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人物,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的确称得上是日理万机。及至如约接受采访,王民依然连连称:“忙”。
王民说,我们为两样东西在忙,一为市场和改革,二为明年及未来规划。现在,集团的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奔忙在各自的轨道上。
“忙”与“不忙”,是企业盛衰的晴雨表。今年以来,徐工集团经历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严峻考验,迈着坚定的脚步前行,向前,再向前。
急行中打了个趔趄
往前回溯,2002至2003年全国工程机械行业都在发着高烧,热得烫手,持续“井喷”。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的徐工集团,概莫能外。
200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幅在30%以上。徐工集团更是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月度最高增速达到了98.9%;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25.8亿元,增长65%;完成出口创汇3130万美元,增长6.7%。集团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大幅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比上一年提高20个百分点,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超百亿元大集团。集团两大公司徐工科技股份公司和重型厂销售收入都超过30亿元,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消防车、摊铺机、拌和机、平地机、随车起重机等公司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装载机产销量甚至突破7300台,销售收入超过12亿元,成为全国装载机行业增幅最大的企业。
然而,亢奋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持久的东西。工程机械行业的好年景只惯性地滑行至2004年第一个季度。随后,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便开始彰显效应。铆足劲期待着继续疾跑、再次攀升的工程机械行业,急急打了一个趔趄。近两年来,该行业普遍存在的加班加点、奋战会战场景忽然间偃旗息鼓。各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纷纷调低今年产量,甚至出现裁员、开工不足、每周休息3天等现象。
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影响下,徐工集团市场行情也骤然降温。今年1至10月份徐工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只有12%的增幅,而去年1至10月比前年同期的增幅高达58%。
宏观调控究竟是福是祸?徐工集团当怎样应对?
不惧之而更添信心
一提宏观调控,许多企业谈虎色变,怨天尤人。但王民却不惧之,不回避,反倒有笑傲江湖的洒脱之态。
物极必反,这句老话永远都不过时。王民胸中自有丘壑。
工程机械行业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行业,以抑制“投资过热”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必然直接影响快速增长的工程机械行业。况且,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连续数年火爆,即使不进行宏观调控,这种高增长的势态也不可能持久下去。徐工集团对此一直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
王民以为,徐工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抓住了工程机械这个主业核心,没有盲目扩张,没有多元铺摊。因此,徐工没有受到重创。
王民甚至认为,宏观调控对徐工来讲,在稍稍受挫的背后,更是新挑战与新机遇的再次降临。是企业实力短兵相接的较量,是对近年来泥沙俱下的工程机械市场的重新洗牌,是行业间的大浪淘沙,也是强者更强的试金石,更是一场烈火铸“金刚”的过程。他说,工程机械要靠实力说话,是理性与力量的象征。
在国外,成气候的工程机械行业是掰着手指数得清的,而国内居然达到1000多家!相信宏观调控后,一批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的非理性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王民对待宏观调控,更多的表现是坦然。他说,即使工程机械市场只有10%的增幅,徐工集团仍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原因有二:一是国家的重点项目仍将继续投入,如京沪快速铁路、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视农村农业的政策等等;二是徐工有很好的品牌优势,市场基础好,产品线宽,自主研发能力强,这是国内任何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坚信徐工集团一定能够在重新调整后的工程机械市场,雄风再现,雄风更劲。
久经沙场、见惯风浪的行业领军,徐工集团低潮中不低伏,逆境中不丧志,一边敛羽自慎,一边寻求突围。于是,2004年,工程机械行业的冬天,徐工集团依然抒写了诸多惊鸿一瞥的神来之笔。
冷清中仍精彩纷呈
几经洗礼,处变不惊,是因为徐工有内涵。
王民说,多年来工程机械的高热,使我们整日为产能提高、赶交货期而疲于奔命,销售收入年年攀新高。但是辉煌的业绩后面有隐忧。如今,宏观调控带来的减速,反让我们得以总结、休整、蓄锐,扎扎实实练一番内功。这个时期太难得了,太重要了。王民称之为大战前的寂静。真正智慧的企业永远清醒、自省。
