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一批代表当代国际机床最高水平的数控机床产品,引来了德国、日本等国际同行的驻足观看。一位日本企业的代表参观后说,沈阳的机床产品总体上已经与我们没有多大差距,相比之下,我们的产品做得更细些,工艺上,我们连一颗螺丝钉拧几下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像这样的同行业间的分析、比较,国外企业在进行,辽宁企业也在进行,沈阳机床收购国际机床企业德国希斯公司,大连机床收购美国同行企业英格索尔公司,都是在一番深入了解、认真比照之后作出的。自中央作出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以来,关注和从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人们,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分析比较。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了波音公司的精益生产的管理方式,其中就包括“一颗螺丝要拧几下”的内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借鉴了美国GE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上下同欲”的企业管理目标。
一件件、一桩桩的分析和比较,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辽老大”早已不再自恃,也不再沉湎过去的辉煌,更习惯于横向之间看问题。特别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目标后,辽宁人的目光,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同行身上停留得更长了。
横看辽宁装备制造业,辽宁人正锁定先进找差距,坐标是东南沿海地区。
坐标参数之一:发展速度要快,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要高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上,上个世纪90年代前,辽宁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无甚差别,但从1992年起,这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增速急剧加快。借势浦东开发,上海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先声夺人之势。东莞、苏州等地装备制造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地大干快上。对比之下,辽宁明显慢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位次,由1991年前的第2位后移到第8位,广东、江苏、上海成为全国装备制造业的三巨头。另有数据显示,在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汽车除外)销售收入前100名企业中,江苏占了17家,广东14家,浙江12家,上海4家,辽宁7家。尽管上海只有4家企业上榜,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占据了第一的位置,销售收入达496亿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辽宁人清楚,辽宁装备制造业要承担起“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提高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基础好,底子厚,拥有一批国内同行的排头兵企业,并在重大成套装备和重要装备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凭借这些企业、产品的影响和辐射,完全可以抓住世界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扩大规模。辽宁省一些几年前尚在停产边缘挣扎的企业,近年来出现订单爆满的局面,已经作出生动的说明。关键是辽宁省企业要在市场需求的旺盛时期,注重提高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速度、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增加对内对外合作的优势和砝码。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缩影,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一直受到运行质量低、效益差的问题困扰。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的测算显示,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上海的44.8%;人均利税为1.53万元,是上海的27.3%;全员劳动生产率19140元/人,是上海的32%。然而,对于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是高不可攀。
2004年,重组改造仅仅一年的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一举扭亏,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6000万元。老沈变面貌焕然一新。2004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63.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1.27亿元。
有实力就有魅力,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的大连冰山集团,05年一开春,就迎来了对外合资合作的热潮,多家合资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对进一步追加投资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林德工艺装置有限公司、巴尔的摩空气盘管制冷有限公司、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的六个重点增资扩产项目开始启动。云南CY集团进入沈阳机床的麾下也自感欣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华晨集团与埃及和越南正式签约,在两地建CKD厂,出口散件,在当地进行整车组装。中华轿车即将在埃及生产,开创了我国同类产品的先河。
东南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效益上,为辽宁前进提供了形象的参数,也有深刻的启示。
坐标参数之二:上下延伸,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05年3月,华晨集团总裁蔺晓刚抓紧时间走访了省内一批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为的是今后加强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厂商之间上下游配套协作。
蔺晓刚的想法和辽宁省大多数有实力的主机制造企业一样,单打独斗,势单力孤,也不会形成多大气候。壮大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配套紧密的强大产业链。这是他们的亲身感受,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提供的参考。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突飞猛进,以汽车产业为主的上海装备制造业迅速提升,并强劲地辐射到周边地区,形成了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这里不仅有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通用、福特等多家世界知名汽车生产商在中国的很多配套零部件也都是从这里制造出来的,上海已经构筑起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新高地。围绕整机发展配套,如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最强的零部件产业基地。然而,辽宁要做大整机做强配套并非痴人说梦。据测算,全球汽车零部件的成交额每年在2500亿美元左右。这样一块大蛋糕,辽宁也完全能够分得一块。销售收入进入全国汽车行业前30强的丹东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有大批汽车配件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营口部分企业生产的发动机卡盘和缸盖缸体已引起部分汽车制造企业的重视。
2004年在全国同行业中销售收入排名第八的华晨汽车集团开始奋起直追。05年一季度,华晨集团整车出口328辆,订单6000辆。华晨正在长大,辽宁省内配套企业也将随之长大。
辽宁省的另一个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造船业也有充分挖掘的潜力。据统计,辽宁省民用船舶的制造能力占全国总量的22.29%,在一些船舶产品的制造上已经跻身世界前沿,随着一些重点改造项目的竣工投产,大连造船重工、大连新船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这三大造船企业,将显示出极强的带动力。也正是为了发挥出造船业的带动作用,辽宁省已明确规划,以增强三大造船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提高造船业自主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产品的制造能力,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等高端产品,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结合做强“船身”的需要,大力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提高自给率。通过建设大连、营口的船舶配套加工园区,形成甲板设备、船用电器配套等几大加工制造中心,实现船体构件、船载装备、船用电子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造船企业的本地采购率,实现整机与零部件产业双进双强。
从辽宁省政府有关部门欣喜获悉,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已经规划出了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围绕船舶、汽车、重型设备、输变电及发电设备等产业,整机和配套两手抓,以整机带配套,做强整机,加强省内配套能力。据此,辽宁省将通过打破地域、所有制和管理体制界限,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坐标参数之三:让新体制、新机制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以生产高压电力变电设备为主的浙江温州人民电器集团,前身是只有3万元固定资产的乡镇企业,1995年时,产值仅为5200万元,通过兼并等手段迅速扩张,2004年全集团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短短9年时间,产值增加200倍。
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崔万田在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指出,论机制,“长三角”一些民营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后,向更高产业层次迈进,具备灵活的机制优势。
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体制、机制,辽宁人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来自辽宁省有关部门的分析材料显示,多数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是单一的国有体制,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工作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企业缺乏活力,加之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优势的发挥。
辽宁人越来越清楚了,振兴老工业基地是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助推力。
2005年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正在推进,其中包括装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正在加快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也在继续推进。同时,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为目的,正在全面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另外,辽宁省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消除障碍的其他改革措施正在抓紧落实。
辽宁人更加看重改革,更加钟情于改革,因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只有加快改革,深入改革,才能增强竞争能力,把握主动权。
权威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出口逆差每年在50亿美元左右,高压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纺织机械、机床、建筑和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国内制造企业不能满足需求的产品,每年都有大量进口。一边是大量装备的进口,一边必然是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世界产业的强势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客观上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而现实又为辽宁提供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产业壮大的体制、机制环境,充分释放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内在活力,这是确定我们在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大调整中扮演何种角色的关键因素。
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曾经说过,与国际企业竞争,实际上就是“与狼共舞”,“与狼共舞”,我们也要变成“狼”,否则无法生存。
以东南沿海发达省市为坐标,追赶国际国内先进,辽宁装备制造业正在脱胎换骨,开始新的创业历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