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资本变脸之后
最早在中国掀起“水务市场化”浪潮的跨国水务公司,在中国水务市场正红红火火的时候却纷纷撤退,与此同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资本却在疯狂进入,原因何在?
据了解,目前,最早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法国苏伊士昂帝欧水务、法国威立雅水务等世界三大水务公司中,已经有两家销声匿迹,基本退出中国市场。香港国泰国际2003年也正式退出已耕耘了8年之久的中国水务市场,主要业务骨干加入首创股份。此外,英国安格利安水务公司两年前虽然与北京第十水厂有合作协议,但目前已处于中止状态。中法水务也是如此。目前,除法国威立雅与新进入的德国柏林水务比较活跃外,大部分最初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外国公司都已经撤出。
业内人士估算,外国资本对中国水务市场的投资仅占中国水务投资总额的1%,目前最多的是国内社会资本的投入。
就上市公司而言,除原来的5家主业为水务的公司(原水股份、武汉控股、南海发展、钱江水利、创业环保)外,从去年开始,又有首创股份、苏州高新、阳晨B股、重庆实业、南京高科、哈慈股份、天津泰达、海鸟发展等10余家公司或转型、或投巨资涉足水务。
同时,就在洋水务纷纷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之际,威立雅水务却于2002年以21亿的天价投得了上海浦东自来水50%的股权和50年经营合作期。威立雅为何逆势而动?
中国水权、水务市场正面临着资本变脸后的考验。
水市春秋
混乱的中国水市场,造成了不少两败俱伤的局面:跨国水务巨头已吃得营养不良,而本土企业也吃了不少暗亏。
“又爱又恨”可能是对不少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跨国水务巨头复杂心情最贴切的描述。
早在10年前,跨国水务巨头就看上了中国水务市场这块价值“上万亿”的大馅饼。然而,面对中国水务政策的不稳定,以及合资项目中昂贵的沟通成本,这些中国水务市场化的“先锋们”得出了结论:在发展中国家经营水务并不是一项“吸引人的好生意。”
外资撤了
作为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的张颖夏,依然清楚地记得几年前考察英国泰晤士水务和苏伊士昂帝欧水务时隆重的场面。“作为国际水务巨头,无论是英国泰晤士水务还是苏伊士昂帝水务,两家公司都非常看好中国巨大的水务市场,也非常重视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我们一行受到了较高规格的接待,两家水务公司的CEO都参与了接待工作,希望双方能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当时他们可谓兴致勃勃、斗志高昂。”但最终的事实是合作的过程及结果不尽人意。“成功的案例非常少,相对而言,失败的案例却非常多。”2003年春天,苏伊士昂帝欧水务集团中国代表处从北京京城大厦黯然撤离;与苏伊士昂帝欧水务一样水土不服的还有英国泰晤士水务。
据张颖夏透露,该公司有可能于近期关闭其在上海的办事处。张颖夏表示:“除作为国际三大水务巨头之一的威立雅在中国市场还有较大举动外,洋巨头们对待中国水务市场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谨慎。”那么,导致风光一时的“洋水务”最终失利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汇津水务在长春的遭遇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2004年2月底,长春汇津北郊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长春汇津”)行政诉讼进入二审程序,该诉讼的原告是长春汇津,而长春市政府则被推上了被告席。
2000年3月8日,长春市排水公司与汇津公司(泰晤士水务麾下的公司)签署了《合作企业合同》,共同投资建立并经营中外合作企业——长春汇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期限为20年。同年7月14日,长春市政府颁布《长春汇津污水专营管理办法》。2000年底,该项目投产后运行正常。
然而,2003年,长春汇津在追讨污水处理费的过程中发现,长春市政府在2003年2月28日废止了《管理办法》,汇津认为,废除《管理办法》等于摧毁了长春汇津成立及运营的基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权力和利益,于是提出行政诉讼。
长春市政府则称:“汇津公司与市城市排水公司所签《合作经营合同书》是一份权利义务不平等,违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具有大量保底条款和固定回报条款的合同书,是一个采取规避中国法律而设定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而《管理办法》是在中外双方极力要求下对这种与法律相抵触的固定回报项目的支持。”
华夏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李磊认为:“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的水务合作中,一些城市因急于引进外资,一般都签订了较高的固定回报率、水厂包销承诺、承担汇率风险等对中方相当不公平的合同条款,导致中方承担巨额亏损。而政府的换届重选,以及相关人员的更迭,导致合同还款最终都无法实现,或者是以非常高昂的代价将已有的合资企业收购回来,导致政府信用降低。沈阳水公司与香港中法水务投资公司的合资项目、成都BOT项目等都同属此类情况。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在中国投资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政策的变动太大使得国外投资者丧失了安全感。这不能不说是洋水务隐退或谨慎观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在1997年以前,外资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水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方式。1997年中国政府发现了这种投资回报规则的不合理性,旋即明文废弃。但业内人士透露,除少数外资水务公司另寻新的投资回报方式外,大多还是变相采取了“固定投资回报”的路径。对保底价格、汇价、电价、税费及额外增收费用等的约定依旧是许多公用实业外商投资项目的特点。
