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丰碑:南京长江三桥工程建设纪实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09-23 09:24   来源:中国交通报

每个人心中都有远方都有彼岸都有向往都有梦于是,生活中便有了对于路对于桥的顽强探索所有的桥都是历史向前迈进的一个脚印她辉耀着一个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创造力每一座桥,都是时代的标志都是交通人精神的巍峨丰碑--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远方都有彼岸都有向往都有梦于是,生活中便有了对于路对于桥的顽强探索所有的桥都是历史向前迈进的一个脚印她辉耀着一个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创造力每一座桥,都是时代的标志都是交通人精神的巍峨丰碑--题记


在孙中山先生誉为"美善之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滔滔长江上,又一座新桥巍然耸立。南京三桥,灵动、伟岸,气度不凡,使这座古城更加神采飞扬,焕发出崭新的世纪光彩。

不论你看过多少桥,当你第一眼看到南京三桥的时候,你依然会兴奋,依然会动情,依然会被她吸引,依然会感受到一种美的冲击和震撼,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她的愿望。

南京三桥那两座高达215米的桥塔,酷似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我们在国内看斜拉桥,看惯了钢筋混凝土的"门"字形直立桥塔,像南京三桥如此大胆地使用钢结构展示优美的曲线,则前所未有。有人说,三桥那两座高耸的钢塔,是两个大写的"人"字:犹如两个巨人站在大江两岸,用神奇的臂力,为大江架起了通途……

面对南京三桥,人们完全可以像欣赏一幅画、欣赏一首诗那样,任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

初识南京三桥

南京三桥是南京市继建设二桥之后,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建成的又一座特大型斜拉桥。她全长1288米,主跨648米,在同类桥梁中,目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她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五条过江战略通道之一,也是南京绕城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位于国道主干线而成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南京三桥,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桥梁。

她不但打造了中国第一钢塔,而且在桥塔的设计上,第一次用曲线取代了直线;她创造性地使用哑铃形的钢套箱加钻孔灌注桩设计,在长江最深的水面上和最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成功建造了大桥的基础工程。

如果我们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解读南京三桥,也许会更形象些。当然,这是非专业的,不准确的。

南京三桥塔高215米,相当于70多层普通楼房的高度;加上43米水深,再加67米水下灌注桩工程,桥塔加基础的总高度应该是325米;哑铃形钢套箱长84米,宽29米,大体上相当于3个篮球场。如果算上近22米的高度,那就是一座7层高的楼房……

8月中旬,在南京的持续高温中,我来到三桥采访。正巧,遇上钢桥面沥青摊铺的"最后一铺"。

8月17日上午11时,蓝天澄澈,骄阳如炙;大江东去,浪涛奔涌。江苏省各路媒体记者纷纷来到桥上,同"一桥四方"建设者们一道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担任摊铺施工的是山东省路桥集团。酷暑中,工人们像往常一样,穿着厚厚的蓝色工装、棉布套鞋,脖子上围着毛巾。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一滴汗珠掉到正在摊铺的桥面上,为了避免环氧沥青那种奇特的热化学反应,避免由于水汽导致的沥青膨胀。

救护车停在桥头待命,为了随时准备抢救可能中暑的工人。项目经理王洪敢介绍说:"环氧沥青是一种化学反应材料,必须在高温中作业。沥青在摊铺时的温度是105摄氏度,桥面上工作的正常温度经常在70摄氏度左右。在摊铺机前工作的人,15分钟轮换一次,让他们到救护车上稍作休息。就这样,每天也会有十多个人出现中暑症状。"

为了庆祝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三桥建设指挥部在摊铺现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当然,这也是一次最后的动员:不要懈怠,一鼓作气,为大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来到现场所有的人,都像工人们一样,脖子上围着毛巾,脚上穿起棉布套鞋。此时,指挥部工程处处长章登精手里的测温仪显示的温度是57摄氏度。一走到桥上,大家无一例外地汗流浃背,工程处的同志把人们不经意掉落在桥面上的汗珠用毛巾擦掉。当最后一车环氧沥青被平整地摊铺在钢桥面上,质检工程师报告检测完全合格后,南京市副市长、曾任南京三桥指挥长的戴永宁兴奋地宣布:南京三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顿时,大桥上掌声四起,记者们的"长枪短炮"一通忙碌,鞭炮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就像获得了冠军的汽车拉力赛选手,打开了大瓶香槟酒,喷洒着内心的喜悦。

