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工程师盖军衔:再次出征南极内陆冰盖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4-12-23 14:12   来源:厦工机械

感动人选 盖军衔: 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三次参加南极考察,今年10月跟随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南征,是冲击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所在区域的冰盖考察队员之一。

感动人选 盖军衔:

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三次参加南极考察,今年10月跟随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南征,是冲击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所在区域的冰盖考察队员之一。


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张帆南征,开始南极考察历程。这次考察中最重要的项目,就是“中山站—冰穹A(Dome-A)内陆冰盖考察项目”,由13名队员组成的内陆冰盖考察队将冲击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区域”——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Dome-A)所在区域,实现人类对南极最后一片处女地的探险考察。据悉,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的冲击,将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


冰盖队中,厦门工程机械公司的工程师盖军衔引人注目。这是盖军衔第三次参与南极考察,也是他第二次深入南极冰盖。


冰盖队队长:你要能来我就放心了



今年6月17日,正在组队的国家海洋局科研部门负责人和冰盖队队长李院生专程来到厦门,拜访厦门工程机械公司领导,希望公司批准盖军衔加入冰盖队。


面对这番盛情,盖军衔没拒绝,也没答应。此前的“五·一”长假,正在组队的冰盖队队长李院生来到厦门,曾发出邀请:军衔,一起来吧,再进一次冰盖。盖军衔当时回绝了他,他有自己的顾虑:打从冰盖考察回来,盖军衔已经调到单位的销售部担任工程师,好久没有研究车辆机械了,体重也增加了10多公斤,达到了80公斤。李院生离开厦门时留下一句话:再考虑一下,你要能来我就放心了!


在极地考察圈子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旦去过极地,一辈子就再也离不开极地了。李院生的再次邀请点燃了盖军衔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决定挑战自我,接受任务。


艰巨任务考验“厦工”人



事实上,对盖军衔产生巨大吸引力,使他做出入队承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想错过再次深入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机会。


从答应入队到出发,盖军衔经历了痛苦的过程。先是下功夫减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把体重降了近5公斤;8月份,在天山冰川进行带器械训练期间,他完成了攀爬、救援、救生等一系列训练项目,并通过了四轮严格的体检;9月份,他又在上海做好了车辆检修和配件准备的所有工作。


冰盖队由13名考察队员组成。3名机械师分别来自上海、西宁和厦门,主要任务是负责车辆与雪橇等后勤支撑设备的保养与正常运转,记录车辆的使用情况、油料消耗情况和车辆在高海拔地区适应性情况等。机械师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盖军衔主要负责车辆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他是这方面的行家。


冰盖考察队要实现三个预期目标:到达南极内陆冰盖Dome-A地区最高点,在最高点建立临时观测站;完成2个内陆站预选站址和2个中继点预选站点的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完成中山站-冰穹A(Dome-A)考察路线地面标识系统的建设。


如果按照国外的编组惯例,一个13人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一般要配备10两左右雪地车。但我国这次考察只有“三辆半”车,3辆大雪地车和1辆小雪地车总共要拖载8个雪橇组成4列车的车队。车辆的缺乏对机械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队长李院生“两顾”盖军衔的原因,李院生曾经说过,“老盖”肯定不是中国技术最高的机械师,但他绝对是国内最合适的冰盖考察雪地车机械师。


南极的夏天时间是有限的,冰盖考察队精打细算,整个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按照计划,冰盖队2004年11月23日到达中山站,半个月后出发,沿着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的路线进冰盖,往南走1300公里左右,接近南纬80~81度的“不可接近区域”,2005年元旦前后到达冰穹A(Dome-A)顶点,大约在2005年2月22日左右撤回“雪龙”船回国。


南极考察活动中有几大历史性难题,内陆冰盖考察是所有难题之首,没人能预计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冰盖考察队能否完成任务,但无论如何,能代表中国人迈开深入南极内陆冰盖的步伐,本身就是胜利。无论盖军衔是否能完成任务,作为“厦工”人,他能代表厦门出征,就是一份光荣!

