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奥运会火炬的传递使昨天成了北京的节日。从148名火炬手,到沿途迎送的市民,再到电视屏幕前的观众,每一个人都能亲身体会到火一样的热情和久违的激动。对这样的热情和激动,任何语言的评说恐怕都显得逊色。
我们知道,“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已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北京向世界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是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从这次奥运圣火的传递开始,我们或许可以用“人文”的精神来审视“奥运进行曲”的每一个音符。
我们注意到,当奥运圣火千里迢迢第一次来到华夏大地,北京只在长城进行了展示活动,而把真正的火炬传递安排在第二天举行。这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城市里正在进行的高考,尽管组织方没有明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考生受到干扰,但举城欢庆可能打破考场的安静应是不争的事实。
昨天的火炬传递基本上有条不紊,各个交通路口、火炬的交接点安排适当,没有发生较大的堵车情形,这得益于组织者事前的安排已经把要经过的不同地点的时间精确到了分钟,并通过媒体广而告之,方便届时经过的车辆行人能充分做出安排。
参加火炬接力的人员各行各业俱有,耀眼的文艺、体育明星自不必说,更多的是来自普通岗位的普通人,有73岁的老人、正在上学的学生、出租车司机、公安民警……奥运本来就是全民参与的盛会,昨天奥运圣火的传递让这种参与性得到了发扬。
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已经能够触摸到“人文”气息的脉动。
“奥林匹克”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于它体现着人人通过自我锻炼、积极参与,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人文”与“奥运”的结合,更是包含着乐观的精神、开放的胸襟和对人类先进文明的崇尚和发扬。
对一个城市来说,“人文奥运”就是要为这个城市的长久发展和美好未来而办,为全体市民能够从中得到幸福和安康而办,不是为了奥运“那几天”的风光,也不是仅仅让奥运健儿有一个施展技艺的场所。奥运会举办的成功与否,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市民是否感到满意,并让市民进行评价。
培养和展示人文精神,奥运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通过奥运,世界了解了中国,“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通过奥运,中国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接触了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眼界更加开放,胸怀更加包容;通过奥运,公民意识得以增加,公民责任得以强化,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得以提高———而只有这一切得以实现,才能最终表明“人文奥运”的理念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变成了现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