环氧沥青的供应商美国化学系统公司和参与大桥技术咨询的美国林同炎公司,分别向大桥指挥部赠送了"飞越天堑"、"世界一流"的锦旗。

南京三桥指挥部副总指挥娄学全,向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大桥建设者深深地鞠了一躬,代表指挥部向他们表示感谢。他简短的致辞激情奔放,引来一阵阵掌声。

在三桥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努力,天帮忙。我在参加了"最后一铺"的庆功仪式之后,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便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上午摊铺时,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灿烂得让人目眩。而在摊铺完成之后,大桥进入养护期不到10个小时,老天突然变脸,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大桥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淋浴,第二天,她又一尘不染地迎接新的太阳了……

所谓天道酬勤,信然!天道,客观规律也。在南京三桥,我听到了许多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故事。所以,大桥开工建设两年来,在关键时刻总是化险为夷有如神助。这样,南京三桥的故事里,便少了一点惊险,多了几分神奇……

今年4月下旬,交通部督察组会同江苏省交通厅、质检站对南京三桥进行了全面地督察,总结了三桥在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和思想政治等方面取得的经验。

前不久,由三桥专家组和交通部质量监督站等单位组成的三桥主桥验收委员会,对钢塔、斜拉索等主要部位的精度、准确性等项目进行了检验,结果是全部单位工程都达到优良。验收委员会给南京三桥打出了目前我国桥梁质量评定的最高分--98分。

98分,这是一个凝聚着大桥建设者才华和汗水的金光闪闪的分数;这是2000名建设者800个日日夜夜的辛劳所得到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南京三桥人物速写

在南京三桥,我采访过工人、副市长、设计师、监理师、项目经理以及组织、管理大桥建设的业主--指挥部的负责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这座桥像磁石一样,把他们吸引在一起,使得大家有机缘在这个项目上集合为一个创造奇迹的整体,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一齐化作了南京三桥的熠熠光彩。

他们是一群把修路建桥看做神圣的毕生事业的人,他们被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为了这座大桥,两年来殚精竭虑、寝食难安;他们宁愿愧对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也不辜负自己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的生命里便有了一份与众不同,有了一份崇高。

总设计师崔冰--"越想越兴奋"

南京三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新鲜的,新颖的,新奇的。这样一个优美的桥型和国内首次采用的钢塔以及结构独特的哑铃形水下基础工程,是谁的创意?灵感来自何方?

于是,我向总设计师崔冰求证。他说:"首先这要归功于南京市这个非常开明的业主,他们追求创新,不要雷同。还有,我们有一个很优秀的设计集体。参加三桥设计的工程师先后有40多人,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大家非常敬业。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南京三桥设计的综合因素。"

崔冰,今年39岁,教授级高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大桥办副总工程师。他的经历很简单:1989年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毕业后,16年的岁月都是和桥在一起的。其中七八年的时间更是实实在在地在大桥建设现场度过的。崔冰大学刚毕业就参加了铜陵长江大桥建设,在那里遇到了我国优秀的桥梁设计大师杨高中先生,这使他有机会从大师深厚的学养中汲取营养。铜陵长江大桥建成后,崔冰被授予"铜陵市劳动模范"。之后,他主持了南京长江二桥的上部结构设计。这个设计荣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公路工程设计一等奖"、"第十届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2001年,崔冰出任南京长江三桥总设计师。他是"全国交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03年被交通部授予"青年科技英才"称号。

崔冰曾经两次去过法国,在那里他不止一次地对着埃菲尔铁塔浮想联翩。他说:"埃菲尔铁塔同周围环境并不是很协调。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的完美。不论是谁,第一眼看到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他的心灵都会为之一震。"的确,美是可以穿越时空而永恒的。从此,埃菲尔铁塔的形象走进了崔冰心中。

设计师的天职就是磨砺心智、擦亮双眼去发现美,然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创作思想。崔冰在担任了南京三桥总设计师之后,埃菲尔铁塔在他的头脑中不断地嫁接、变幻。崔冰说,当埃菲尔铁塔和长江三桥的桥塔在他的想像中合二为一的时候,他"越想越兴奋"。像一个被灵感召唤而激动不安的诗人,他强烈地渴望创作。

灵感和想像力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她从不光顾视野狭窄和知识贫乏的人。崔冰和他年轻的同行们,头脑里充满了奇思妙想。有时,为了一个新颖的创意,他们通宵达旦地争论。在这样的争论中,新思想的交锋和撞击发出耀眼的火花儿。于是,南京三桥的雏形被初步确定为:在斜拉桥建设中,打造中国第一钢塔,因为钢塔两只"脚"分岔站在43米深的水下,所以,水下基础采用哑铃形承台加钻孔灌注桩的设计。

