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复出电影机登陆美国市场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5-23 08:3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宋雪莲

曾经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的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下称哈影)不仅没有“死”,而且走向了世界。 2005年5月14日,哈影生产的又一批25套电影机发往美国,至此,哈影从2004年底开始已经有270多台(套)设备销往美国。

曾经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的哈尔滨电影机械厂(下称哈影)不仅没有“死”,而且走向了世界。 2005年5月14日,哈影生产的又一批25套电影机发往美国,至此,哈影从2004年底开始已经有270多台(套)设备销往美国。

“哈影”重出江湖 电影机登陆美国市场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哈影的又一批电影机将在5月发往美国。” 哈影厂长堵顺康4月末就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了这个喜讯,这是哈影与拥有美国第二大私人院线的地平线公司经过一年半的亲密接触结成的硕果。据介绍,双方己经达成合资组建公司在美国经销哈影生产的电影器材的协议,哈影的产品将可以顺利地销往美洲以及北美市场。从“皇帝的女儿”到“市场的弃儿”,哈影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之后,终于东山再起,其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8%,重登中国电影机市场老大的宝座。黯然出局哈影始建于1939年,1950年由哈尔滨市政府收为国有,属国家机械工业大型二档企业,是中国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100家最大企业之一,还是我国制造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历史最悠久的生产厂家。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哈影是我国惟一一家生产固定式电影放映座机的企业。由于一直是按国家计划生产和供应,所以这个“皇帝的女儿”根本就没有为市场发愁过。因此有将近30年的时间,他们几乎没有对产品的外型和功能做过大的改动。1982年前后,中国的电影事业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哈影几乎是坐在家里就等来了他们第一个辉煌—原材料由国家平价调拨,产品由一名财务人员开票发货。1982年,哈影的电影放映机产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年产2662台,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1984年以后,电视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给电影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市场逐渐萎缩,哈影也受到株连,加上产品结构的老化和没有转变的市场观念,使哈影的产量逐年下滑,到了1989年,放映机市场下滑到了年产300台左右。堵顺康对《中国经济周刊》说,那是一段暗淡的日子,哈影自然难逃厄运,企业走到了亏损的边缘。为了生存,哈影走上了开发副业新产品的路子。很快,由他们自主开发的新产品金融机具、为东安发动机配套的铝合金压铸零部件等为他们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仅为东安发动机配套的产品压铸件就销售了6000万元,成为哈影的又一当家产品。然而,哈影在开发副产品时,主产品电影机却连失“阵地”。问题不是出在电影机的技术和质量上,而是“卡”在了企业的管理体制上。此时,哈影根据市场的需求,已经对电影机产品进行了多次改进,每一次都是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的,但是哈影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管理体制却在新的形势下成了绊脚的石头。“直线职能制”针对于原来的单一产品还行,一出现副产品,却两头扯不清了。最简单的表现就是搞电影机的技术员被派去搞金融机具,搞金融机具的工人有时也来生产电影机。结果双方都受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电影机的生产。这种现象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最明显的是老客户上海电影公司(下称上影)提出一条改进意见,相关人员千里迢迢来到哈影,却因工程师和厂长都在忙“副业”而无缘谋面。得不到重视的上影于是改订了广东电影机械厂的“珠江”牌电影机。堵顺康说,1995年至2000年的几年间,哈影当家产品“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在全国的娱乐中心上海更是难觅“松花江”的踪迹,哈影这个拥有许多新中国第一、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多项达到世界领先的国有企业坐失了大好江山。2001年出现的一幕让哈影尴尬不已:当年8月,北京国际影视器材博览会,当哈影的展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时,一些原哈影的老客户惊讶地围了过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参展的哈影工作人员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们还没有黄啊!原来,在这些老客户的眼里,哈影早已经消失了。收复失地2001年那一幕着实给哈影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在产品和技术继续领先,而国内电影市场正逐步回暖的情况下,哈影没有理由放弃电影机这一主业。为此,哈影按产品分工,把搞电影机的技术人员、销售人员重新“整合”在一起,专门成立了电影机械事业部,主攻“松花江”牌电影机的产销,营销重点就是用户最多的上海市。哈影经营厂长张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夺回上海市场,技术、销售人员多次前往上海走访大客户,召开座谈会,了解市场变化,针对客户的意见对产品一次次“洗心革面”。他们先稳定老型号产品的优势地位,又在广泛征求客户意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哈影先后开发出新型5545“柜式一体”放映机和5565放映机与大片盘组合的放映设备,实现了电影放映机的更新换代。新产品的样机2002年8月在北京国际影视技术博览会上推出后,立即掀起一股“松花江风暴”,连外国人都惊讶于中国人的聪明,因为哈影在有效的空间内将机头、电源、控制系统等与大片盘融为一体,这在世界上都没有先例。用户当场订货80台,其中前两批24台的订单就来自上海。2003年,上海影城要在浦东新区建一个电影城,哈影技术人员闻讯后当晚带着产品样本奔赴上海。但上海方面非常挑剔,先是挑颜色,后又带着专家赴哈考察,他们对样机提出了37条改进要求,最终哈影采纳了32条。哈影的精神和过硬的产品使他们痛快地签下了定单,至此,哈影全面收复了上海这个最大的市场。哈影抓住一切机会和全国的各大影视公司、商业中心、地产商、投资公司等合作开发新建改建的影城项目,使得哈影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很快就达到了78%,上海市的占有率达到85%,夺回了市场龙头地位。挺进美国2003年,美国客户的来访给哈影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哈影外贸公司经理袁清海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03年8月,拥有美国第二大私人院线的地平线公司老板在北京影视器材博览会上见到了哈影的产品,马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过频繁的接触,当年年底,哈影就得到先采购一台样机的订单。对于哈影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美国是一个电影娱乐业极其发达的国家,大大小小的院线遍布美国,各院线对电影器材的要求极其严格。而目前,美国各大院线的影视器材大都开始进入更新期,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成了他们与其他院线竞争的必要条件。美国虽然也是影视器材生产大国,但是其产品价格昂贵,令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这时,哈影产品的性价比优势自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然而,放映机产品要批量进入美国市场决非易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的安全性能方面,美方有极为严格和苛刻的技术要求。由于哈影过去对产品的安全认证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上技术性语言障碍,因此沟通极其艰难。打入美国电影机市场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哈影把这次机会当成了进军欧美市场的试金石。经过艰苦的努力,由哈影“国宝级”工程师杨永生主持对产品进行设计改进,终于取得了美国杜比公司对环音系统的技术认证和美国UL认证。双方的合作终于在一年多的努力下有了美好的结果—第一批16万美元的订单顺利签订。2004年末,当地平线公司的第一笔5万美元预付款打到哈影的账户上时,远在印度联系业务的袁清海高兴的一夜没有合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今,哈影和地平线公司的长期合作项目已经在美国顺利启动,哈影的电影机及其配套产品已经批量销往美国,和迈阿密等其他公司的合作也正在进行当中。哈影不仅没有死掉,而且走向了世界。目前企业的年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虽然国有老企业的一些弊端仍然制约着哈影的发展,但哈影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据介绍,哈影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正在进行,清产核资和职工身份置换工作已经结束,哈影向打造国际品牌迈出了扎实一步。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