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即将通车。所有参建员工带着一年多来连续奋战的疲倦,重整队伍,迎接就要到来的胜利。
就要通车的喜悦充盈了所有建设者的心田。而只有他们才知道,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实现了济南铁路局提出的“把胶济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成为铁路局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既有线提速改造的样板工程”的奋斗目标。
总要比别人多走一步
已有百年历史的胶济铁路全长384公里,电气化改造的决策诞生于2003年2月19日。
这是中国第一条既有线铁路改造,同时还以时速200公里的建设标准成为中国铁路第6次提速的试验场;这是一个超常规的战场,全线有13个线下施工标段,几十家施工单位。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场无声的全方位实力竞赛在胶济铁路建设现场拉开了。
中铁十六局集团通过多方思考,派出了具竞争实力的二公司副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赵玉林,派出了企业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2003年9月23日,中铁十六局集团在全线第一家宣布开工。
然而,一开工他们就感到了时间的危机。胶济线是立项就上马,尽管图纸出不来,可建成的日期已经定死。手中的图纸成为施工准入的门坎,拥有图纸就拥有了时间。于是,中铁十六局集团胶济铁路项目部所有人采取了出一张图纸拿回一张来的方式施工,虽然多花了差旅费,加大了成本,但为赢得时间、赢得工期争取了主动。
就这样,在胶济线上,中铁十六局集团的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工作体验,也时刻遵循着“总要比别人先想一步、总要比别人先走一步、总要比别人多走一步”的工作理念。所以,他们不仅在胶济线上是第一家开工,第一家备齐了各种线下材料,第一家建成了全线最长的特大桥,第一家率先完成线下主体工程,第一家实现列车时速通行55公里速度。在全线五次大检查中,获得四个甲等一个乙等,在全线成绩最好,速度最快,成为全线的排头兵。
特殊状态下的工作
在胶济线上工作就像打仗
为了符合列车运行时速200公里的需要,原胶济铁路上的二型枕必须换成三型枕,换的时候列车运行不能停,为此,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天天都在打突击战,通过火车每天运行的三小时“天窗”时间,把一天的工作量压缩在三个小时内完成。
一年多来,不论天阴天晴,他们几乎天天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提前向青岛分局申请要点后,300人~500人凌晨三点集中在二百米的地段上,当最后一列火车通过后,哨音一响,大家立刻开始工作:卸开螺丝,挑起钢轨,抽去二型枕,扒掉道砟,换上850斤的三型轨枕,再上道砟,再将钢轨铺好,再将石砟捣固密实。
就这样,他们一共更换了10345根三型混凝土枕。在他们施工的地方没有因为施工造成列车晚点,这是中铁十六局的纪律,也是员工对社会的承诺。
其实,不仅在既有线上施工处在这样的状态下,而且在55.7公里新建线上施工也同样处于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中。由中铁十六局集团二公司七分公司担负的胶河特大桥和西门苓芝特大桥是该线上的咽喉工程,两座桥相继开工后,两个工班同时打混凝土,谁都想把工期往前赶,就一个拌和站,争着抢着要混凝土,就连运送混凝土都成了一场抢夺战。
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人们争夺的焦点。赵德芳,韩健,何为一,孙军锁,李解,这些处在基层工班的技术人员都是人们争夺的对象。为了加快进度,好几个工班同时平行作业,技术人员就得来回跑,看上去只有几公里的路,每天不知道要跑多少个来回。就在这样的精神支配下,2169米西门苓芝特大桥从开工到建成到铺通只用了8个月时间。
坚强的领导集体
中铁十六局集团在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中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建设管理中心下达的每一项工作计划。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
赵玉林从工程开工至今累计回家不到10天,从建设胶新铁路至今四个年头了,每个春节都把妻子女儿接到工地来过;108组道叉的更换,286次的拨接,每一次都在深夜或凌晨,这样的突击作战过程,遇到过风雨,也遇到过冰雪,党工委副书记娄保灿总是义不容辞,由他负责的既有线施工段没有发生一次不安全事故,而任务又都顺利完成了;副指挥长徐庆华总是在现场出现最紧急的情况时候,一马当先,奋勇而上。去年7月,疏解线上有一段7万方的高路基填方需要在十天内突击完成,他的身份就成了这个单项项目的工班长,而八分公司的项目经理邵璞就成了现场的督导,结果,仅用了七天,7万多方土从别处运来即刻变成了高高的路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