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日,龙长高速公路全面开工令下达,福建第二条连接中西部腹地的高速公路直指江西;
2004年12月24日,温福铁路的开工电闸启动,福建“一纵两横”快速铁路网开始全面建设;
2004年12月28日,三福高速公路、漳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连接九个设区市的“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
2005年4月1日,满载着大型工程机械的货运列车拉响高亢的汽笛,宣告福建第四条出省铁路——赣龙铁路开通了……
深谷架桥梁,大山开隧道,平地飞彩虹,天堑变通途。八闽大地,一连串打造交通大动脉的大手笔,拉开了新一轮交通大发展的序幕。 “无论哪个时期,交通都是先期”
高耸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了福建与内地的联系,自古就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闽道难,制约了福建的腹地;闽道难,制约了福建的发展。
改革开放,福建的交通“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尽快打破“闽道难”的制约,加快福建的发展,成为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的一件大事,成为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重中之重。
公路建设超常规进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建省委、省政府以气吞山河之势,一举拓改了4000公里“两纵三横”国、省道主干线;
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1997年,福建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建成,此后,福泉、福宁、漳诏等一条条高速公路先后竣工通车;
空港设施脱胎换骨。新建晋江机场、武夷山机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连城机场,扩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福建省连接五洲、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港口建设突飞猛进。先后开通了50多条国际航线,外贸货物海上运输比重高达95%,福州、厦门港区双双跻身全国吞吐量前十名的大港行列;
铁路建设形势喜人。继1997年建成开通漳泉肖铁路后,又先后开通了横南铁路、海沧支线、梅坎铁路、赣龙铁路,使福建省出省铁路通道由原来唯一的鹰潭口增加到4个,铁路进闽“卡脖子”状况得到缓解……
当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福建全省形成共识、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后,如何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南承北接,西进东出,充分发挥重要出海口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再次成为福建省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摆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福建交通的独特地位:长期以来制约福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通”的问题,更好发挥开放优势在于“通”,产业的集聚在于“通”,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在于“通”,两岸关系加强和改善的基础条件也在于“通”。西岸“通”,才能带动腹地,才能连接两洲;西岸“通”,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岸交流,使福建的发展一“通”百通。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有广阔的腹地;广阔的腹地,必须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突破制约,迫在眉睫。就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基本构想初步形成之时,时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省长的卢展工请来省交通厅等部门的领导,谋划发展福建大交通的蓝图。在一幅明显有铅笔痕迹的福建交通规划图前,卢展工一字一板地说:“无论哪个时期,交通都是先期;不管哪个通道,交通都是第一通道;不管什么基础设施,交通都是首先的基础设施!”卢展工的一席话,表明了交通先行的决心,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坚定了发展交通的信心。从历史到现实,从福建到世界,从目标到可行,在规划图前,热烈的讨论,缜密的分析,观点的交汇,逐步明晰了“东出”、“西进”的大交通蓝图——
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加快港航东出通道及连通沿海港口与内陆省份的西进通道建设,使港口和铁路、公路建设连为一体,通盘规划,构成辐射海峡两岸、连通内陆省份的立体交通网。
“东出”,跨过台湾海峡、东海、太平洋,连接世界各国;“西进”,跃过戴云山脉、武夷山脉,畅通祖国各地。
人们看到,2004年7月,福建港口发展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加快港口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论证会在福州召开。
人们看到,2004年11月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纲要》,在有关发展交通的表述上,多次用到了“重点建设”、“加快发展”和“重点加快”等字眼。
人们看到,在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交通建设的章节,引人瞩目:以建设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连续用了四个“加快”。 “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干”
“通”的问题,时时刻刻牵挂着福建决策者的心。
2004年12月17日,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订了《关于加快福建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纪要》按照“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铁路”的总体思路,确定:2004年开工建设温福铁路(福建段),2005年开工建设福州至厦门铁路,2006年开工建设厦门至深圳铁路(福建段)、龙岩至厦门铁路;“十一五”期间,建设福州港、湄洲湾经福建中部至江西向塘的福建“中部铁路”,推进外福、鹰厦铁路等既有线路的改造,做好宁德经浙江龙泉至衢州、长汀至永安等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建设。
在《纪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福建“中部铁路”,即从江西向塘至莆田的铁路。本来,这条铁路不在考虑之列。会谈中,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时任代省长黄小晶恳切地提出,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福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铁路建设对充分发挥福建优势,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让福州港、湄洲湾港口腹地向西部内陆省份“纵深推进”,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考虑再三,表示同意。但这条铁路是“计划外”的,投资量大,铁道部的资金又紧张,因此,刘部长提出部省各出资一半,加快推进。虽然福建的建设资金也不足,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但为了交通的先行,卢展工当场果断拍板:“我们砸锅卖铁也要干!”