崔冰介绍说,在桥梁建设历史上,铁、钢结构的出现要早于混凝土结构。1937年美国金门大桥已经是钢塔了。钢铁显然是一种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前几年,韩国拆除一座汉城的旧桥,造成了噪声、灰尘的严重污染,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永久性垃圾。至于哑铃形水下基础,则是从海洋石油钻探平台受到启发,同时也把他们的作业原理引申过来。这样可以大量节约工期,在长江的一个枯水期里就可以完成基础施工了。

桥型是新的,钢塔是中国第一,哑铃形深水基础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但是,一个新的设计思路是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论说明和大量的验算与数据支持的。一切复杂的工作还在后边。

当设计方案摆到专家面前的时候,立即引起了争论。其激烈程度超出了任何一次对于一座桥的设计方案的争论,也超出了设计师们的预料。

但是,专家们的科学态度非常严谨,也非常感人。有的专家在上午发言中还强烈地质疑深水基础工程的实施方案,但经过中午休息时间进一步推敲,在下午的发言中就对方案所具备的可行性给予了肯定。随着与设计师的不断深入探讨和沟通,这位专家终于肯定了这个方案。在以后的任何场合,他都成了这个方案的坚定支持者。

当时,作为业主的大桥指挥部对于这个方案表示了由衷的欣赏和认可,他们认为这个方案构思独到、新颖,有创意,会成为古城南京的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最终,设计方案被采纳了。一座崭新的大桥从设计师的头脑里走到图纸上,一路平安,走上了长江两岸。

前不久,我读到中国科协周光召主席在2005科协年会上的讲话。他说:"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敢于标新立异。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有权威意识,要树立自信心,促使新思想不断涌现,新人才迅速成长。"

这段话,恰好为南京三桥设计方案的成功作了诠释。年轻的设计师们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他们生也有幸,正逢盛世。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写照。

因此,他们不仅拥有明天,他们一样地拥有今天。

总监代表陈新院士--"慢不等于好"

报道南京三桥,应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南京三桥工期提前这么多?三桥于2003年8月29日开工,在交通部批准的开工报告中,项目总工期为4年。现在,大桥主要工程全部完成,10月上旬就可通车。三桥实际使用工期只有26个月。比计划工期提前了22个月。

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说明的权威人士,应该是南京三桥总监代表陈新院士。据说,陈院士不大愿意接受媒体采访。这一次,他痛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要求,显然,对于南京三桥,他有话要说。

果然,说起三桥,陈院士如数家珍。他说:"我们现在做工程,的确有一些是不按规律办事的,比如献礼工程、拍脑瓜工期,这都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而三桥不是,三桥指挥部尊重规律,在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基本的东西。向科学管理要时间,向科技进步要时间,向先进设备要时间。三桥不是一个赶工期的工程,她完成得有序、从容。"

我在采访南京市副市长戴永宁时,把院士的评价转述给他。这位副市长逢人便讲:"院士用的这个词儿好,我们就是做得从容。"

陈院士今年73岁,是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兼勘测设计院高级技术顾问。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对于工程控制、技术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953年,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十多座特大桥梁的设计和建设。50年前他就是武汉长江大桥水中基础设计的负责人,他的设计集体被武汉市命名为"陈新青年设计小组"。此后,他参加过南京长江大桥和九江大桥的设计,他创造的"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桥梁设计方案,实现了深水建桥基础设计和施工的突破。因此,他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1年"全国优秀设计奖"。由他主持完成的杭州钱塘江第二大桥总体设计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陈先生,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访陈新院士之后,我感到必须要充分反映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他的思想。他的很多真知灼见,对于交通建设业内人士会有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作为总监代表,陈新院士对于监理工作要求很严格,对于监理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他说:"南京三桥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建立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法人管理、政府监督四级质量保障体系。监理工作采用二级监理制。在一个工程上,监理应该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负责。监理工作,应该从工程图纸开始。一个工程,预先控制和在进行中的控制一样,是同等重要的。监理在技术上应该比施工单位强,这样才能对施工单位有所帮助。凡是工地上的事情,监理都有责任。监理要管安全,因为它和质量分不开。"

对于技术创新,陈新院士认为:"我国在造桥方面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我们已经有能力走出国门。但技术上和造桥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不少技术都有国外的影子,只有基础工程有自己的特点。技术创新,谈何容易?技术创新完全是为了实用,为了经济。离开经济、实用去谈创新,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陈院士说:"土木工程是一个成熟的产业,突破已经很困难。武汉大桥已经50年了,时间证明它是一个成功的作品。我们今天可以把桥做得更精更好,因为我们对于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掌握了更巧更灵的手段。"

