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外的一些媒体及有关人士纷纷惊呼:中国投资过热!经济学家们对此看法各不相同,从去年一直争到现在,仍各执已见。那么,来自政府权威部门的声音是什么呢?
近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中国的投资并不过热。”
姚景源认为,与前些年相比,去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并不算高,而且投资主体主要是民间资本。关键的是,这一轮投资增长是由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的。
姚景源的观点不仅与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暗合”,同时也与众多来自企业界的声音“遥相呼应”。
谁在说“投资过热”?
近来,美国两家大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多次援引有关专家的观点,直指中国投资过热。
2月17日,在《财经》杂志主办的“世界2004中国年会:预测与展望”论坛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发表演讲:“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过热,可能需要采取紧缩措施,遏制贷款增长失控的势头。”
陶冬列举的几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2003年,中国消费了世界10%的石油,26%的钢,45%的水泥。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GDP只占世界的3.8%。今后3年,中国钢铁产能将翻一番,铝的产能翻一番,汽车产能翻一番,手机的产能翻一番,乙炔的产能翻一番,纺织、机械的产能翻一番,集装箱、运输的产能翻一番。3至5年之后必然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高盛资深全球经济学家威尔森也认为,过去一两年内,中国确实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
陶冬们的观点与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2003年12月24日,经济学家林毅夫与樊纲称,2003年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应该说,2003年的投资实际增长率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最高的一年,比1992年、1993年都高,达到百分之三十几。 樊纲直截了当地评价投资过热。他称,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这几个月来导致了一系列生产资料产品要么短缺,要么价格上涨。
林毅夫的观点与樊纲基本一致。他认为,今年投资确实有过热的趋向,但是这个过热其实是局限在一些领域,如房地产、汽车等,导致了钢材、建材投资增长很快;这方面的投资增长快,导致电力出现不足。
被“监控”的投资过热行业
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显然强烈关注着去年以来的投资形势,并迅速做出反应。
继去年央行一系列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措施之后,最近,国家不仅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投资采取了调控措施,央行也发布通知控制过热行业的信贷规模。后者是国家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而前者则是政府直接以审批的方式控制微观行业。
2月12日,在全国银行工作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态,当前的任务主要是防通货膨胀。几乎是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对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信贷资金情况进行严格自查,随后等待银监会的抽查。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对这五大行业投资收紧的明确信号。
“资源的错误配置,会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世界2004中国年会”上发言中说。
在为了抑制投资过热的措施中,央行开始控制信贷。而问题在于,企业得到第一笔贷款后,往往需要第二笔贷款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我们要研究的是,怎样既让企业活下去,同时又控制贷款规模,不再增加不良贷款。”中国银行行长助理朱民说,“而且要考虑用不同的贷款组合降低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
业界声音:慎言过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过热问题,认为应当由市场来发言的人占绝大多数,即使是认为汽车业已经过热的人士也表示,政府有提醒和引导的义务,但最终还是应当由市场来调节。
不少民营企业家认为,投资过不过热,应由市场来判定,并由企业承担投资后果。
这方面,来自汽车行业的声音显得尤为响亮和集中。
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称:“比如家电行业,早些年也经常发布投资过度的预警信号,都认为投资过热,但事实上,当我国的家电企业走出国门后,就再也没有人提投资过热了。汽车业也将是如此。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已有100多年,我们才多少年?”“中国汽车行业还远远谈不到过热”。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传福在“世界2004中国年会”上说,“汽车是比较热,但准确地讲是火爆,并不是过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指出,现在提”汽车投资热“还为时尚早。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供求状态,由此才能诱发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供大于求导致优胜劣汰,短缺经济条件只能让企业产生惰性。
至于钢铁行业的过热,有专家分析认为,快速增长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分析。对比国际经验,国外钢铁行业都经历过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比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钢材年产量最高曾经达到过1.6亿吨,后来随着需求饱和,年产量逐步回落到1.1亿吨,目前保持在1亿吨左右。我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城镇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地升级,又面临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一体化这样的大背景。因此以钢铁为代表的汽车、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其客观正常的方面。
“问题不大”,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汉亚告诉记者:“中国投资过热”这个判断放在1993年前后,是可以肯定的。但放在现在来讲,值得商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郭励弘专注于国内投资研究。他认为,要知道过去我们曾经有过30%至40%的增长速度,那才是政府包办下“发烧式”的“投资过热”。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办事处首席代表胡援东则从全球视野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及投资的观察,投资过热的观点值得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人口总量的大多数仍是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短缺或对投资的需求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换句话说,在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总体规模上,谈不上‘投资过热’。”
汽车界业内人士认为汽车产业目前并未过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