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悄然到来,这个夏天似乎也特别热。烈日中,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民工,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到底如何?是否得到改善?近日,记者深入南宁市各大小建筑工地,发现了新变化:城内与城外生活不同,零散民工与“团体工”待遇不同,但总的来说,民工们的作息环境已经得到逐步改善。
环境篇
城内水电有保障 城外饱受酷暑煎熬
5月17日中午12时,记者头顶烈日来到竹溪立交桥下,“驻扎”在工棚内的民工正在开饭。记者看到,一锅蘑菇汤,一大盆稀饭,6名民工正光着膀子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抹汗,两台小型座式电风扇已经开到最大,一刻不停地扇着热风,走进工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
这是一个四周用石棉瓦围成的工棚,为了尽可能保持通风,除了留住遮掩床位的石棉瓦外,其余的都被拆走了,民工开玩笑说:“除了遮羞用的,什么都不用怕。”记者看到,这些来自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工真能耐热。也许是太累的原因,尽管工棚内气温高达近40℃,但他们一躺下就响起了鼾声。工棚内惟一能使他们消遣的是一台44厘米旧电视机。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身处市区,水电不愁,去市场买菜也只是五分钟路程。惟一感到不便的,是“方便”时不是很方便。一位姓唐的民工告诉记者,他们得走上一个坡道,借用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广场的厕所解决“问题”,费时费力。“虽然离工棚不远的地方就有施工用的水管,但天热起来,一个晚上要洗几次澡才能入睡,要是能将自来水接到工棚里,洗澡不用跑路,那就更好了。”一民工说。
5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长湖竹溪路口对面的一个土坡上,看到自下而上密密麻麻建有20多个工棚。由于此处是零散民工的居住地,工地上还没有通自来水,电线也各自拉接,供电难以保障,在此处“安营扎寨”的民工,不得不忍受着酷暑的煎熬。
当天下午2时,记者顶着烈日爬上山坡,一眼便看到几位来自湖南衡阳的民工,正躺在刚刚搭建起来的工棚内睡午觉。一位民工告诉记者,他们在此“扎营”一个星期了,由于没接上电,他们晚上点煤油灯照明,可蚊子太多,他们只好钻到蚊帐内,但蚊帐内像蒸笼一样闷热,大汗淋漓又无计可施,一个晚上常常要被热醒好几次。“洗澡就更麻烦了,没有洗澡房,提水冲凉也不方便。”民工无奈地说。
没水可以打井,没电实在不方便,于是民工们便各显神通,各自从坡下拉电线,土坡上便织成了一张电线蛛网,虽然常常停电,但总比没有强。深夜来电时,还可以使用电风扇,驱赶蚊虫和闷热。一位姓蒋的民工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拉不上电线,情急之下将刚搭建起来的工棚拆除了几块隔板,房间便三面通风。他说:“睡在里面总算凉快一些了。”“水电问题,你们可以找老板解决吗?”看着大伙在炎炎烈日下受煎熬,记者忍不住发问。民工蒋先生解释,他们出门在外,一切从简,能将就着过就行。况且自己打的是零工,也不好意思麻烦人家。
18日中午,记者再跟那里的民工杨先生联系时,他高兴地说,老板上午来工棚,已经答应给他拉电线了。
酷夏悄然到来,这个夏天似乎也特别热。烈日中,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民工,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到底如何?是否得到改善?近日,记者深入南宁市各大小建筑工地,发现了新变化:城内与城外生活不同,零散民工与“团体工”待遇不同,但总的来说,民工们的作息环境已经得到逐步改善。
生存篇
打零工住“鸽子笼” “打工团”有“社区”
5月17日13时,记者来到青山路一个即将拆除的工棚,巧遇民工们正顶着烈日搬家。一个民工告诉记者,这次他们要搬到西乡塘去了,希望到那边,居住条件会比这里好一些。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一排高矮不一的工棚内,共住有30多位各地来的民工,他们的房间,是一个个用油毛毡围成的“鸽子笼”,由于异常拥挤,在骄阳暴晒下十分难受。
由于工棚未设厕所和洗澡间,民工“方便”时,只能借附近工地的厕所用。一民工说:“来回一趟得花10分钟。”记者看到,为解决洗澡难的问题,民工们在工棚背后围起了一个四周通透的“洗澡间”,为防止个别工友偷偷来此“方便”,洗澡间的门边写下“严禁在此大便”的警示语。由于没有接通自来水,到了做饭、洗澡等用水高峰期,他们只能一个接一个地提水,“从晚上8时开始,一直有人在排队,有时排到10时还轮不到自己,太麻烦了。天气热时,一天要洗4到5次澡,很麻烦。”一民工这样感叹。