他赞赏指挥部"看准了重点,舍得投入"的气魄。他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拼实力就是拼设备。"

为了解决215米桥塔吊装的问题,三桥指挥部曾经派人到三峡工程、龙滩水电站等大型基建项目去考察,准备租借大型吊塔,完成大桥钢塔的吊装。但是,他们见到的设备都不能满足吊装215米桥塔的需要。那时,日本有两台大型吊塔,一台正在使用之中,另一台索价过高。指挥部毅然决定:通过招标,定制大型吊塔。结果,法国波坦公司中标,专门为三桥研制了巨型吊塔,这两台吊塔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高的吊塔。这两台设备的成功使用,赢得了法国朋友的尊重和感谢。

陈新院士特别推崇钢构件的制造。

他说:"通过三桥建设,提高和完善了我们的制造工艺水平。哑铃形钢套箱和钢塔的制造、安装,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日本专家曾建议不要做曲线结构,太难。而承担基础钢套箱和钢塔制造、安装的中铁宝桥公司经理回答:我们能做得出来。"

水下基础哑铃形钢套箱在15公里外的造船厂制造;钢塔构件也是工厂化生产--由上海宝钢生产的钢板跋涉1900公里运到宝鸡,加工成板构件,再由宝鸡运往1400公里外的安庆,加工为箱体,再经过400多公里水路运到南京。

钢塔构件的精度决定着整个大桥上部结构的成败,为了高质量完成大桥对于精度的要求,宝桥公司专门进口了两台专用设备。据项目经理成宇海介绍,安装钢塔时,温度每差一度,钢板就会伸缩0.098毫米。于是,他们就把施工时间安排在凌晨3时至5时。37万多颗螺栓一律分为初拧、复拧和终拧,并且一一检测。这样,215米的钢塔组装完成时,产生的误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最终,钢塔质量达到了日本最新的技术标准。在建造钢桥方面,日本已有40年的历史,至今已建百余座钢结构桥梁。对于南京三桥,日本专家评价说:"三桥钢塔技术先进,质量优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陈新院士说:"南京三桥有许多可以总结的东西。一个工程要总结真正的特点在哪里?技术是积累的。有的工程没做好,不是脑子不灵,而是积累不够。"他特别称赞了三桥的设计,认为三桥的设计是成功的,尤其是在近50米深的水下做这样的基础工程,承担了很大风险。钢结构塔的设计也不是盲目的。

陈新院士对于三桥的称赞是由衷的,充满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学良知。他对于自己在古稀之年参与南京三桥建设,感到莫大的欣慰。他说:"三桥指挥部做精品的意识很明确。这个桥,质量好,速度快。慢不等于好。现在品味一下南京三桥,确实有精益求精的味道。"

的确,"精益求精"的南京三桥,是值得人们好好品味一番的。陈院士也一定常常沉浸在对三桥的"品味"之中,享受着建桥科技发展带给他的幸福。

项目经理刘晓东--"建设三桥的经历很美好"

刘晓东从1997年进入南京长江二桥担任项目经理,至今已经8个年头了。在南京三桥,湖南路桥在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标段上中标,成了主要的承包商之一。

对刘晓东采访一开始,他说话磕磕巴巴,极不顺畅。忽然,刘晓东提出:"我能抽烟吗?不抽烟脑子就短路。"果然,当他点燃了一支烟,在烟雾弥漫中就开始滔滔不绝了。他说:"你信吗?20年前我是工人,现在是高级工程师,正申报教授级高工。"真是厉害!刘晓东说,这些年,不论工作多忙,他从没有间断过对于路桥专业的函授学习。读了10年,考了10年,完成了专科、本科的全部课程。

刘晓东今年39岁,19岁时,高中毕业考入湖南路桥。一个选择决定了一种命运。从此,刘晓东开始了20年的建桥生涯。1995年在安徽太平湖大桥施工时他开始做项目经理,现在是湖南路桥集团的副总经理。

刘晓东是"全国技术能手"、"交通部青年科技人才"。在安徽铜陵大桥建设中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长江二桥建设中,他获得了"鲁班"奖和"詹天佑"大奖。他还是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刘晓东的成长告诉人们,交通建设是一个多么大的舞台!刘晓东的才华在20年建桥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最具光彩的当属在南京三桥的钢套箱运输上。

三桥主桥南墩的深水基础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难点之一,近22米高的钢套箱分三节制造和安装,第一节7.8米,由6至26毫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为保证不发生渗漏,焊接精度比普通船舶高10倍。在船厂制造完成之后,浮运至大桥工地,全长15公里。整体钢套箱需要在水中两次接高完成。

