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上观音--圣像造像历程
南海海上观音圣像是建国五十年来由中央政府正式批准建造的第一尊露天佛像,其108米的高度不仅是国内观音造像之最,也是世界海上观音造像之最。
为创作出国内外独一无二的海上观音形象,在敬造之初,敬造工程筹备组对国内新建的露天大佛进行深入地考察,广泛征求国内佛教、美术、建筑、雕塑、冶金等各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组成了由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大师、民间艺人集体参与的创作班子,开始进行观音圣像的形象创作,最终于1997年初确定了“一体化三尊”的观音圣像造型方案。
三尊连体造型不但有效地解决单尊像体海上抗台风、抗地震的性能较差的缺点,同时也解决了观音像的朝向、信众的朝拜问题,得到了佛教界的首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居士专门撰稿写了《南海海上观音圣像释义》,为三观音圣像提供了佛学理论基础,消除了各方的疑虑。在此期间,创造小组再次逐分逐寸地确定观音圣像的面相、手势、衣纹、花饰,先后以木刻、泥塑、石膏像等方式,制作了多尊样稿像,最后作出了南海海上观音圣像的1.8米铜像样稿。
1999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三面观音方案评审会”,高度评价了“三面观音”的设计、构想及佛学寓义,认为方案创作思路和定位准确,有创造性和时代感,堪称当代佛像作品的代表。
依据北京审稿会确定的1.8米铜像样稿和评审意见,创作小组与南京晨光集团集中优秀匠师,先制出三尊10.8米单面泥塑像,再制作一尊10.8米三面观音泥像。泥像在菩萨的面相、手势、背光、衣纹、莲台等方面作了较大调整,使三尊合一的整体形象看起来更加庄严慈悲。制像过程中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到现场参观指导,并反复修改,最后以泥像为基础完成的石膏原身像样稿,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终于到了制作10.8米原身像的阶段了,运用锻造工艺很快完成了原身像的制作,但在采用白色材质表现符合信众要求的“白衣观音”特点时,颜色不是太暗太黑就是太亮太白,前后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效果都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之下,便有人提出:南海海上观音圣像已经拥有了“海上108米”和“一体化三尊”两个世界独创,而“白衣观音”技术始终无法解决,并存在功亏一篑的风险,应该考虑放弃。
但是,为了达到“世界极、世纪级”的造像定位目标,为了不辜负善士信众们的期望,最终还是一致坚持一定要攻克这一难关。于是,在“凡事贵在坚持”的努力之下,经过十几次坚持不懈的反复试验,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10.8米南海海上观音原身像于2000年10月18日顺利运抵南山,并于11月12日奉安南山光明广场后,得到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杨同祥副局长及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得到了前来主礼的各地高僧的高度评价。
目前,观音圣像的创作仍在继续进行,在创作小组的指导下,南京晨光集团已经着手制作第二尊原身像,对第一尊原身像的部分作更进一步的修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南海海上观音圣像臻至“如法如仪、尽善尽美”的地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