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铁十一局集团四公司山东临沂基地的200多名下岗、内退、待业的“3850”(家庭妇女和年龄50岁左右的老弱职工)人员来说,临沂基地是他们的“吉地”,鸡年也就成为“吉年”了。
因为在此之前,他们收到了基地送给他们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厚礼——再就业岗位。至此,基地绝大部分下岗待业人员已走向新的生活,该基地也再次被临沂市政府评为“文明大院”。
临沂基地虽说隶属第四工程公司,但却是个“大杂院”,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都有人在此居住,而且工厂已“改嫁”但人不“出嫁”的鲁中水泥厂职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200多名常住人口中,下岗、内退、息工和无业人员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家庭妇女就达201人。
没有了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愁云笼罩着家家户户,磕磕碰碰、吵架斗嘴的事也就司空见惯。基地领导班子深深地感到:群众有了生活的依托,才有家庭的和谐;有了家庭的和谐,才有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基地不仅要承担管理的职能,而且应该成为创业的基地,要把再就业作为基地工作的主业。为此,基地专门建立了职工再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走出了三步好棋。
挖掘人才资源开辟一条路。在下岗人员中不乏有一定专长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能,成为基地实现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50多岁的邱兆福原是鲁中水泥厂的供销科科长,路子熟、门子广又精通地材,基地就支持他承揽了曲阜水泥厂的石膏供应任务。他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不仅自己混了个盆满钵丰,而且还带出了一批人。
利用地域优势闯出一条路。易方慈、蒋效忠等人老家都在附近农村,他们内退或下岗后,就果断地去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办起了畜牧场或林场,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创办经济实体挤出一条路。临沂市是全国三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这里商贾云集、客流如梭。临沂基地就紧紧围绕批发市场作文章,办起了劳动保护用品加工厂、煎饼加工厂、批发市场服务网点等经济实体,使一大批一向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有了用武之地。
46岁的待业女工刘传娥,上有公婆,下有两个孩子,一家6口全靠丈夫那点微薄的工资,两个孩子眼看就要辍学。现在,她走进批发市场服务网点,推起小车兜卖着特色小吃,每月收入都在千把元,她高兴地说:“下岗不用愁,全靠两只手,劳动能致富,生活乐悠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