刘晓东介绍说,《悬浮钢套箱施工法》是由他制定的。专家对于这个方案非常审慎,讨论、质疑,整整3个月的时间。刘晓东用一系列的计算、验算说服专家,最后方案才被采纳。刘晓东说:"这个施工法,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并且获得了一等奖。"这也成为他申报教授级高工的一个重要材料。

2003年8月29日上午9时许,5艘拖轮牵引着钢套箱驶离江岸。这相当于在长江上运输一个两层楼高的足球场。钢套箱牵引途中,刘晓东威武得象个将军。他始终站在拖轮上,身上带了5部电话。谁都不准和他通话,他的电话只和气象台的雷达车联系。8个多小时后,当钢套箱基本就位,刘晓东5部电话的电池全部打光了。

这8个小时,可以说是刘晓东生命中的华彩乐章。8个小时,仿佛一分一秒都很漫长。心悬一线,命悬一线。当钢套箱全部进入导向船,他向娄学全副指挥长报告成功的时候,几乎是拼尽全身力气的呐喊。

专家指出:钢套箱浮运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大桥基础工程按传统方法施工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采用钢套箱施工只用了9个月,为我国又快又好地建桥开辟了一条新路。

事后,刘晓东用一句话轻松地总结了他参加南京三桥建设的全部感受:"建设三桥的经历很美好。"

刘晓东说很"美好",也是指同业主关系融洽。他说:"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业主,他们懂业务,会管理,务实。指挥部千方百计让资金到位,对于工程中发生的矛盾,实事求是,姿态很高,该补偿的一定补偿,不让施工单位过不去。"

指挥部见闻录之一

在南京三桥指挥部,我采访了工程师、处长、副指挥长等主要的组成人员,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和生动。这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魄力的集体,他们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在南京三桥建设中实现了"工程优良,干部优秀"的总体目标。指挥部成立至今,已经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等19项集体荣誉,有31人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对于这个指挥部最权威的评价,应该是交通部督察组的结论:"南京三桥指挥部领导集体成员参加过江阴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具有驾驭大型桥梁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严格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具有大型桥梁建设能力、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设计、施工、监理队伍,为建设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

女工程师钟瑶,是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目前是在读博士。她介绍说,指挥部共有深水基础关键技术、斜拉桥钢塔制造及安装技术、管理及信息系统、桥梁耐久性和桥梁健康安全监测等5个系列共21个课题,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水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年底,钟瑶从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来到南京三桥指挥部,从设计界的"象牙塔"来到工程第一线。钟瑶说,是这个优秀的集体把她吸引来的。本来,她只是单纯地追求自己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技术骨干。来到三桥指挥部以后,她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在《入党申请书》里,钟瑶有一段深情地表白:"我很庆幸,我工作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我生活在优秀的人周围。我的灵魂深处被一种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所感动,被率先垂范、追求卓越的形象所震撼。"如今,她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

在钟瑶眼里,指挥部共产党员的形象很高大。她曾经和武焕陵副指挥长出差去进行招投标考察,走了好多单位,没有收过一分钱礼品。这年头儿,诱惑太多。一尘不染,何其难哉。

钟瑶说,她每天怀着感恩的心情工作。因为在这里她所得到的远远超过她所期待的。工作上,她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造桥技术;生活上,指挥部为她作了周到的安排。她回报的方式只有一种: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她希望在自己审过的图纸上,连一个错字都没有。她在《竞职报告》中承诺:"钟瑶决不会让你们失望。"

我感到,确实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这个指挥部凝聚在一起。

三桥指挥部平均年龄不到45岁,副指挥长娄学全是指挥部党组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今年41岁的娄学全,28岁时就主持了南京市绕城公路建设;32岁担任建设南京二桥办公室主任;33岁担任二桥副指挥长。

娄学全是南京市第三届、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二桥建设功臣","宁连、宁通路建设先进个人"。

在指挥部,娄学全讲究决策效率,坚持问题不过夜。同时他也像兄长一样细致入微地关心着他的同事们。当然,同事们对他的关心也同样真诚。指挥部一位普通工作人员无意中说:"有时路过娄总办公室,听他为工程的事在电话里发火,真的很心疼。他得过肝病,发火伤肝呀。"这个话,她从来没有当着娄总的面说过,她也不希望把这个话传递给娄总。这只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关切之情。娄学全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2003年8月29日,是进行钢套箱浮运的日子。本来,天气预报是平安无事的,谁知到了早上八点半,却风云突变了,天气预报说中午11点将会有雷雨大风。钢套箱是一个无动力的重1600吨的庞然大物。一旦出点事,后果是非常可怕的。运还是不运?娄学全压力聚增。

海事局来了,为钢套箱浮运保驾护航;气象局来了,把雷达车开到了现场,跟踪风雨……"一桥四方"的人们都在等待娄学全的决定。于是,娄学全同现场的专家紧急磋商,在制定了新的科学预案后,他果断地宣布:浮运计划准时启动!

