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之本,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国的老国有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其竞争对手也由原来的国内企业转向跨国公司。因此,只有拓展、创新思路,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移植集成,以及各项要素的创新整合,老国有企业才能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全面发展。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作为老国有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所应该做的工作。加强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技术创新是科技与市场密切结合的系统工程,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为了突出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必须确立总经理作为技术创新的领导组织者地位,实行总经理领导下的技术副总负责制,制订技术创新规划,成立技术中心,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任务:一是掌握本行业的关键技术和领先技术,围绕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制造业信息化装备的内容,开展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对市场需求量大的经济适用型产品,开展可靠性和功能性扩展的研究,确保市场占有率和拓宽新的市场领域,使企业既有高档产品,又有大众化的适用型、改进型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二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移植。由于我们的基础技术研究,特别是产品使用工艺的研究较薄弱,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在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自有优势产品。三是通过竞争机制,培养一批技术开发带头人和一支技术骨干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仓:j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有了这样一批技术专家队伍,才能不断开发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支柱产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技术中心必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组织体系。其中,决策层:以总经理、技术副总经理为主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管理层:技术中心办公室,负责科技管理、组织技术开发和创新计划的制定实施、科技成果的评定、科技活动与交流、科技合同签订与管理等;执行层:技术中心下设的各个研究所负责技术创新项目的具体开发工作。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夯实技术创新基础。把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最终达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目的。
许多国有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观念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面临许多困难:机制不活、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消耗高、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不强。一句话,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企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尽快使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已成为摆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面前的严峻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技术创新入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因此,国有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要认真梳理本企业的产品结构,将相对优势的产品挑出来,加以功能性完善,改进外观,提高可靠性,以良好的性价比推向市场;要研究行业发展动态和国家投资方向,挖掘潜在市场,研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品;要跟上或超越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每年至少要有2个以上的新品问世,争取以新品占领新市场,以老产品巩固现有市场份额,不断把企业做强做大。另外,在资源配置所限的情况下,要重点做好1~2个市场份额大的主导产品,减少在制品资金占用,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达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由"橄榄型"的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向"哑铃型"的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技术创新活动最终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如何培养人才、调动员工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复合型、专业性人才紧缺,人才难引易流,结构失衡是困扰许多国企的一个难题。企业要采取柔性用人机制,一是必须打破人才引进中的条条框框,树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候鸟型"人才引进观,吸收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为企业服务。这些"候鸟型"专家通过专项项目的研发和解决疑难课题,既为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带动、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二是推行"特区招聘、异地使用"的用人机制。在特区设立研发分机构,招聘的人才户口、关系可以落在特区,工作按项目需要两地兼顾,这种引才机制符合地处边远和山区的企业。三是由企业出资,在在职人员中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提高他们的技术业务水平,通过与他们签订服务年限协议,可有效留住人才。四是对已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是专业骨干,可返聘到技术中心工作;也可聘请外部退休科技人员到技术中心工作,指导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培养年轻的技术人员。
在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可制定新产品开发奖励机制,包括新产品开发完工奖和新产品销售提成奖;对工艺创新改进活动可设立工艺创新改进成果奖。二是对新进厂的大学生可实行见习期补贴,对表现好的科技人员实行业绩津贴,这样可弥补在许多国有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低的问题。三是实行企业内部职称评聘,对受到学历限制、达不到外部评审专业职称条件的技术骨干,放宽学历条件,在公司内部评聘专业职称。对专业知识高、业绩突出的给予高聘,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给予低聘或缓聘。
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优势和创新成果,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争取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多年来,在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下,我国科研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科研力量较多地集中在研究院所和高校,而企业科研力量相当薄弱。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成果比较多,但因科研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却因科研人员不足,科研成果也少,苦于找不到新技术、新成果来改变企业的落后面貌,因而出现了科技与生产力不能很好结合的所谓"两张皮"现象。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引进、技术咨询、人才培养及建立以关键项目为基础的各种研究中心或攻关小组等等。我们应借脑生财,通过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资源的合理利用,寻找和发现新的生产要素,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保证技术创新的财力资源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资本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要求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经费。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比重的大小,历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而占到5%时企业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据统计,日本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6%以上,且其中开发新产品的应用研究占了很大比重;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显然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剧烈竞争的要求。因此,只有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财力资源。加强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实施新产品的产业化工程。
有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及时占领市场,就会失去机会,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就是一种浪费,我们过去有过许多这方面的教训。
要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强新产品的宣传力度,组织新产品展示会,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新产品,并派出产品开发人员与销售人员一起去推销新产品,这样能更详细地介绍产品的性能。为便于宣传,应该制作企业介绍和产品介绍的专题VCD光盘。
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产品上批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实施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尽快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并成功推向市场。
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的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连续5年主要经济指标以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新产品的产值率超过50%,公司顺利走出困境并发展壮大。
近年来,三明公司每年有4-5种新产品推向市场,有10多项技术改进和工艺创新项目。如2002年研发的新产品4YF26、4YF32垃圾压实机,在2003年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在国内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4YF26垃圾压实机在重庆市三峡库区13县集中招标中一举中标13台,这是我国垃圾压实机最大的一次招标会,参加投标的都是国外知名厂商。这2种新产品在建设部组织专家评估时,被专家们认为是具有民族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明研究所这几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863"项目1项,重点技术创新2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9项,完成省级鉴定10种,国家级鉴定3种,产品综合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有5种新产品被确认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目前,这些新产品大部分已成为企业的主导机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企业利润之源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