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徐工如何来从容应对“冷暖锋面” 2004/07/22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8-09 16:36   来源:人民网-《华东新闻》  作者:吴焰 王杨

改制升温?工程机械市场降温?冷暖锋面下的徐工,从容之中,大将风范已露。

改制升温?工程机械市场降温?冷暖锋面下的徐工,从容之中,大将风范已露。


2004年7月,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渐成焦点。

上半年成绩单,徐工再次全线飘红,并将携这份优异,迎来本月底的15周年生日———但,徐工之成为焦点,原因并不在此。 吸引人们聚焦徐工的两大悬念是:6月下旬,有关方面宣布集团下属的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徐工机械)将要改制,出让其部分产权。尽管“新娘”尚在挑拣,但“跨国婚姻”已属定势,应征者中还有“豪门女”。徐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当然的大哥大,征婚挑偶及婚姻生活,当然地引起了国内同行及市场人士各种猜测关注。一场变革,箭已离弦。 作为一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每一次宏观经济调控,必遭“株连”。业内有言,调控信号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传感到工程机械行业这样的神经末梢,大约3个月。7月,正是可见端倪之际。 底气——— “宏观调控对实力型企业是新的机遇” 被一些海外媒体称为“内地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家之一”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当然不可能有超人手段,令企业逍遥于宏观调控的真空地带。上半年成绩尽管优异,明眼人还是一眼瞅出端倪:二季度的营业额明显比一季度降低,且降幅不菲。5月份工程机械的销量,虽与去年同月比增长22.5%,但去年5月与上一年的比增,为80%。徐工减速,宏观经济“点刹”生效。 不过,王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气定神闲的态度表明,这没有影响到他的好心情。减速不是暂停,他甚至放言:就算是工程机械只有10%甚至再低一点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对徐工而言,“仍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知情人称:底气使然。 2003年,徐工集团营业收入逾154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近126亿元,双双跨过百亿雄关,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百亿元大集团,再次坐稳中国企业500强席位。国内整个工程机械产品136个,徐工占了一半以上,并且有20个左右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前3名。 “国内没有一家同行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它(徐工)的一半以上,”借用一位国内知名工程机械公司负责人的话,一家知名财经媒体这样写道:“对于它,我们只能是仰视。” 被仰视的徐工,丽质实非天成。15年前,三大企业组建集团,徐工的营业收入与销售收入,分别只为3.3亿元和2.8亿元。今天被称为徐工集团的两个“王牌师”之一的徐州重型机械厂(简称重型厂),8年前,尚在破产的边缘挣扎。中国传统国企大半世纪来经历的辉煌、落魄、痛楚、改革,徐工概莫能避。有的企业就此消亡,有的企业涅槃重生。徐工是后者。 有此打底,行事从容。5年前临危受命成为重型厂厂长的张玉纯,感到了“船大抗风浪”的自豪。张恰从机场归来不久,公文包里那张销售5台泵车的合同还有些发热,而在市场需求更为低谷的6月,重型厂仍卖掉了509台起重机———这个销售成绩,就是市场不降温之时,也属不错。这使张玉纯讲到“风浪”时仍无惧色:“什么叫实力?市场需求100台机器时,我的产品市场占有率50%,是赢家;市场需求只有50台时,30台都买我的,这就是品牌实力。” 被广为关注的徐工改制悬念,业内外、证券市场十分敏感。细节还在保密,不过,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陆小平的话,印证了另一种从容:“(实力)使徐工在重组、改制中有更多主动权。” 先行者已经为自己创造了起跑线上的领跑优势。但是,昨天的赢家未必会是明天的胜者、永远的王者。重型厂咸鱼翻身后,张玉纯连“居安思危”的“安”都不敢认同,而把“居危思进”作为厂训,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不管企业如何强大,市场风险时刻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头顶。 对于徐工来说,宏观调控既是一次检验自身实力、抗力的考场,也是工程机械市场重新洗牌的新机遇。或许,徐工其实也期待着在沧海横流中,一检、或是一显英雄本色? 勇气——— “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勇气有时比智慧更重要” 作为徐州市数一数二的企业,徐工的改制是当地大事。 