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组委提出的“人文奥运”目标,已从国内的“号召层面”,走向由国际社会考核的“目标责任”。根据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原有奥运会三项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将增设一项“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的评估。这个被认为是超出体育意义的“第四报告”,除了记录奥运会本身对举办城市文化、经济的拉动外,还将展现它对主办国环境、社会的外延作用和深远影响。而在此前,奥运总结报告仅仅停留在“筹办概述”、“竞赛组织”、“竞赛成绩”的技术层面。
我们应该感谢时间老人,是它让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6年都灵冬奥会,双双与这次机会擦肩而过。但我们更应抓住这次与“体育奥运”同等重要的历史机会,因为这个不容小视的“人文奥运”记录,不但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翻开了内涵更深的一页,也给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一次千载难逢的检验机会。
因为,这份“第四报告”的时间记录跨度,正好是本世纪的开头10年,而这段时间,同样也是中国经济负重前行、实现超越的关键时刻。
这就要求我们这份报告有直面国人的勇气和智慧。
从文本角度出发,它可能是一项范围广、技术难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学术项目,但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考虑,它又是一份体现综合国力、投入产出、社会效率的“政府答卷”。只有精确把握奥运会期间的工作定位和民众凝聚力,给北京这座古老城市更多朝气蓬勃的发展机会,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超越历届奥运会的梦想价值。
奥运会不是一个单纯的体育文化项目,作为一个重大的周期性经济表演舞台,它对主办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因此,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政府部门,在研讨这份报告过程中,都有必要怀抱实事求是的态度。如能不能借助报告让公众知情:在奥运举办前后的10年里,北京和周边城市有哪些投资机会?我们的房地产项目是不是饱和?首都交通究竟有多少回旋余地?只有让民众更多了解奥运对“身边机遇”产生的影响和变化,由我们“执笔”的第一份“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于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份交给国际社会的“第四报告”,也当做一本激励北京乃至中国发展的“白皮书”?使大多数公民在一份公开透明、平易近人的报告中,先获得与自己就业、婚姻、社会保障、预期收益有关的丰富信息。这里面,除记录北京市民和整个中国公民阶层的文明写实外,更多留下的应该是我们创造的财富,参与的公益和志愿者的足印。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政府和中国奥组委有必要为“第四报告”的出台提供更多公众参与的外部环境。
体现奥运文明的闪光点不单是百米纪录的速度,不单是马拉松的艰巨、漫长,它所包含的还有主办国的民情民风民意。这恐怕是北京首次开启“奥运影响”评估先河最应牢记的一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