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当众多的国内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拼杀得你死我活时,中建三局却在残酷的商海博弈中,树立共赢意识,构筑战略同盟,追求一种“竞争共赢化”,使企业频频中标高端特大型项目。
2004年11月22日,在中建总公司的统一协调下,以中建三局为主,联合上海建工集团、中建二局、中建国际等兄弟单位,一举中标了建筑结构高度世界第一(492米)、建筑面积37.73万平方米,合同造价近40亿元人民币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工程。
2005年1月31日,中建三局联合中建一局、中建国际等兄弟单位,击败强劲竞争对手,中标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49.49万平方米)、合同造价最高(46.5亿元)、施工难度最大(地下3层、地上52层,为双面倾斜中空悬挑结构,钢结构总用量高达12.4万吨)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主楼工程。此工程被誉为国内城市公建单体项目“第一大单”。
2005年6月17日,中建三局联合香港协兴建筑联营公司,中标香港九龙地铁站上盖地盘摩天大厦钢结构工程。该工程高490米,118层,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钢结构总用钢量32000余吨,合同造价7.56亿港币。
在建筑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三局频频中标高端特大型项目,得益于企业领导人高瞻远瞩,开放理性,与同业竞争对手构筑战略联盟。
在强手如林、公共关系错综复杂的市场条件下,独家垄断几无可能,赢家通吃亦不现实。因此,实施联盟战略势必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流战略。中建三局变单纯的“对抗性竞争”为互动的“合作性竞争”;变独立的企业间战术联盟为多元的行业间联盟;以单一的价格协议、行业标准、品牌营销向主体的资源互补、供求合作、风险共担方向演变。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增强了资源、资质、地缘、人才优势,减少投标风险,拓展市场途径。
与竞争对手联合。在建筑高度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的竞争中,上海建工集团占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建三局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在总公司的统一协调下,以自身为主体,联合中建二局、中建国际,与国内最强的竞争对手——上海建工集团化“敌”为友,在总公司占70%股份(其中三局占56%)、上海建工占30%股份的条件下,共同承揽该工程,实现了国内最强建筑企业施工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工程的目标。
与兄弟单位联合。在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合约额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竞争中,由于工程极具影响力,竞争异常激烈。中建系统任何一个工程局单兵作战,都有难中标的风险。在中建总公司统一领导下,三局牵头,联合中建一局、中建国际等单位,发挥在上海“环球”项目投标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优势,击败竞争对手,赢得了“国内第一大单”。
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香港九龙地铁站上盖地盘摩天大楼是一项颇有影响的地标工程。凭借三局自身的资源,单独在香港投标难度较大。为此,该局与香港协兴公司联营,以领先的钢结构施工技术和香港协兴公司的社会资源,组成优势互补的联合体,在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杀伤力,顺利承接到该工程的钢结构工程。使三局海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
在内联上,三局加强局属分公司之间的内部联合,树立全局一面旗、一个品牌的思想,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专业优势,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投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中标率、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份额。
通过三大高端特大型项目“合作共赢”的创新实践,三局董事长熊得荣、总经理王祥明的体会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竞争并不都表现为传统的“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悲壮,而是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竞争共赢化”。上海“环球”、北京“央视”、香港“九龙”的相继中标,既是这种联盟战略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建三局承接“高大新尖”项目的一个新的突破,为中国建筑史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