去年底,徐工放出改制风声,国内外资本争相送出秋波,民资更是跃跃欲试。不过,按照集团最新的公布,现已基本锁定的范围,清一色为美方投资者。它们是: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其中,卡特彼勒公司的营销业绩,居世界工程机械的第一。 此名单一出,业界举座哗然。有人质疑:徐工改制是否在拒绝内资?有人担心:强强联手,以后我们还怎么跟徐工玩? 王民轻轻一笑。“让别人去说吧,徐工只会朝着对国家、对地方、对徐工最正确和最有利的路径走。”别人希望和徐工一起玩,徐工却想和更高的高手玩。尤其是,曾想插手徐工的国内某一著名民企,如今轰然倒下。对此早有预料的徐工,如今更坚定了利用国外资本、驰骋国际市场的决心。公开场合,徐工似乎也无意掩饰这一点。 这再一次让人们领略到了徐工式的个性及勇气。 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在徐工一路走来的曲折途中,敢于不跟风、不从众,坚持自己的风格与追求,是一条重要经验。 一段时期,多元化被奉为企业增强抗险能力的重要举措,不多元似乎就不足以证明自己“强大”。当时,多见国内不少知名企业转战大江南北,驰骋黑白世界。徐工也高举过低成本扩张战略,有过一年全国各地兼并七八家企业的“辉煌”。但是,由于线长面广,这些兼并企业后来大多成为集团的包袱。也终于引发了1999年的集团战略调整:放弃多元化,坚持以工程机械为主业,走一元化发展之路。 可以想像的大震动!对外,敢于高举“一元化”、“专业化”旗帜的大型企业并不多;对内,则意味着,一连串的产权剥离、人员裁减将大刀阔斧。前途尚未知,矛盾先丛生。 “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当年不解、怀疑甚至不满这些做法的“老徐工”,如今感慨不已:“其实,经营领导层的勇气甚至要比智慧更重要。” 很多时候,根本不是知不知道“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这样做。特别是在“不做事不犯错、多做事会犯错”的官场(包括像国企掌门人这样的“准官员”)潜规则中,勇气本身,弥足珍贵。 弃“多”从“一”,徐工从此全力以赴主攻工程机械,有限的资金、人力悉数用在了刀刃上。实践证明,徐工非但没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相反,把工程机械产品这棵大树培植得枝繁叶茂,既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增强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又降低了产品研发和制造成本。使这5年成为徐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直到今天,他们也仍然坚持:在“徐工”没有成为正的国际化品牌之前,徐工也绝对不会搞多元化。 一套降龙十八掌,招式虽陈旧,但功练至九层,直可成就一代武林盟主。徐工亦然。 志气——— “用美元打造一个中国的国际级品牌” 这是徐工的“下一步”目标。 美元的加入,看来已是铁板钉钉。但是,能不能如愿打造“中国的”、“国际化”品牌,外界的议论却并不如徐工内部乐观。当年,上海家化与美国庄臣合资,原有两个优质国产品牌“露美”和“美加净”后遭冷冻的事件,至今仍在商界流传并引以为警。现在,徐工确定的6位求亲者,个个实力不俗,合资后,资本的牵制,品牌市场的竞争,“徐工”品牌是上行,还是下走? 这样的疑问,谁都不敢、也不能打保票。 与徐工前世今生结缘32载的王民,述说着自己的最大心愿:让“徐工”这个民族品牌走上国际工程机械行业的舞台。无论与谁结姻,他和两万多名徐工人,都将是“徐工”品牌坚定不移的守夜人和光大者。 “徐工”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集团驰骋15年疆场,揽下荣誉无数,获得的奖牌、奖状,每5天换一个挂着,都能坚持好几个月不重样。今年6月,徐工拿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中国驰名商标”,全体徐工人喜不自胜。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徐工”已成为中国众多工程机械用户心目中的“第一品牌”。 王民的书橱里放着10多种徐工制造的机械模型,但他最钟爱的,是那架“徐工”牌装载机模型。它是中国第一款在世界级国际工程机械展会———宝马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展出的样机模式。每当抚摸着它,王民既自豪,又清醒———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那个关于“博士生”的故事,几乎每位徐工人都熟知:今年3月下旬,温家宝总理到江苏视察,其间召开了一个企业家座谈会。王民向总理汇报徐工情况,打了一个比喻:如果现在世界知名的国际工程机械品牌是研究生、大学生的话,那么徐工则是一个学业优秀、有很大上升空间的高中生。温总理马上鼓励道:徐工要努力成为博士生。 这是总理的厚望,也是徐工人的志向。 国际级品牌不是关起门来自命的,要由市场来封。与外资共舞,确有一番风险,但是,没有风险的回报,绝对有限。正处于峰巅的徐工,实则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宏大目标下的巨大挑战之中。 徐工从容应战。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