急,经常来信催问。恋爱婚姻问题不解决,也肯定要影响工作……”一头银发的陈林森当时是西北工程管理总局机具站站长。
“棉纺厂里女工多,也是从上海迁过来的,我们的工会找到棉纺厂工会,两家商量,每个周末,我们派一辆车,去棉纺厂接女同志过来,在礼堂办一场舞会。这个制度坚持了很久。”
于是,周末晚上,成了远离家乡的单身男女们最期盼的日子。许多人通过联谊舞会相识相爱,后来结婚生子。站里的10名女工全都“没有外流”,全都“内部消化”。
已有108人过世
三四年后,又是一次重新调配。大部分人留在了西安,一部分回到上海、杭州,还有一些去了南京、广东、甘肃、西宁、贵州……从此几十年间,相互间几乎音信全无。
1984年4月28日,老人们开始了第一次聚会。在老站长陈林森的倡议下,上海周边的35位老人在上海欢聚,此后开始互相联络,打听老同事的信息。
陈林森手上的花名册,每年都有变化,现在取得联络的已经增加到191人,另有108人已经列入了过世者的名单,还有201人仍在多方打听。
这样的聚会搞过8次后,他们将第9次放在了杭州。在今天的聚会上,他们安排了如下重要议程:
原党委书记于士善老人过世百日纪念,他的夫人被邀参加,并在会上发言,介绍老伴这些年的生活状况。
86岁的老工程师倪克利提出一项倡议———除了每年的聚会,在各地成立联络组,继续寻找老同事,有人生病要去看望帮扶,有人故去也要通报悼念……(何欣都市快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