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各级政府部门把招商引资当作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由于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各地、各部门的招商引资政策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本版发表的评论旨在肯定成绩,鼓舞士气,并发现不足,对现有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出“拾遗补缺”性的建议。
不能一招了之
许多地方把招商引资当成了政绩,这是错误的,因为招商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招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该把招商引资当作成就来炫耀,真正的值得炫耀的是让招来的商和引来的资能盈利、赚钱。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不赢利的资本,来了也无法停留,来是暂时的,跑掉是必然的。这也就是招商引资与改善经济环境不可分开的原因。
我们的目的是让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但是,一些地方不是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是不惜空许愿、违规操作、千方百计把资金“引”进来。资金一到位,就成了被关起门挨打的狗,任由一些管理部门宰割。此时,许愿都成了空头支票。这样的招商,只是给少数人提供更多一点腐败的机会,使招商者恶名远扬,使后来者避之不及。人民群众不仅从中得不到好处,还往往是这种招商的受害者。
所以,招商不能一招了之。招商远没有留住商重要。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我们不能让企业承担非市场的风险。这是政府想留住商的必修课。政府要真正变管理为服务,为客商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梁伟
政府不能唱独角戏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都把招商引资定位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政府出面去组织各种“招商会”、“洽谈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甚至把招商引资的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政府干部头上。
笔者认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唱独角戏的做法,至少有两点误区:
一、行政职责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监管,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直接出面招商引资,很容易弱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责,拿国家和地方的利益作筹码,把招商引资活动变成优惠政策的竞争,破坏地方的整体经济环境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有违市场准则。招商引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市场行为,要受到区域、资源、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招商引资应该是通过市场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而不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不顾市场规律和准则,为了引资而引资,为了招商而招商。
因此说,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政府不应当是主角,目前看至少政府不能唱独角戏,更多地通过中介组织、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去招商引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
要算算投入产出
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报出来的数字也让人振奋不已。然而很少有人算过,为了这些成绩付出了多大的成本?
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工作设置了庞大的机构,安排了大量工作人员,还动辄组织些“招商考察团”赴省外、国外,资没引来,纪念品扛回来几大包;还有的地方引资心切,不惜违反国家的相关法规,为某些新来的企业、个人开“政策绿灯”,如长期减免税,以牺牲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和市场公平赢得投资者欢心。相对于产出和效益来讲,招商引资的成本太高,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还有一种成本是生态环境。偏远落后省份利用资源优势去引资本无可厚非,但切忌靠牺牲生态去换取经济发展。因此,引资一定要慎重甄别,选择那些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不能只盯着眼前利益。现在黑龙江省有许多地方已经引入或正计划引入一些高耗能、排污严重的企业,侵占良田林地,污染了河流,其实是在抢子孙的饭吃,无异于杀鸡取卵!
有些招商引资虽然也能带动GDP的增长,但牺牲的是大量资金,牺牲的是生态环境,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招商应量力而行
某地招商引资,谈成了一个乳制品加工项目,每年需要5万头奶牛提供原料。但该地并没有养奶牛的传统,农民缺乏养牛经验。情急之下,当地政府大规模发动机关干部集资,贷款给农民养牛,希望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结果事与愿违,群众怨声载道,投资人也撤出了。
加大引资力度,发展地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心情急迫是可以理解的。但招商引资必须因地制宜,审视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按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如果无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只看引来多少,不看能消化多少,承载多少,势必就如前面提到的情况:引来了也留不住,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给当地群众的利益造成损失,给政府的形象造成损害。
量力而行,要求我们对本地区本行业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引来的项目应该符合当地的实际,确实能良性地拉动经济的有效增长。
量力而行,也包括在优惠政策方面实事求是,能兑现多少就承诺多少,恪守诚信。不能盲目攀比,看别人有十项优惠政策,自己就出台二十项,一旦兑现不了,则很难再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其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