钢套箱运输途中,老天爷真的来帮忙了:十级大风到苏州去刮了;瓢泼大雨到19公里外的南京市区去下了……浮运现场,只有彩旗飘飘,只有鞭炮齐鸣。成千上万的目光,祝福这个庞然大物缓缓地前行。南京电视台在《直播南京》节目里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当钢套箱全部进入导向船就位的时候,娄学全语速极快地对着话筒一口气讲了10分钟,表达着他无比的兴奋和激动。

生活给予了娄学全创造奇迹的机会,也给予了他在机会面前的严峻考验。他不但和"一桥四方"一起创造了建桥的奇迹,他也曾经创造了生命奇迹。10年前,他得过严重的肝病,曾经被医院下过病危通知。然而,他奇迹般地康复了。现在体检,他的肝功能全部正常。医生说,像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

因此,他会再多修些桥,这是他珍惜生命的主要方式。

刘晓东介绍说:"湖南路桥集团从1997年进入南京二桥,每年戴永宁副市长和指挥部领导同志都是同施工单位一起过年,一起吃年夜饭,气氛融洽得像一家人一样。在施工的关键时刻,娄学全副指挥长总在第一线。"

三桥建设指挥部不仅为承包商解决了"四通一平",而且把小灵通的基站也建好了。施工单位可以把全部心思用在工程上,一进场就能够开始工作。而此前的一切麻烦,都已被业主搞定。业主还帮助施工单位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有的工人夫妻俩带着孩子长期住在工地,指挥部就给他们联系了学校。

刘晓东说:"我们就像建设自己的家乡一样投入南京三桥建设,所以,不论多么艰苦,非典、高温、严寒,都没有影响工程进度。"

南京三桥指挥部是一个服务型的指挥部,同时,也是一个管理严格的指挥部。指挥部要求:施工单位负责人不能随便离开工地;项目部必须有负责人24小时在现场;项目经理离开工地要请假。

湖南路桥在南京三桥创造了"三桥速度",每一个标段都提前完成,这是采用新工艺、新设备以及科技创新的成果。刘晓东表示:他们会认真总结在三桥取得的经验,使之成为湖南路桥公司的一笔宝贵财富。

有人问刘晓东:三桥建成了,下一个目标在哪里?他说:"命里注定,我得修一辈子桥。建桥的确很累,很辛苦。可是,如果你身心俱在其中,累也得其乐,苦也得其乐。当一个作品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你切实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说这句话的时候,刘晓东颇有一点哲人气质。

他的苦乐观,不就是一种人生际遇的哲学解读吗?一个人懂得了自己职业的尊严和价值,也就是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副市长戴永宁--"敢于把矛盾往自己身上揽"

本以为,采访副市长应该去他的办公室。没想到,他自己如约来到采访的地点。戴永宁副市长热情、爽朗,他回答问题没有模棱两可、可以任意理解的空话。他对于为官、为人,都有充满智慧的精辟见解。特别是他善于表达,他的表达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关于三桥的建设背景,戴永宁副市长介绍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29年之后,开始建设二桥,交通阻塞严重制约了南京的发展。对于南京,没有通畅的过江通道,就等于一个人的血液流通不畅。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先生在为《中国桥梁》写的序言中说:"桥梁是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可能而发展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生产、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地处长三角重要战略位置的南京,在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打造和谐城市中,迫切需要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一点,写进了市委、市政府《南京市总体规划》之中。

戴永宁在1997年12月5日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建设南京长江三桥符合南京市总体规划,能够进一步带动南京市南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南京第三长江大桥,是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建设及满足过江交通的需要。"在《报告》里,他分析了建设三桥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开展筹备工作的具体建议。

戴永宁说:"对于能否建设三桥,当时争论很大,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及时启动三桥的筹建工作。实践证明,建设南京三桥的决策是正确的。"

三桥指挥部成立时,戴永宁担任指挥长。他说:"我不当挂名指挥长。当了指挥长就要敢于把矛盾往自己身上揽。"

当三桥处在设计审查阶段的时候,人们对于设计方案存在很大争议。戴永宁认为,由于大胜关桥位水深,采用钢套箱方案难度相当大,此处又是防洪重点,桥墩落在深槽中如何施工?此前没有作过如此水深和庞大的基础,风险非常之大。但是,在全国征集方案并听取专家意见后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做得又好又快的设计方案。戴永宁副市长说:"这个桥,钢塔是中国第一,深水基础前无古人。南京三桥不是一个个人的纪念碑,而是一个时代的标记。如果为此承担风险,值!"于是,他果断地决定南京三桥就采用这个设计方案!

