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停工以及其他奥运场馆调整建设计划是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个重点,也是奥运筹办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但时至今日,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就此做任何正式的说明。这真是一大遗憾。
奥运场馆调整建设计划既是出于节俭的考虑,也是为了保证场馆更具安全性,这反映了北京市对奥运建设工作的严谨与慎重。在新的规划方案未明确之前,将“鸟巢”等大工程暂停施工,也体现了决策者的果断与务实。
但笔者注意到,已见诸媒体的相关报道使用了很多含糊的词语,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介绍”、“该项目的一位负责人说”等。这说明在这一问题上,信息渠道存在严重的阻滞。在众多职能部门不愿做出权威解释的情况下,一些媒体记者只能通过自己的专家库及“内线”获知一些细枝末节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渠道是容易产生问题的。如个别媒体称“多名院士曾就‘鸟巢’问题联名上书国务院”,但《京华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时得知,当时只是一些院士在有关会议上就此事发表了一些看法而已,根本不存在“上书”一说。这种带有偏差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导致“扭曲效应”,致使个别受众产生了“‘鸟巢’出事了”、“奥运场馆建设出现很大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
根据英国传播学者霍尔的“编码—译码”信息理论,传播与接收信息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编码与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歪曲”或“误解”现象是由于交流双方之间缺乏对等性造成的。
在“鸟巢”停工这件事上就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职能部门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他们掌握着足够的信息源,但是,出于对所谓的“慎重”、“敏感”等因素的考虑,这些部门在媒体面前都选择了闭口不言。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可能后果便是更多不实猜测的流传,这些猜测也必将使原本简单的事情更“敏感”、更复杂。
就现实操作而言,发布奥运场馆调整的有关信息并不复杂,一个简单的新闻发布会足以搞定。所有“小道消息”都会因发布会传达出的权威声音而不攻自破。
期待早日听到这样的权威声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