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解读:百姓评说当前十种不诚信现象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3-14 01:19   来源:hc360慧聪网工程机械行业频道

2004年,历经三个星期火爆进行的“3·15在行动”十种不诚信现象征集活动正式告一段落,从几百封雪片般的来信、数十封电子邮件以及数百个热线电话中,广大热心读者对消费市场种种现象的归纳、总结以及提供的投诉线索几

2004年,历经三个星期火爆进行的“3·15在行动”十种不诚信现象征集活动正式告一段落,从几百封雪片般的来信、数十封电子邮件以及数百个热线电话中,广大热心读者对消费市场种种现象的归纳、总结以及提供的投诉线索几乎涵盖了当前消费市场的所有领域。在来自有关部门、学术界、法律界以及商家厂家的业内人士的大力协助下,十种不诚信现象昨日评出。2005年3.15又是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商品房承诺诱人 购买时全都缩水

案例:购买了一套由本市一家知名开发商开发的住宅商品房,这位姓赵的消费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喜悦。买房之前,开发商在广告、楼书以及售楼人员的讲解、推荐中,小区充裕停车位、40%以上绿化率、花园式环境管理、超大楼间距、小区业主活动会所等等甚至作为项目卖点的内容以及“即买即住即办产权证”等郑重承诺,到了签完购买合同、办完贷款手续之后,全都成了一纸空文。一笔几十万的“买卖”,消费者就这样被开发商不明不白地愚弄。

专家点评:广告肆意夸大宣传,老百姓买房能相信的是谁?开发商失信严重,种种陷阱怎能对得起老百姓?

二、设计图华而不实 装修时偷工减料

案例:李女士家找来装修的装饰公司,在设计方案时显得非常“专业”,光是图纸就出了好几套方案。但开始正式施工后,这家公司却漏洞百出。在装修建材的预算上,许多项目的价格都含糊不清,甚至一些价格非常明朗的材料,在预算中都被以高价计算。在选料方面,实木门、木地板、电料等关键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就出现了质量问题。此外,在施工质量上也远远没有当初承诺的“高标准”。当工程过半,已经结了“中期款”后,装修公司竟然以停工来“要挟”消费者继续付清余款。

专家点评:利用消费者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商家往往能够钻空子。在这类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有必要先“入行”,获取一些必要知识,或者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三、新兴商品乱解释 不明不白多掏钱

案例:陈先生在一家大型商场购买品牌电脑时,原本准备花6000元左右购买一台能够上网、运行简单游戏的普通机型。但促销人员却一再推荐具有“更高配置”的高价机型。最后花9800余元购买了一台进口品牌机。然而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他被行家告知,他这份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品牌”上,而所谓“不过时”的配置,也在购买半年之后显得“捉襟见肘”,所谓升级的空间,更是无从谈起。

专家点评:高端家电、数码产品等新兴的复杂商品,更需要商家的诚信态度。而消费者也有必要在购买前多作了解,以免受到不良商家出于利益的诱导。

四、售后服务假承诺 三包法规成空文

案例:一位姓张的消费者2002年5月购买了一台国产品牌空调,刚刚安装就开始出现问题。室内机每次开机机器都会振颤不停,睡觉的时候根本不能开。然而维修中心虽然先后四次派人“上门服务”,并更换了部件,但噪音问题没有解决。顾客提出更换的要求更是遭到拒绝。2003年夏天,问题再次出现时,厂商仍然坚持“维修”,但是在3次维修仍然无效的情况下,厂家还是拒绝换货。事实上,按照其售后承诺或是相关的三包规定,经过多次维修仍然存在质量问题的,完全应该更换新机。商家究竟还要拖到什么时候?

专家点评:承诺兑现,是诚信经营的标志。虚假承诺,更是商家要不得的做法。完善相关监管体系,加大力度,应该是途径之一。

五、出国中介乱收费,不成照样不退钱

案例:边先生于2001年6月花3万元委托一家“劳动技术服务公司”中介办理新西兰投资移民项目,然而所有手续、资料全都齐备的边先生出国的事直到9个月后仍然毫无音讯。通过多方查询了解得知,他的手续竟然一直没有递交新西兰使馆有关部门。更严重的是,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只要没得到“外方拒签通知函”,无论拖延多久,客户都无权要回中介费。然而,中介公司不递交手续,当然也就不会得到“拒签通知”,那么顾客所交纳的资金就将被长期占用!更加恶劣的是,当边先生发现个中伎俩后,这家中介公司竟然借口一半资金已经划入“合作公司”的账户,无法返还。

