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上海城市建设”为您展示另类发展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4-03 13:43   来源:信息导刊

上海是中国建设的一个标本,谁主导了上海,谁影响了上海,谁改变了上海,都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和分析。

上海是中国建设的一个标本,谁主导了上海,谁影响了上海,谁改变了上海,都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和分析。


每时每刻,在这个被叫做“上海”的地方,都会有无数各式各样的建筑疯狂地涌现。


那情形仿佛垦荒:钢筋条、水泥块,在最短的时间里,极有效率地插满了被“承包”的“责任田”。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社会变革的缩影;更多的人说,这是一种“建设”。


日前在外滩3号沪申画廊举行的“上海建设”艺术群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被上海媒体认为是一次“大胆的尝试”。陈晓云、飞苹果、刘建华、陆春生、施勇、宋涛、向利庆、徐震、杨福东、杨振中,这10位上海青年艺术家,以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上海建设”的另一幅景象:很现实,也很隐蔽;被忽略,却很重要。


看不见的“上海建设”


宋涛用8分40秒的录像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3天”的故事:


3天前,女孩在弄堂里愉快地玩着传统的“跳房子”游戏,镜头掠过,穿向街口的红绿灯,停顿,启动,行进,再停顿;然后,建筑迅速而有节奏地出现,其余的景象都在消失,只有成片的建筑不断地出现;最后,熟悉的景象浮现:东方明珠、高楼大厦、黄浦江,还有汹涌的人群。


然而,这一景象又是我们陌生的:没有其他色彩,只是黑和白,天空、江水浓浊黑烈;东方明珠及裙周建筑呈现苍白色;汹涌的人潮消失了,只有偶尔晃动的些许光斑隐约触动人们的记忆和怀恋。


1979年出生的宋涛,在浦东长大。他说他的青春期里,没有那些甜蜜蜜、酸腻腻的东西,永远都是日夜不停的打桩声和没有干透的泥浆马路。


在上海,现代意义上的建设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从渔家村落成为“十里洋场”,旧上海固然神奇,却已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近20余年,上海建设的成果已悄然取代了往昔的“30年代夜上海”,向世界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上海形象。


不过,这个在各类宣传中高频出现的新上海形象,似乎并没有出现在这个冠以“上海建设”的展览中,呈现的,却是一些“建设”中被忽略的“景象”。


杨振中的无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在不同场所、不同地域,他们对着DV镜头只说着一句话:“我会死的。”年轻人说,老人说;官员说,学生说;僧说,工人说……同样的一句话,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背后隐含了什么样的经历呢?


这可以说是杨振中的一个“游戏”,也是他对“建设”的一种警醒。


“这是年轻艺术家们对‘上海建设’的另一种描述。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但人们却往往看不见。”策展人张黎说:“艺术家们凭借他们的敏感和直觉捕捉到了一些信息的片段,虽然分开看都是非常艺术化或个人化的,但当集合在一起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变得异常清晰起来。”


前来观展的香港设计师方孝达这样描述他的观感,“这是一个挺沉重的问题,却因为无法被归属进发展成果而被忽视。艺术家们只是单纯地去反映去表达,没作任何的价值判断。”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上海建设”并非“命题展览”,初衷只是希望青年艺术家们能在最大的空间下做最出色的作品,并没有限定任何的题材和主题。但张黎惊讶地发现艺术家关注的是一些共通的问题:


当城市在飞快地长高、长靓,并越来越“世界”时,它那污染的天空、拥塞的道路给居民带来了什么?


当城市在被高速地经济化现代化时,寄居于其中的人的状态如何?


从城市建设中获得发展和成长的主体到底应该是什么,建筑、经济、政治?还是人和他们的心灵?……


谁看“上海建设”


“上海建设”艺术群展完全免费,沪申画廊的工作人员在寒冷的冬天里,站在沿街派发画展的入场贴,并对路人一再强调是免费且没任何附加条件,只要上5楼去看就行。


然而,在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中,外国人占了半数以上。中国人在为了什么而忙碌,却忽略了与自己最密切的东西呢?


“上海建设”到底是给谁看呢?面对这一带有质疑性的单纯问题,策展人张黎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规定谁来看谁不能来看,观者的分类是自然形成的,或者直白地说,‘上海建设’是静态的,是被关注的,谁更关心它,谁就会选择来了解它。”


但在展艺术家施勇似乎并不同意张黎这个相对温和的说法,他认为,“虽然我们是被观看或被关注的,但我们并不是一个纯洁的无辜者。展示者努力试图展示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对某些事物的一个证明,但也可以说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有选择地进行展示变化。”


城市的超常运转与失忆



上海是中国建设的一个标本,谁主导了上海,谁影响了上海,谁改变了上海,都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和分析。


“城市超速变化可能是一种文明奇迹,它让一切都飞转起来,生机勃勃乐观向上,但同时,也让我们超常地运转,直到有一天我们忘记了自己,更忘记了最初的理想和记忆,以及是谁创造了城市和文明,转而自愿或被迫地成为了城市的奴隶。”日本游客日暮静代感慨。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关于‘上海建设’,也许我们现在做的某些方面,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张黎的声音平和如初,“这并非是在说一个极端的观点,就像我们现在回头看半个世纪前的一些建设和行为。其实换个思路想,我们现在做的一切,也许50年后的人也会嘲笑我们的某些表达方式甚至生活状态!”


“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代表,呈现出另一番积极而复杂的景象,虽然与上世纪50年代杂志上表现的种种情景有了外在和内在的差异,但一座城市的发展和成长,在所有方面是否经过理智成熟的思考和感知,这仍然是一个深刻并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张黎的话语里透露出几分感慨。相关专题:工程机械华东市场专题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