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四川农村人才总量、结构、质量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我省农村人才的优势、特点及开发、利用等诸方面问题进行了初探。本报特对调查结果进行披露,希望有关部门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加快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现状一:农村人才资源丰富,但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合理
在对四川双流、合江、绵竹、威远、仁寿、汶川、渠县、南部、平昌、乐至10个县及30个乡镇的农村人才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后,省农调队勾勒出一座“金字塔”。“金字塔”形象地反映出我省农村人才的构成情况:层次较高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小,而层次较低的技能型和实用性人才比重大。
数字10个县的农村人才调查情况显示,在74.71万农村人才中,农村乡镇党政人才0.94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2%;农村经营管理人才7.94万人,占10.6%;农村专业技术人才9.17万人,占12.3%;农村技能型人才18.59万人,占24.9%;农村实用人才38.07万人,占51%。构成不尽合理成为我省农村人才一大特点。
从人才总量上看,农村人才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省有农村人才670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9.7%,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我省农村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为6.29人,名列全国前茅。但从人才的地区分布看,我省农村人才分布极不均衡。平原地区分别比丘陵地区、少数民族和山区高23.1个百分点和26.4个百分点。
目前,四川丘陵地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农技队伍力量薄弱,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并存在农业“副业化”,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等问题。少数民族和边远山区,受地理环境制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浓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农村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现状二:农技人员多,从事技术推广的少
数字如果告诉你,在渠县,农技人员与乡镇数量之比为18.3:1,也许会让你感到欣慰。然而另一个比例则令人心情沉重。渠县70%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集中在县一级,只有30%的技术人才分布在乡镇,这部分人中或年龄偏大,或即将退休,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让人担忧的是,80%的乡镇农技员已改行从事诸如出售农资、商业、餐饮等经营活动,仅有20%的农技员在岗位坚守。分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部分地区对农村人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致农村人才作用很难得到最大发挥。
个案在乐至,有两件尴尬事。一个姓康的农机制造人才,申请了两个专利,生产小型农业多功能机械,产品供不应求。但因为是个体,贷款难,规模上不去,最后他只得带着专利转战他乡。还有一位师承国际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的留美回国人员,在乐至默默研究玉米10余年,培育出“乐玉一号”等多个玉米新种,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一些玉米新种至今“待字闺中”。
把脉乡镇企业没有“技术科”,没有专业人才从事新品研发,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不力,农技人员经费短缺,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少,人才难留……外力、内因的疲软,成为农村人才发展壮大的掣肘。
现状三:农村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数字乡镇党政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人,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呢?看一看30个受调查乡镇60位书记、镇长的履历。性别:女2人,男58人。年龄:30岁以下1人,30至40岁40人,40岁以上19人。文化程度:60位书记、镇长均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23人大专毕业,37人达到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个人经历:9人曾担任过企业管理人员,14人从事过个体经营,5人具有出省打工经历。履历看上去还算有分量,但不少乡镇干部坦言,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并不强,想把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想让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之相比较,村社一级干部的文化程度偏低,且年龄相对老化。合江县受调查的496名村支书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71人,占34.5%;高中文化程度295人,占59.5%;大专文化程度30人,仅占6%。他们中,年龄在41至50岁的233人,占47.3%。
把脉省农调队认为,要提高农村基层领导的能力,须拓展教育培训途径,对干部进行调整交流,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较为全面的领导层。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把重心集中在能力转化上。
其实,需要加强培训的不仅仅是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还有广大农民。目前,四川不少地方对农民继续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人次较少,培训时间短。全省抽样调查显示,去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只有1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