当时,设计这个方案和支持这个方案,都是要承担风险的,因为这个方案包含的新理念、新技术太多。戴永宁明白,这一板拍下去,责任千钧。这个决定对于副市长的胆识和勇气也是一次严峻的检验。有谁知道,为了这大气磅礴的一拍,他也曾多少回辗转反侧……

今天说起这段经历,戴永宁依然有点悲壮:"既然当了指挥长,就要聚精会神做工程。不给自己留后路,要与工程共存亡;假如错了,用我的牺牲换取你们的进步。"难怪,参与南京二桥、三桥建设的"一桥四方"的同事们,无不由衷地称赞戴副市长的魄力和魅力。

从1998年二桥建设以来,戴永宁是投入的忘我的,他已经8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了。每年春节他都会在工地上。他说:"建一座桥,要花大力气,花大心思。只能留下赞叹,不要留下遗憾。"戴永宁回忆说,当年建设二桥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两次来到大桥,一向不爱题字的总理高兴地写下了"功在人民,利在当代"。

说起为官之道,戴永宁感慨万千。他说:"当官其实也难。你如果一个星期或更长一点时间在电视上不露面,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传言。所以,当官必须警钟长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三桥指挥部筹建之初,他就向市纪委要求:为指挥部派驻最厉害的监察干部。

1998年夏天,特大洪涝灾害袭击南京。当时,二桥施工正处在关键时刻。恰恰此时,他的妻子因病住院要动一个大手术。为了避免有人乘机行贿,他要求有关部门一定做好保密工作,不要向外界透露这个消息。戴永宁每天依然忙碌在桥上。晚上,不论多晚,他也要去医院照料妻子。第二天清晨,再从医院赶到大桥工地。妻子出院后,戴永宁把她安置到一个军队疗养所去康复,处于和外界隔绝的状态。

去年9月,他在向市人大常委会述职时讲到这件事。他讲得很动感情,很多委员也被深深地感动。

戴永宁为官多年,对于如何做好领导工作有着很深刻的体会。他说,"做好领导工作,即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人格高尚,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在群众中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做人要讲人格,做官要讲官德";"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让人堕落;可以使人充分施展才华、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让人以权谋私、身败名裂。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千万次失败,有一次成功就行;有些事情纵然千万次成功,却经不起一次失败。只有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做表率、干事业"。

这些话非常精彩。在文字上,它具有审美价值;在认识上,这是一个高度;在行为上,这是一种境界。

尽管,再深刻的思想也会变成常识,但是,当思想冶炼为品格,那就会成为一种力量。

指挥部见闻录之二

三桥指挥部为了大桥建设万无一失,组成了由时任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盛福、交通部副总工程师王玉为首的包括多名院士、大师在内的权威咨询机构--专家组。

专家组不仅为大桥的关键工程提出权威的咨询意见,而且,他们以自己的优良作用展示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采。指挥部特别推崇交通部副总工程师王玉,说她"工作上敢提要求,敢负责任,胸怀坦荡";"在三桥,每当关键的时刻,她都在现场"。

副指挥长林鸣,在指挥部负责工程监理。在工程上,林鸣特别看重专家的作用。他在润扬大桥做北塔基础时,为了做好防渗工程,请来了1998年洪灾时在九江堵决口的专家和在三峡做防渗的专家。在钢套箱浮运之前,他和工程处长章登精曾经专门到北京找交通部刘济舟院士请教。

林鸣是江苏省劳动模范,是一个只要有工程做就如鱼得水的人。他说:"这很奇怪,别人不大理解,自己也把握不住自己。"现在,他已经调任路桥集团担任总工程师。

在工程管理上,三桥指挥部推行"首件认可制",工程不论大小,一律先做试验。即使小到桥面上一个灯柱,也是先后有5个监理参加,做了七八次的试验。

林鸣说:"做工程追求完美,这也是一种境界。"

三桥指挥部努力追求细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细节。在做钻孔灌注桩的时候,一个钻头脱落了。几经努力没有打捞上来。有的专家认为,埋在下面对大桥寿命不会有什么影响,可以不再打捞了。但指挥部还是千方百计,使用了100米深的探测仪,把它打捞出来。这样,他们才感到百分之百的安心。

我国一位资深桥梁专家认为,我国同桥梁强国相比,主要差距在细节。有时候,细节决定一切。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最危险的错误往往出现在细节上。