此后,为了解决铁路建设的资金配套问题,福建省政府迅速研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筹资方案。 “我们要争取国家的支持”
“我们要争取国家的支持!”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这样说,更是带头这样做。
今年春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率领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等领导同志来福建考察,考察了福建省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特别考察了福州港江阴港区集装箱码头、漳州后石电厂煤码头、厦门港海天集装箱码头等。
一路上,福建省领导向中央领导汇报最多的是“通”的问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要先行。交通发展要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格局、基本态势奠定坚实基础,要为提升福建的经济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更要在打造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前沿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省领导的决心和干劲,感动了中央领导。中央领导表示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思路,优先扶持福建交通的大发展。
2005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十,为了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北京福建大厦二层会议室举行了部省会谈。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和几位副部长,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黄小晶等省领导就如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发展交换意见,提出措施。张春贤在会上表示,基于福建的特殊地位,交通部将率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按照西部的力度、中部的标准,支持福建实施“东出西进”交通发展战略。
3月21日,交通部与福建省政府正式签署纪要,明确了加快福建交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期间,将以沿海港口发展为取向,充分发挥深水码头资源,建设规模化、大型化、集装箱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八纵九横”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到2010年底,福建省沿海港口形成货物吞吐能力3亿吨左右,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200万标箱;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基本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网;普通公路重点建设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10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县级行政中心通往高速公路和沿海港口的公路,使县级行政中心基本在1个小时内进入高速公路。
在交通部率先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后,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表态全面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十五”末至“十一五”期间,分别对福建提供800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和1200亿元(其中省级410亿元)人民币信用贷款额度,重点支持公路、铁路、港口等项目建设。 “农村路都不通,农民怎么奔小康”
也许福建全省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都有亲身感受,从去年开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增加了一个“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
说起这项被农民兄弟称为“德政工程”的“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就不能不提到2003年底卢展工的闽东之行。
在崎岖的山路上,当看到许多农民还靠手推肩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时,卢展工动情地说:“农村路都不通,农民怎么奔小康?”
近几年,福建全省交通“大动脉”的建设红红火火,但被喻为“毛细血管”的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硬化率低、抗灾能力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场省长与交通厅厅长的对话,在闽东调研的中巴车上热烈进行。看完一户农民承包地,回到车上,卢展工的思路又回到农村道路建设上,他说:“我们把农村道路建设量化一下好不好?我看要给农村道路建设冠上一个工程的名称,一方面福建省里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让老百姓一目了然,激发农民的修路热情。”说完,他便发动在座的福建省农委、发改委、水利厅等部门领导给农村路网建设起名。于是,“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的设想,就在考察闽东的车上初步成形。
后来,卢展工这样阐述这个工程的意义:广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就发展不起来,福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坚强的后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不可能实现,要完成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004年1月,卢展工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计划用7年时间投资140亿元,建设4万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确保到“十一五”末福建全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条路面硬化的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黄小晶亲自协调解决资金问题。除交通部的补助外,福建省里决定由交通厅统贷统还、统一归口管理“十五”后期给福建省的地方国债资金,用于农村道路建设。同时,将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项目捆绑在一起,由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统贷统还,向世界银行贷款3.5亿美元,其中拿出1.3亿美元用于“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
由此,福建省农村公路硬化的补贴标准,成为全国最高省份之一。
自此,福建农村公路建设,开始了大踏步前进。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是广大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大大激发了农民修路建桥的热情。仅去年一年,福建省建成水泥路面就达7500公里,相当于建国50多年完成的工作量的一半;今年,势头不减,将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如今,福建新一轮交通大发展的高潮迭起,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
在“十一五”期间,福建公路水路建设计划投资1200亿元。这个数字比共和国建立起至改革开放前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和要多近11倍;这个数字比“十五”期间福建省交通建设投资要多1倍。而铁路建设投资也将达到近1000亿元。
港口建设的春天来了。2004年福建沿海港口建设投资比2003年翻了一番,2005年在建或拟开工建设的泊位达40多个。
高速公路建设将实现新的跨越。四条高速公路同时指向江西,今年底京福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后,首条高速公路延伸内陆腹地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铁路建设也将实现新突破。在短短的几年间,接连修建五条高等级铁路,这不仅在福建是“破天荒”,在全国也属罕见!
福建发展,一“通”百通。福建大交通的蓝图,正在变成福建上下的行动。
福建大交通的建设,将为福建插上腾飞的翅膀!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