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的零部件厂商真正能够自主研发的产品,也仅仅是音响和喇叭而已。
“两三岁的孩子上擂台,非要跟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对打。”一汽富奥汽车零部件公司总经理田雨时这样描述中国零部件企业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关系。
6月7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家年会”上,田雨时说:“目前整车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可是零部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狭小。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苦不堪言。”田雨时说,有些主机厂直接把认证权交给国外的零部件厂商,中国零部件企业在与国外零配件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但他同时表示,“主动出击总比被动挨打要好。”
一个被忽略的庞大产业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家富告诉记者,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统计是3000亿元,占到整个汽车行业销售总额的约1/3。这说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迫在眉睫。
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易被忽略的行业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潜能。在中国长达50余年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中,零部件行业是比整车行业历史更为悠久的老字辈。但长期以来,零部件行业所遭遇的问题却一直未得到解决,因为它过慢的发展速度几乎使人忽视了它的存在。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市场官张泉对记者说,潍柴动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但发展最好的是2001~2003年,营业额由8.57亿元上升到35.56亿元。他说:“现在是零部件企业奋起直追的好时机。”
以生产客车底盘起家的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则更有典型意义。此前,其商务车公司CEO严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江淮的诸多项目中,底盘是人力资本耗费最大的,但也是最不挣钱的项目。”他说,汽车行业的发展,基础是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到目前,这个行业还没有像整车生产那样呈现出一个明晰的发展脉络来。
目前来看,国内的零部件生产规模整体不大,但数量可观。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就有26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而剩下的12家整车生产厂,如长城等都有抹不去的零部件制造史。
零部件发展遭遇瓶颈
田雨时说:“真正在中国获得高额利润的零部件企业都是国外品牌。在利益的驱使下,合资企业的外方直接把零部件厂商带到了中国。这对中国零部件行业的打击相当大。”在田雨时看来,给企业打上“全球化”的标签还为时过早。“一些人认为全球采购应该在中国企业内尽快实行,这是比较片面的,对中国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比2002年增加了93.0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进口62.64亿美元,同比增长111.71%,进口金额远远大于出口金额,贸易逆差达到近30亿美元。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国外厂商在华采购的零部件普遍技术含量较低,而国内整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CKD组装的盛行,造成了核心零部件庞大的进口需求。2003年,变速箱的进口金额就高达8.6亿美元,发动机达37.4万台,比2002年增长了146%。
“这是对中国零部件企业开发能力的挑战,我们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田雨时承认,目前中国的大多数零部件企业还不具备生产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能力。如电子产品、燃油喷射系统、主动、被动安全系统、转向系统、传感器、制动系统,这些部件的生产无一不是被国外企业所控制。田雨时说:“中国的零部件厂商真正能够自主研发的产品,也仅仅是音响和喇叭而已。”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告诉记者,目前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产品主要还集中在轿车前悬架和后桥部分,基本没有代表主流新技术的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子产品几乎全部来自合资企业和进口产品,成为制约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汽车的档次越高,电子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但在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上,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产零部件亟待突围
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30条规定: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新政策”为国内零部件行业指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在“首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家年会”上,多数专家的观点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走向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有利于零部件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中国零部件行业在发展中有两点是关键:首先是原材料,这取决于基础工业,主要是汽车使用的钢材质量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其次是核心零部件,这取决于企业的研发水平,主要是汽车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掌握了多少。解决了这两点,中国企业零部件的出口竞争力将有质的提升。
张小虞说:“要以引进技术为依托,采取与国外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与本土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零部件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在整车已经相当普遍,但对零部件企业来说,“技术引进”仍然是一个新名词。田雨时对记者说,就目前的情况看,“技术引进”可能是改变现状最好的途径,零配件企业采用这种方式未尝不可。
其次,《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还谈到了汽车零部件企业“要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张小虞认为,“随着零部件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零部件与整车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针对国内零配件企业“散、乱、差”的现状,兼并重组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需要摆在众多零部件企业的面前。张泉说:“国内零部件由于研发投入较低,地域限制较大,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企业的发展令人担忧。由于技术上的参差不齐,产业组织散乱,多数零部件企业急需一个整治和梳理的过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