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工程施工管理的“人才荒”,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东营项目部不是盲目地遍地挖人才,而是就地取才,借重难点工程的舞台搭建平台,将年轻技术人员推上科技攻关的前台;同时,技术带头人甘做阶台,搭起人梯,从而构筑起一个人才“金字塔”,使后来者不断攀登上新的科技高峰,成功地攻克了3项国内技术难题。
该项目部担负施工的东营黄河公路大桥是距离黄河入海口最近的一座黄河大桥,施工技术难度列全线之首,其中超长超密群桩、超大体积承台以及超大体积梁体0号块等3项难题,被有关桥梁专家称为国内桥梁施工难题。特别是一次性灌注超大体积承台达3500立方米,创黄河同类大桥之最。
开工后,项目部领导犯了难,主要是桥梁施工经验少,尤其是技术人员少,技术带头人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困难,他们没有四处找人才,而是坚持就地取才,即建立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和专家。
借“舞台”搭建“平台”。面对尖端的技术难题,项目部领导在内部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了攻关小组,成员以近年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在“平台”上,项目部竭力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鼓励成功,更允许失败,努力为技术人员减压,使他们能正常发挥自身水平,充分调动了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从“后台”推向“前台”。项目部在科技攻关中不是仅让技术人员在“后台”做技术资料整理等“跑龙套”的角色,而是让他们走到“前台”,成为技术攻关中的主角。技术人员会同项目部聘请的有关专家、教授联合攻关,面对面地交流,使他们能迅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最新的前沿技术,在此基础上,一些技术人员先后参与并主持编写了桩基础、梁部0号块、超大体积承台等施工方案。为了加强桥墩技术管理,项目部还为每个桥墩选聘了墩长,这5人均为近年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践与理论的“搅拌”,使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很快成为优质的“混凝土”,打造出一批批“精品”。
做“承台”铺设“阶台”。为了培养人才,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薛峰以及项目部副指挥毕爱国、总工程师孙晓迈等甘做“人梯”。项目经理薛峰在长期的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技术人员的主心骨。11号墩26号桩基础在处理勘测遗留钻杆时,先后两次施工均未成功。关键时刻,他带领大家先后深入上游黄河大桥参观学习,同时,积极通过因特网与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有关专家学者“链接”,最终顺利拔出了勘测钻杆,使11号墩桩基础施工完毕。
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东营黄河公路大桥3项技术难题均已顺利攻克,创造了3个100%,特别是一次性灌注超大体积承台没有一条裂纹,受到国内桥梁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大胆的用人机制构筑起了一座人才辈出的“金字塔”,项目部先后涌现出20多位桥梁技术能手,并有1人被调往公司另一大桥项目成为技术骨干,项目部总工程师孙晓迈则被总公司评为“创新创效先进个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