经历与南极的两次亲密接触

1993年,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比较了全国的工程机械以后,购买了一辆厦门工程厂的装载机,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冰天雪地里,运输、修路、起重,所有的重活累活都是这辆车干的。


1995年,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一定要厦工派一名技术工人去长城站修车,厦工的那辆装载机已经累得不成样子了。那年12月,盖军衔随中国第12次南极考察队到了长城站,他踏上南极的第一句话是:天哪,我们的装载机在这么冷的地方还能干活,辛苦,辛苦!和他同时到的,还有厦门工程厂捐赠给中国南极考察队的一辆新装载机。

故事一 在南极修出“厦工大道”

在站上,盖军衔自己加工零件、自己找材料,七拼八凑地终于把已经累成一堆废钢乱铁的装载机修好了,给考察队添了一台可以用的机械。1995年夏季,长城站的风雪特别大,大风刮得地上的石头满地滚,沙砾打得队员们不得不戴上头套,只把眼睛露在外面。这一年,长城站盖综合楼,活多得干不完。盖军衔除了修好了站上所有车辆,运输、电焊、气割、装修样样都要干。


综合楼地下管道施工挖开了站上惟一的主干道,站上的交通非常困难。盖军衔冒着风雪开着装载机沿着海边从雪地里“抠”了一条长300多米双车道的道路。长城站的道路从来没有路名,厦工人修了这条路,队员们就习惯叫这条路“厦工大道”。


现在,在南极考察队友中提到盖军衔,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那个厦工来的,有两把刷子。

故事二 首进南极冰盖“保驾”有功

真正让盖军衔在南极考察圈子里扬名立万的,是他在冰盖考察中的表现。


我国大规模内陆冰盖考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直接目的就是在内陆冰盖上建立考察站。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进行了大规模冰盖考察,冰盖队往南极内陆行进了近300公里,中国人创记录地走进了冰盖深处。


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队再次实施冰盖探险计划,目标是深入南极内陆500公里。冰盖考察极其重要的一环是拥有高水平的机械师,驾驶、保养、维护车辆,保证行进安全。组队过程中,冰盖队队长、冰川学家李院生想到了“厦工”人盖军衔。1997年9月,盖军衔比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队大部队提前两个月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把站上的3辆雪地车修好。


1998年2月3日,考察队从中山站启程进入南极冰盖。冰盖考察的行进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盖军衔排除了数次重大机械故障,为考察队的顺利行进提供了保证。


1998年2月10日,由于已经深入南极内陆,气温达到-40°C以下,加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雪地车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状况,油料燃烧很不充分,动力开始下降,发动机油箱内壁的防寒涂料也脱落了,涂料渣滓堵塞了油管,3辆车先后出现了熄火现象,严重影响了进程。盖军衔查明原因后,把油管拆下来,像吹喇叭一样把所有渣滓都生生吹了出来,并清洗干净。拆下来就够难了,装上去更难。手上戴了厚手套,手感差,根本无法把螺丝准确地拧在螺母上, 如果戴着薄手套, 手又很快就被冻僵了。 盖军衔只好先把手放在厚手套里暖好, 然后迅速拿出来捏着螺丝往螺母里拧, 前后不能超过 3 秒, 否则手就会被冻僵。 而且, 人还不能长时间躺在车底下, 否则人会被冻在冰面上。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抢修, 三辆雪地车才重新上路。更严重的变故发生在2月13日。 当时, 冰盖队到达距离中山站467公里的位置上, 随队的CCTV记者刚刚把这个消息告诉全世界, 冰盖队突然与中山站失去了联系, 所有通讯设施都呼不通。在冰盖上失去了与基地的联系意味着重大危险。 好在冰盖队员们比较镇定, 商量决定在这个位置上先取一根冰芯, 迅速完成原计划在500公里点上要完成的任务, 马上折返, 往中山站赶。


利用两天的时间,冰盖队完成了计划中的任务,在GPS的导引下,冰盖队试探着往回赶,盖军衔给全队最大的信心,车辆行进一直正常,终于在往回赶的第三天与中山站联系上。

南极内陆冰盖

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面厚达数千米,像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个巨大的“盖子”,南极冰盖积聚了地球上90%以上的冰,是极地考察的圣地,在冰川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备受关注。而要完成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并系统、长期地进行科学观测,必须在内陆冰盖上建立考察站,作为内陆考察的支撑平台。这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迄今为止,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冰盖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