一座桥,常常传递着她所诞生的那个时代的诸多信息:科学技术,人文精神。尤其是附着在大桥上的建设者的精神,是永久不会磨灭的。因此,副指挥长殷扬认为,看待南京三桥应该注重反映建设者的精神面貌。

殷扬三年前从部队转业,他曾经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和工程兵工程学院,在部队官至大校,长期从事工程规划、建设施工和教学工作,荣立过海军三等功。

在指挥部领导班子中,他是惟一一位年过50岁的人。然而,工作起来,他同年轻的同事一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负责完成了引进"世界第一塔吊"。由法国波坦公司专为三桥研制的两台巨型塔吊,高252米,起吊能力是每米3600吨。这个超大型设备的投入使用,使三桥的钢塔吊装只用了4个月。

殷扬认为,三桥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一切工作先行一步。大桥能够提前22个月建成,主要是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超前安排:对设计方案提前进行选择和优化;对于关键工程提前组织科研和技术攻关;超前部署施工计划,实行无缝隙管理,零工序转换;采购大型设备提前招标,设备提前进场……这一切,都为大桥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副指挥长武焕陵,今年不到40岁。他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5岁时就入选了"江苏省交通工程专家库"。

武焕陵在南京二桥建设指挥部当计划处处长。因此,他对于大型公路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交通部部颁标准和一整套运行机制非常熟悉。每年,为了工程,他都要往北京跑好多趟。

武焕陵说,他非常珍惜三桥指挥部这样的环境,大家都把事业看得很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较少矛盾,较为纯净。前不久,他到北京出差,那时他的老父亲正住在医院,娄总就派了办公室的同志去照料。

在三桥指挥部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叫做开前门,堵后门。用干部,让你吃苦,不让你吃亏;让你受累,不让你受罪。这样,人人心情舒畅,一门心思干事业。

三桥有一个专门的招标委员会,为了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在非典时期也没有停止工作。那时,不能开会,开标就采取电视直播的办法。结果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三桥招到了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建起了高水平的大桥。

至今,指挥部已经招了90多个标,最小的标段只有3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工程一律上网公示,保障招标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负责现场指挥部工作的是副指挥长彭更生,他每天都在工地上。他原来是栖霞区的交通局局长,"南京市优秀公务员","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他说:"有幸参加大工程,对于人生是一次升华。"

问他为什么每天都要在工地上?他说:"作为业主,一定要掌握进度、质量、投资的主动权。对于工程,不但要结果,还得要过程。一切心中有数,不做糊涂业主。"

他说,建桥很苦,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不行。他介绍了在桥上工作的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她是林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质量检测中心的负责人李国芬。每天,她在现场进行摊铺沥青质量的检测。她是摊铺质量第一个把关的人。每天最长8个小时在桥上,晒得和摊铺工人一样黑。因为要随时检测沥青温度,她一刻都不能离开现场,一整天不能吃饭,连水也不能喝一口……

这一类的故事,让我听得肃然起敬。

在南京采访,我不仅看到了一座堪称精品的桥梁,也看到通过这座桥的建设,锻炼了一批人才,积累了一套经验,培育了一种精神。这是在三桥建设过程中的一笔更加宝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江苏省在长江上建成了江阴大桥、南京二桥、润扬大桥和南京三桥,苏通大桥也在建设之中。通过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培养了一支支优秀的管理队伍,他们十分熟悉并掌握交通部有关工程招投标、项目法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他们代表着当今交通行业最高的管理水平。

"三桥精神"值得深入研讨和总结。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指挥部将如何表述"三桥精神",但至少,"三桥精神"应该包括:开拓创新的精品意识;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谐高效的团队理念;知难而进的顽强作风。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南京三桥这样一座盛世丰碑。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看了建设中的三桥之后,高兴地说:"南京三桥的建设质量高、速度快、安全无事故、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廉政建设监督严。这么大的工程,做到这"五好"很不容易。"

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在大桥建设期间,每年大年初一都前来看望建设者,并嘱咐大家建设南京三桥一定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市委书记罗志军在一年前专门到南京三桥调研,要求南京三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以崭新形象迎接全国十运会的召开。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钢塔封顶时,再一次强调把南京三桥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廉洁工程"。

在大桥合龙仪式上,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指出:"这座桥是南京市在南京长江二桥之后又一座具有国内最高水平和世界水平的大桥。这座桥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将会对今后的中国桥梁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南京三桥是中国几代交通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一个标志:中国正在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迈进。

丰碑属于历史,创新拥有未来。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最后的丰碑,南京三桥只是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中国交通人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明天。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https"){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