除了宏观政策的原因,洋水务即使顺利地入股企业,在实际经营上也会难以避免地会遇到问题。此外,长期以来,水务行业一直由政府建,政府管,政府负责运营,政府也往往将水价看成“公益福利型”收费,定价偏低,为了水价问题,投资方也不得不与地方政府进行艰苦的谈判。
混乱的中国水务市场,造成了不少两败俱伤的局面:跨国水务巨头吃得“闹心”,而本土企业也吃了不少暗亏。
国内淘金者“解套”
与国外老牌水务公司纷纷持谨慎观望态度截然不同,近来国内大大小小的社会资金却开始疯狂进入水务领域,一些大型水务或投资公司也正在跑马圈地。
这与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的政策“解套”和提速不无关系。
2002年年初国家计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定价、税收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12月27日,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应公开向社会招标,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选择投资主体,并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属于市政公用事业的水务行业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大为提高。
李磊表示:“这是建设部第一次提出了特许经营权这种模式,在此之前关于行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途径都不太清晰,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水务市场非常混乱。”此外,中国水务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达到《十五水利发展规划》所提出的目标,我国还需要大量扩建、新建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十五”期间,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约1万亿元,其中中央各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约2000亿-3000亿元,还有7000亿-8000亿元需要从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多元化产权融资等方式筹集。
同时,水务推向市场以后,水价上涨已经成为大趋势。水价改革为水务行业吸引投资、改革供排水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水价直接影响到供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回报。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价格不是通过市场形成,而是政府定价,较低的价格往往难以弥补亏损,在产品价格政府定价、企业运营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对企业进行补贴。
2002年8月,为推进水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新《水法》规定,“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使用水工程供应的水,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供水单位交纳水费。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从价格改革趋势来看,未来市场化改革将导致水价长期趋势上升。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36个大中城市居民用水平均价格已由1988年的每吨0.14元调整到1.3元左右,水价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且仍有较大空间。水价第一阶段改革已在各大城市开展。
“目前的情况是社会资金充裕,但是寻找好的投资项目相对较难。尤其对民间资本而言,要想进入国内一些好的投资领域,目前仍有一定限制。比如钢铁、金融,石油、石化,这些领域民营资本根本很难进入。相对来说水务市场的开放力度是比较大的,加上水务现金流比较稳定,这对民营资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李磊表示。
目前上市公司中除原水股份(600649)、武汉控股(600168)、海南发展(600323)、钱江水利、创业环保等五家主业为水务的上市公司外,2003年以来,以巨资投资水务的上市公司就有首创股份、苏州高新、重庆事业、天津泰达、海鸟发展等,不少公司更是大规模变更募集资金进军水务。
然而,众多的淘金者真的都能如愿以偿吗?
“点水成金”仍是梦
如上所述,水务市场真正大规模的开放是从2002年开始的,从2003年全年执行的效果来看,2003年整个水务市场依旧混乱。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判断是,政策、资金管理、风险依然是横在每一家水务公司面前的三座大山。
李磊认为:“近年来出台的众多文件都只是为水务市场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但依旧缺乏有关的具体条款。水务市场依旧缺乏游戏规则。”同时,尽管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涨仍属敏感问题,水价的不确定性、多头管理带来的政出多门使得水务公司的运作面临困难。有些水务公司利润率颇高,但主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强,其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执行变相补贴政策以及关联交易定价,如果离开政策支持,其业绩将折损一半。
张颖夏认为,不仅如此,水务对资金的要求非常高,一个项目少则需要几千万,多则需要几亿、几十亿,资金占用比率高,投资、回报都是长期行为,资金风险自然凸显。
不少业内人士也表达了相类似的观点。目前国内水务公司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技术和运营上都有所欠缺。不少涉足水务行业的公司的做法大多是通过收购水厂等相关资产进入该行业或是某一地区,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目前涌入的这些资本,真正具有作水务资格的可谓凤毛麟角。
在缺乏相关游戏规则,缺乏成熟经营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资本能够乱中取胜、点水成金?
