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逐渐深入,国内工程机械市场也由近两年来异常火爆的形势急转直下,变化之快,令众多业内人士瞠目结舌。作为工程机械家族的一脉,推土机制造企业也被推入“严冬”的寒冷之中。
从2004年2、3、4月三个月国内推土机月均产量看,均在800台以上。也就是说,国内总的年产能力已接近1万台水平。那么,国内推土机市场的胃口又有多大呢?
回顾1993至2001年9年间国内推土机市场销量,年平均销量为3090台,其中1993年最高为4390台,2000年为2940台,到2002年才跃升至4460台。尽管当时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但还没有明显的过热现象。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工程机械需求量还会呈波动上升趋势。因此,5000台左右应该是国内经济较理性发展下的推土机销量上限。
虽说2003年全年和2004年3月份推土机销量曾冲高至6700台和900多台,但那是国内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和金融行业通过按揭贷款进入工程机械销售领域的推波助澜,导致了近两年来工程机械产品的超前消费,使得市场上工程机械的保有量已经超过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量的结果。当非理性消费向理性消费回归时,就决定了今后几年工程机械销量将远远低于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 再看一下2004年二三季度市场情况:国家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受调控影响而紧急停工的部分项目重新审批后已经再次开工;长江流域(含华东地区)7、8月的施工和销售淡季已经过去,9月份开始逐步回升;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发展行业工程机械需求量基本稳定,这是近两个月国内推土机销量反弹的主要拉力。有迹象表明,主机销量7月和8月滑到低谷,月均270-280台,构筑起最底线的支撑点。9、10月开始逐步回升。2005年的情况还会略有好转,月均销量可望达到300台以上。也就是说,年销量3600台左右是中国推土机市场真正的保底销量。
三大压力相约而至
在市场"井喷"的日子里,中国推土机行业及企业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各种潜在的危机,都被轰轰烈烈的热浪掩盖了。当“井喷”归于冷却,三大压力便相约而至,考验着推土机行业的生存能力。
一是资金匮乏的压力。由于近几年的产品销售多借助于银行按揭方式实现,但宏观调控后按揭业务几乎全部停止,行业整体性的资金运作困难明显加大,有些厂家将会因为资金的匮乏陷于瘫痪。
二是存量资产闲置的压力。截止到2003年底,仅国内七个主要生产厂家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4亿元,而年销售收入总量在20亿元左右的水平,总资产周转次数不到0.5,投资规模过大这一矛盾显而易见。已经到位的投入,在市场变脸的不利形式下,如果没有新的业务领域,将无法应对今后的市场形势,必将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是巨大的成本压力。自2003年开始,钢材等原材料持续涨价,配套厂商于今年3月份达成协议:配套件价格整体上浮10%~15%。经过几个环节后,这种压力最终几乎全部传递到了主机厂,使得本来盈利水平就很低的推土机、装载机等行业企业很难支撑。装载机行业随后达成一致,主机价格也进行小幅度上调,但这种君子协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很快又回到了恶性竞争的起点。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急剧缩减,产能大幅放空,资金大量沉淀,成本矛盾必将迅速显现,更何况,高昂的成本可能还会面临主机降价促销的挑战,如果没有坚实的内部成本管理与控制基础,部分企业将难逃厄运。 由此推断,今后几年国内推土机年销量将维持在3600-5000台之间,应该是国内推土机行业较理性的年需求水平。以1万台的产能对应5000台的需求,二分之一的供求比例已经给中国的推土机制造商敲响了警钟,产能过剩已毋庸质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过剩的市场供应量,势必会促使制造商努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买方市场的出现,使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的机会,这对制造商来说虽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从虚高的回归理性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借此机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是制造商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