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这两年我国重卡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以我浅显的理解,国内重卡产品在技术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或者说是“国有好车初长成”。
“国有好车初长成”包含了两层意思——从自身纵向发展看,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已经踏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从全球横向的角度看,我们仍然是重卡制造业的新手。
解放和东风作为行业老大哥,对整个行业的贡献自不用赘述,但若单说重卡领域,记者觉得斯太尔平台的促进作用应该排在第一位。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促进了整个重卡制造业的发展。
近两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多家重卡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的车型或多或少地都有斯太尔的影子。各个企业则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斯太尔技术,初步掌握了重卡设计、制造技术,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带动了重卡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潍柴。
潍柴斯太尔发动机的年产能已经接近15万台,不仅满足了重卡企业的需求,还为挖掘机、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除了潍柴之外,其他一些零部件企业也在斯太尔平台上发展壮大起来。而这些零部件企业的存在,也为重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加强了自主品牌对洋品牌的抵御能力。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自己真正的重型载货车,才使得部分用户在车型的选择上有了较大余地。
我观察到,有不少重卡企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新产品开发,例如,中国重汽于去年推出了豪泺系列重卡,陕西重汽也引进了德龙F2000重卡。可以说,国内重卡产品的升级已经进入轨道之中。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上路了。
但如果从全球角度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国内最尖端的重卡产品与欧美日韩等国的产品比,中外之间仍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全方位的,也是中外工业整体实力差距的一种表现。在电子领域、在加工领域、在制造业领域……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但我们毕竟开始了发展,毕竟有了长足的进步,暂时的困难难不倒中国汽车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