“不过,这种状况可能会得到改观。”民工唐某告诉记者,他们听说,搬到西乡塘的工地后,那里设有专门的洗澡房,工棚还配备有电风扇。
17日下午1时许,记者在凤岭的建筑工地看到,由于这里聚集着众多正在建设的楼盘,使得这里的工棚也特别多,还形成了一个个“民工社区”。
所谓“民工社区”,即是工区内的小卖部、小炒店、娱乐室齐全。记者看到,在该工棚区的路口,有两家民工家属开的小卖部,虽然里面出售的不过是香烟、冰冻的啤酒和廉价饮料,但在闷热的夏日里,这里仍吸引了不少民工的目光。民工们在那里不仅可以聊天消遣,只要花上5角钱,就可以喝到冰凉的润喉茶。工区内的小炒店虽然也是个普通工棚,但它能解决单身民工的吃饭问题。
3元钱管饱饭,还能炒碟菜,很受民工们欢迎。一位姓黄的民工说,居住在这里的民工基本是“打工团”,有木工、电工、砌工,每个工棚就是一个打工团。记者进入一个工棚内采访时,还看到工棚内有一块“请注意狗”的告示牌,原来有的民工全家常年在此居住,男主人外出干活,女当家还养狗“看家护院”。因此,这里俨然成了一个民工社区,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东景小区建筑工地旁,一排蓝色屋顶的两层工棚吸引了记者的眼光。据了解,这种工棚不仅漂亮,而且实用,工棚内的房间都是有编号的“标准间”,水电一应俱全,可以看电视,有的还设有餐厅、厕所和娱乐间,号称“打工别墅”。
酷夏悄然到来,这个夏天似乎也特别热。烈日中,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民工,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到底如何?是否得到改善?近日,记者深入南宁市各大小建筑工地,发现了新变化:城内与城外生活不同,零散民工与“团体工”待遇不同,但总的来说,民工们的作息环境已经得到逐步改善。
感受篇
驻地有电有水 条件逐渐好转
早在十多年前,贺州民工唐先生就成了“打工一族”,在南宁打工的时间也有5年多。他说,他刚开始在广东打工,后来又去桂林的工地干活,那时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元左右。
“南宁的天气比桂林要热很多。”在埌东的一个工棚里,唐先生这样感叹。他居住的工棚应该说是条件比较好的,电线、水管接到了工棚里,家电一应俱全,还养了一条看家狗。记者看到,由于他做的工种是打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露天守着机器,因而他的皮肤被烤成酱紫色。说起自己的民工生涯,唐先生不禁感叹:“刚到南宁时,在西乡塘郊区的一个工地做工,工地附近居民担心他们制造噪音影响休息,坚决不向他们供应水电。他说,那时候,因为附近有条小溪,用水还可以勉强解决,但没有电的夏天实在受不了。”唐先生和他的工友们感受最深的是,从2004年开始,民工的待遇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工钱有国家政策保障,以前频繁欠钱的事不会再有了”。如今,唐先生他们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工钱,而且兑现及时。同时,施工方还提供足够的水电,有的工地还专门为民工配备了餐厅、洗手间、洗浴室等。
埌东是唐先生坚守了3年的“阵地”,他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也感受着民工生涯的改变。“最让自己满意的,是市民们对我们这些民工的看法改变了”。唐先生说:“现在情况好多了。业主称我们‘先生’,小孩叫我们‘叔叔’,逛街购物也能遇到笑脸。”说起这些变化,唐先生一脸感动。
关怀篇
多一些关怀 多一些回报
民工长时间置身于酷热高温下的工地上,不仅对民工的体能是一个考验,也容易诱发安全事故。记者采访时发现,针对夏季高温,大部分工地的施工方均能因时制宜,尽可能在作息时间、饮食结构等方面为民工提供一些便利,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天气的影响。记者了解到,老板们的理念是:给民工多一些关怀,得到更多的回报。
5月17日上午10时,记者在秀厢大道一工地采访时,发现施工方为民工提供的生活条件出乎记者的意料,施工方为民工们配备了食堂、卫生间和娱乐室,与其他建筑工地不同的是,该工地还为民工派出两名专职清洁工,每天不定时地清扫民工宿舍楼道、走廊、洗手间以及周边环境。
在民工宿舍楼,记者看到一行民工正坐在二楼的走廊边乘凉,这些来自马山的民工告诉记者,进入夏季以后,考虑到民工体能消耗加剧,施工方适当地缩短民工的工作时间,在伙食方面还增加了粥品,让他们在高温天气下吃得舒服,得到必要的能量补充。
一老板告诉记者,酷暑到来,工地餐厅为民工调配了一些清补解暑的饮品,深受民工的欢迎。他说,施工方对民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照顾,他们干起活来也是实打实地努力,而科学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还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