专家点评:中介服务收费不透明,早已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大痼疾。中介公司利用签订合同的巧设圈套诱人上当,更是不容忽视的失信问题。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尤为重要。

六、二手房中介陷阱 签合同显失公平

案例:前来投诉二手房中介公司的消费者反映说,目前二手房中介市场存在的不诚信现象非常严重,中介公司单方拟定的协议合同,更是明显的“霸王条款”。在消费者提供的多家中介公司的合同中,对消费者的单方约束都十分苛刻。委托代办的房产手续必须无条件“扣押”三个月、中途退出必须支付高额“违约金”、代办过户的“模糊费用”等等,似乎“吃亏”的永远都是前来办理中介服务的消费者。

专家点评:商家利用政策、关系的优势,使用不透明的手段,对处于“劣势”的消费者进行不诚信的诱导,消费者不知不觉地就踏入陷阱。规范的市场,需要诚信的中介,而不是新型的“房虫”。

七、促销打折幅度大 原价早被先提高

案例:一位姓李的消费者投诉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先涨价再打折”。李女士对某著名女装品牌很关注。今年春节过后,李女士在本市一家大型的时尚百货商场购物时发现,自己在春节前以680元的“正价”购买的外套,正在以“五折”出售,原本以为自己多花了钱,但她意外的发现,这里“五折”的价格竟然是550元!也就是说这件外套在打五折之前,已经“涨价”到1100元了!李女士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一种受欺骗的感觉使她对这个一直比较偏爱的品牌也失去了信心。

专家点评:价格是商家销售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但是如果没有了诚信,价格策略将变成最无力的手段。低档次的价格竞争、文字游戏似的价格伎俩,最终将遭到市场唾弃。

八、散装食品换标签 过期产品照样卖

案例: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称,今年2月中旬,他在一家在本市拥有多家连锁大卖场的大型超市购物时亲眼看到,超市散装售卖的酱制品被理货人员搬运到冷柜后面,一盒盒酱制品的封装保鲜膜被统统撕掉,然后又迅速地重新封装、称重、贴签,整个过程非常迅速、隐蔽。先不论这些被重新包装的食品是否已经过期变质,单说这种更改生产日期的行为就已经构成了对消费者的欺骗。在记者联系这家超市的管理人员时,得到的答复是,超市严禁二次包装,发现后将会严肃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员工的行为超市可能都是“看不到”的,真正的诚信还要看是否“诚心”。

专家点评:商家依法经营,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食品卫生关乎百姓健康安全,岂容含糊?超市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场所,社会责任感也不容失信现象的滋生。

九、优惠卡实为误导 想要省钱不可能

案例:消费者魏小姐去年在一家装修很上档次的美容美发店剪发,在消费28元准备结账的时候,却被服务员告知办理会员卡“可以省下不少钱”。一张200元面值的会员卡,不但每次消费都能享受折扣,而且还能以会员身份优先享受服务。在服务员的一番好言相劝下,魏小姐终于花200元购买了会员卡。但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消费中,她除了享受到9.5折的折扣价外,没有得到任何优惠。当时所说的“会员优先”也在没有人提起过。更不可思议的是,今年2月底,当这位消费者再次来到这家美发店时竟然发现店铺已经拆迁,门口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卡内的百余元余额更是无处兑现!

专家点评:商家利用顾客“得实惠”的心理,诱导顾客超前消费,循环购买,是一种典型的不诚信行为。但是一些商家连自己的生存和持续经营都没有保障,怎能让顾客以提前付款的方式来共同承担风险呢?

十、餐饮标价都偏低 结账悄悄做手脚

案例:一家装修豪华,颇上档次的餐厅,菜品售价却很实惠。基围虾每斤18元,进口蟹每斤不到30元,自然吸引了众多食客。然而一位在此消费近万元的消费者却在结账时意外地发现,账单与实际消费严重不符!原本18元的菜品,一律按38元出单;原本28元一斤的海鲜,结账时全都按照48元计算。这样下来,消费者总共7桌的饭菜,近万元的消费竟然有近两千元的糊涂账。而商家的解释却是,原本按照“小盘”的预算,再上菜时都换成了“大盘”,而且再加上“服务费”,“价钱也差不多”。几千元的消费,难道就能这么糊里糊涂的解释吗?而且在消费者的一再要求下,商家也迟迟未能提供令人认可的消费清单。这样“店大欺客”的商家,以后谁还敢进?

专家点评:诚信经营,是商家的立足之本。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明明白白消费,才能保证商家的良好声誉。欺客、宰客永远都是短视的行为,这样的商家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