“目前社会资本对水务的追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是李磊与张颖夏的共识。张颖夏认为:“很多投资者完全是拿水务来炒作概念。目前资本市场看好水务,于是很多公司抢项目,拿到几个水务项目之后,就可以包装上市圈钱。”另据其他业内人士透露,除此之外,不少水务工程技术类公司为了有项目也介入到BOT中:自出一部分资金,其余资金则通过银行或其他投资机构筹措,工程建设由本公司来做,不管这个水务项目以后运营的情况如何,公司即可从中赚取数目可观的项目工程款。
在水务行业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不少社会资金在投资动机、目的方面存在投机现象。地方政府和投资公司都急于变现,希望能在水务市场化中捞一桶金,而没有考虑到水务行业的长期性、持续性,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水务项目烂在手里。
“在原有的体制下,自来水运营公司运营效率非常之低,回报率也低,整个行业处于亏损和微利。我个人认为目前这些社会资本的进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行业的运营模式和方式,效率有所提高,而资本的盲目进入则会给未来的水务市场的发展埋下更多的隐患。”李磊说。
就在各路资本纷纷杀入水务市场乱作一团之际,诸如新兴铸管(主营离心球墨铸铁管及配套管件生产)之类的材料供应商却已在水务市场的改革中,数着钞票偷着乐了。
据张颖夏介绍:“提高水务回报率,一方面是依靠合理的水价,另一方面则是依靠良好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减小产销差率。在我国,水务管网老化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城市输送的供水有近一半都在途中漏掉。管网的重建及新建为新兴铸管这样的材料供应商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中国水务的政策风险,以及水务行业自身所具有的资金要求高、资金占用比率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均为水务市场“乱世英雄”的诞生增加了难度。水务公司要想从中脱颖而出,“乱世称王”,就必须有正确的投资目的,明确的投资目标,周密的投资计划,就必须对风险有清楚的认识和防范,使水务投资中最具吸引力的回报稳定性特征得到充分发挥。
回溯一下历史。无论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的家电行业,还是势头正劲的汽车行业,还是水“深又浑”的水务行业……,在这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引发的巨大“变动”中,各行各业都经受了或正在经受着一场“由乱到治”的阵痛。这期间造就了不少乱世英雄,怎奈昙花一现者多,基业常青者少。
“水英雄们”当引以为戒。
威立雅异动引出新悬念
其实无论是外资谨慎观望,还是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中国水务的市场化更多的还是投资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还是游戏规则的制定。
从国外水务行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管网和水厂所具有的自然垄断特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般采取“厂网合一”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但通过“特许经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水务行业的民营化。在我国,当前水务各个业务环节,“原水、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的循环体制由于政策因素,处于分割状态,与城市供水、水务行业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脱节,形成事实上“厂网分开”的局面。
从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特许经营、厂网合一”已经成为我国水务市场化的大方向。国内实现“厂网合一”、“供排水一体化”的代表是深圳水务集团。2002年6月深圳市水务局以自来水集团为基础,吸收下属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组建了总资产60亿元的大型水务集团。
值得指出的是,2002年5月22日法国威立雅集团在国际公开招标中,以近21亿元的天价一举中标,投得上海浦东自来水50%的股权和50年经营合作期,实现了“洋水务”从生产到管网管理销售供水全程服务。从而实现了洋水务对中国水业市场中管网及销售管理的“零”的突破。这似乎预示着洋水务进入中国市场一个崭新的开始。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已决定撤销北京市水利局,组建北京市水务局作为负责本市水行政管理的部门。原北京市水利局承担的全部水行政管理职责交由市水务局承担。原由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承担的管理本市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职责,以及负责本市规划市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等职责,交由市水务局承担。张颖夏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因为水务局三年前各地就已经开始成立了,后来中编委出了一个文件停止成立水务局,为何在这个文件出台后,又宣布成立北京水务局?我个人认为这是国家越来越认可水务局的一个信号。这是把原来一些分散在各个部委的有关水务的职能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
职权相对集中的水务局能否制定出合适的“行业游戏规则”?水务市场混乱的局面又会持续多久?有多少资本能够点水成金,又有多少资本会“水”里翻船?洋水务与本土水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又将出现怎样的态势?这些,都值得期待成为英雄的人们的思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