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海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几天前,它与老牌国有企业大连叉车厂比肩同行,双双获得国家发放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看似一张简单的“门票”,它的含金量其实很高:这是东北三省唯一一家民营制造业企业赢得的许可证,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一个美好的开端:民营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始挥手作别“贴牌”旧痛。
这张许可证是国家第一次对特种设备制造业设置门槛,全国有数百家企业被无情地挡在门外。海虹公司在群雄逐鹿的较量中胜利突围,取决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在大多数企业望“证”兴叹的时候,海虹公司一骑绝尘。
机会垂青了有准备的董为民。作为海虹公司老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他十几年来日思夜想的一句话。事实上,海虹公司在1992年成立之初只是徐工集团的辽宁特约维修站,而在其后几年的时间里,海虹公司的产品一直没有品牌———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贴牌。
在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满足于“来料加工”的时候,海虹公司看到了繁华背后的空洞———没有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失声,更为重要的是,上游企业一旦收缩渠道,门庭若市的局面立刻危如累卵。像海虹公司一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企业有很多:向左,继续给别人打工,向右,创造自己的品牌。
董为民果断向右。十年之后回头看,正是这一步,使海虹彻底摆脱了“乘凉情结”,拥有了自己的心脏———核心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发展自己的品牌,对于当时还是一家维修站的海虹,说好听了是鸿鹄之志,更多的人认为是异想天开:连自己的产品都没有,何谈“品牌”?海虹硬是做熟了这个“无米之炊”———从1999年开始,“海虹牌”小型特种机械不仅占领了全国市场,而且注册了几十项的国家专利,其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使国内其他同类企业不能望其项背。
在海虹公司的仓库里有两辆落满灰尘的小型吊车,它们将永远呆在仓库里,那是海虹公司为别人贴牌生产的切肤之痛———产品生产出来了,提供“贴牌”的企业却拒绝合作,两辆吊车立刻一文不值。董为民说,贴牌的日子即使过得再红火,也是镜花水月,无论是市场还是提供贴牌的“大树”,任何一方变脸,都足以致企业于死地。
能够致企业于死地的还有日益严格的游戏规则,“既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施了许可证制度,装备制造业越来越严格的行业准入门槛完全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专家对装备制造行业的未雨绸缪。
“永远要比别人看得远一点”,董为民已经把研发新产品的触角伸向了德国,那里是全世界小型机械发展最为发达的国家。虽然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海虹已经取得的多项核心技术足以领先20年,但他们仍然选择“和最尖端的技术合作,开发最尖端的产品”,这是他们的“优势最大化”理论。
日本一个专家在考察了一个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之后,面对一直颇受赞美的该企业老总委婉地说,其实前途并不美好,因为你的技术很容易被复制。他揭开了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的面纱:自主研发能力的滞后将使他们难逃出局宿命。董为民懂得这个道理,他选择了向右走,就是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境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