执著名牌战略。市场从疯狂转入理性,许多企业开始转型,从规模战走入品质品牌战。徐工科技股份公司研制、开发、生产的徐工牌LQC240拌合站、RH210铣刨机均以优良的品质、及时的服务和突出的性价比,力挫同业群雄,并取得了参与沪、宁高速公路全程400公里的改扩建项目工程的通行证。徐工重型推行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端用户、大吨位的“三高一大”产品战略,以先声夺人的气势,推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吨位全路面汽车起重机,占领了中国工程起重机市场的制高点。
与质量管理较真。8月,徐工随车起重机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二院206所质量专家的第二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继续保留作为206所的合格供应商资格。11月,徐工科技顺利通过北京国环认证中心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徐工重型机械厂也藉此对2003年以来的营销、技术、管理、生产全面清点,对机构建设、网络信息、价格体系、技术标准、核心技术研究、生产工艺单元优化等细细梳理,并开始了大规模专业化培训,以提高价值链素质。
强势出击市场。1、2月份的市场,尚处于狂热上升的弥留阶段,徐工重型就开始关注大客户,准确抓住了信贷规模压缩、市场资金向有实力、有资信的用户集中的先机,在4月份市场增速减弱、总量下滑的情况下保证了徐重批量销售合同没有受到明显影响。10月3日,12台新产品从徐州重型厂威风凛凛地开出,分赴南北两线。半月时间,于长春、天津、广东、武汉举办4个展会,吸引了四个区域近800名客户,达成百余台总价值逾2亿元销售合同的奇迹。更重要的是,徐重成功为业内用户重新建立起中国当代工程起重机的领先标准概念,激活了用户需求动能。可以说,由于品牌的威力、前瞻性的预测以及成熟老道的运作,徐重的市场愈益坚不可摧。
抢眼博览会。11月中旬,徐工在上海宝马国际博览会强势亮相,抢足风头,充分显示了徐工在国内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上具有的无可争议的领军地位。展会期间,旋挖钻机、装载机、大吨位全路面汽车起重机、新型全液压压路机被当场订购,并达成多项销售、代理和出口意向。
出口创历史最好。国内市场的冷却,促使徐工转而投向被长久忽视的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全线飘红,许多产品实现出口零突破,更是首次打开了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市场。今年1至11月份,徐工集团出口创汇已达4746.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
荣誉喜讯频传。今年7月,“徐工”商标被国家工商管理局评为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惟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徐工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25位,比上一年大幅上升28位;“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徐工荣登榜首……。宏观紧缩,徐工将“内功”炼得炉火纯青。
据悉,预计今年徐工集团营业规模将达到170亿,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利润也有很大增长。王民说,这个数字虽然没有达到年初目标,但仍实实在在增长约13%,大约高于行业增幅4个百分点。在这个速度下,我们有效地改变了以前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快速反应能力较低以及尚有某些传统计划经济弊端遗留的痼疾,真正从管理和科技上得到了坚实的效益。
不固步要一往无前
中国永远是一个有工程机械需求的市场,每年都有约40亿美元的产品进口。如果这个数字再继续增大,国内企业承受不了。王民说,我们必须取而代之。因此,徐工从明年开始将全面突出技术主题。
2005年,徐工将加大研发力度,重点在试验分析设备的投入和中间试验条件的投入,改变以往产品装出来就卖的粗放式现象。徐工会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路线,密切与国外公司、国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徐工的最终目标,就是做国际化企业。王民说,宏观调控才刚刚开始半年,国际市场的巨大魅力已经充分地彰显,企业只盯着国内是远远不够的。徐工将在抓牢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加快速度冲向国际市场。
目前,徐工产品已出口美国、欧盟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谈及技术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王民即提到了目前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徐工改制大举措。他说,工程机械产业是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作为一个国有老企业,徐工还无法完全适应,必须通过改制,引入金融与产业战略投资者,加速技术创新步伐,给它一个合适的、有生命力的产权制度,一个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以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未雨绸缪,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据悉,目前徐工改制工作正在积极稳妥规范地运作。
有人说,宏观调控太残酷无情。但宏观调控更是熊熊烈火,企业置身其中,方能百炼成钢。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向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宏观调控中的徐工集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牌企业不平凡的特质: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高瞻远瞩,制胜全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