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钢铁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变化,出口大于进口,这似乎被看作钢铁业的一大“成就”。然而,业内一些专家并不这样认为,因为钢铁原料出口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钢铁原料出口成本低估问题应引起重视。
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原料出口上升势头不减。如铁合金出口量达到968130.87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其中锰铁出口量同比增长60.42%,硅铁同比增长28.03%,钨铁同比增长8.95%,硅钨铁同比增长4995.69%,钛铁及硅钛铁同比增长92.38%。生铁出口量达1686868.21吨,同比增长845.25%。此外,锰矿、铬矿、焦炭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19.12%、11.88%、1.24%。 尽管国家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钢铁原料及钢铁初级产品出口的控制,但其出口势头依然不减,这也许与传统的“扩大出口创汇”外贸战略有一定关联。在这一贸易思路引导下,政府为鼓励企业出口创汇,曾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举措,诸如给予出口企业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等,从而使我国外贸出口不断增长。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外贸出口属于粗放式的,特别是一些资源性产品出口,其出口获得的效益并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与进口产品相比,我国出口的铁合金、生铁、焦炭、钢坯等资源性初级产品在产品结构、技术含量、产品价格上存在很大差距。如今年上半年,钢材进口与出口的平均价差达到346.95美元/吨。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出口产品效益低下,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出口产品成本存在低估现象。以钢坯、铁合金为例,目前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而没有真正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价值。此类产品出口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比出口获得的效益要大得多。
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如今年1月1曰起,对铁合金等17种商品取消出口退税;4月1日起,取消对钢坯、长材的出口退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将氧化铝(含铝矿砂)、铁合金矿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并自2005年8月22日起施行。显然,这些调控措施就是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从而调整我国出口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逐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我国优势资源产品的出口。刚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也已明确提出,限制出口能耗高、污染大的焦炭、铁合金、生铁、废钢、钢坯(锭)等初级加工产品,降低或取消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相信在这一政策导向下,我国钢铁原料出口战略将得到改变,出口成本低估现象也将逐渐消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