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大连两企业“外嫁”是福是祸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5-10-18 09:10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杨纯

2005年9月20日,记者来到了大连,走在曾被称为亏损一条街的大连市沙河口区汉阳街上,止步于坐落在这条路上的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门前。在陈旧的厂房环抱的厂区内,代表外商的旗帜仍在迎风飘扬。但与记者在大连

2005年9月20日,记者来到了大连,走在曾被称为亏损一条街的大连市沙河口区汉阳街上,止步于坐落在这条路上的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门前。在陈旧的厂房环抱的厂区内,代表外商的旗帜仍在迎风飘扬。但与记者在大连看到的其他几个现代化的企业相比,显得是那样不协调。这个七年前由原来的大连电机厂和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WesternElectric)合资组建的、现已由外方独资的企业如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而同时受到质疑的,还有原大连第二电机厂和英国伯顿电机集团(BrookCrompton)合资组建的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人们质疑的焦点是:合资给这两个曾经在国内电机行业名噪一时的领军企业带来了什么?又为大连的工业经济乃至国内电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场合资究竟是福还是祸?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大连进行了采访。曾经的金牌企业合资前的大连电机厂(以下简称大电机)是一家成立于1946年具有50多年电机设计、制造经验的国有大型企业,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均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也是国家生产中小型交流电机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连市机械行业协会领导向记者介绍,由于大电机重要的行业地位,合资前其一直是全国中小型电机协会理事长单位,并肩负着引领国内中小电机行业发展的重任。而它的行业地位,更体现在其产品在国内中小电机市场稳占半壁江山的分量上。因为市场分布广、占有率高,产品质量好,大电机还曾获得全国电机协会授予的电机产品金牌企业称号,其生产制造的Y系列、Y2系列以及派生的YD系列等许多普通电机产品在中国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也都有着良好的信誉并深受用户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冗员过多、效率低下等国企的通病也在大电机身上体现了出来,这家曾经的金牌企业亦显老态。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国有企业三角债拖欠的愈演愈烈,大电机陷入了经营困难的泥潭,最后导致"抱着金牌要饭吃"。据知情者介绍,当时正值矽钢片等原材料涨价,由于电机产品处于下游,价格提不起来,加上产品市场销售下滑,销售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不但利润走低,大量的应收账款也使得企业流动资金非常紧张。从1993年开始,亏损的大电机只能以向银行举债来维持经营。如何扭亏为盈,拯救这个曾经的金牌国企则成为当时企业经营者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彼时,正值全国招商引资之风盛行,吸引外资参与拯救国企不但成为可行的渠道,更是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资本,许多地方政府把年度招商引资列为头等大事甚至下达任务限时完成。大连也不例外,一位已退休的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告诉记者,当时政府还下达了消除亏损企业的年度指标,因为大连的机械行业亏损面大,故大电机被列为重点对象。于是在1996年前后,大电机自己找到了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希望通过与其进行合资来寻求出路。上了花轿方知郎1997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合资谈判,大电机和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签下了合资协议,这项当年被大连市政府列为主抓大事之一的合资项目终于落幕,大连市整体合资的第一家企业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正式诞生。记者调查了解到,合资企业当时的注册资金为1亿元人民币,中方大电机以土地、厂房、设备等入股,而新方则以5000万元资金分期注入合资企业,中新双方各占股份50%。据知情者介绍,合资前主辅未分的大电机当时全部职工大约有6000多人,根据合资协议,除了入股的土地、厂房、设备和约3000多名一线职工进入合资企业外,未吸收入合资企业的资产以及未清偿的6000多万元银行债务则留在了大电机,通过提前退休、下岗、买断工龄等手段分流了近一半人。据介绍,尽管合资企业中双方股比对等,但中方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权利,大事小事几乎都由新方说了算。事实上,威斯特并不是什么救世主,"大电机嫁错了郎",这是记者在大连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无论是目前在位的还是已退休的大连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无论是在职的或退休的企业领导;无论是"院内"(外资企业内)还是"院外"(外资企业外)的职工,提起大电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大连市政府熟悉情况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合资的外方,是大电机的一个客户。虽然该公司在新加坡上市,但也仅仅是一个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企业管理经验的"四无"电机经销商,合资后才发现,"新郎"合资的目的并不是想把电机产业做强做大,而只是想在流通领域挣更大的利润。另外,外资做亏损的惯用手法也被用到了这个合资企业。一位知情者向记者透露,大电机合资后放弃了国内市场,产品全部出口并卖给境外的合资外方。外方一方面在境外另设立公司,由这家公司将收购的原材料高价卖给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又将合资企业用高价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低价卖给新加坡经销电机的母公司,通过原材料和产品两头从合资企业赚取高额利润。据了解,当时合资企业的财务报表一年能报亏两三千万元。几年下来,通过合资挽救大电机的初衷不但没有实现,恰恰相反,优质资产却流入了合资企业,大电机背负的是剩下的空壳、人员下岗分流的压力以及无法偿还的银行贷款。由于没有技术改造的投资,外资公司又没有管理能力,所以几乎没有新产品推出,加上当时行业不景气,亏损经营使得合资的中方更是难以作为。就这样,2000年4月,在经历了三年的合资之后,中方股份被迫退出合资企业,由外方威斯特全部收购中方5000万的股份,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正式变成独资企业。至此,外商由合资、做亏损、再独资的战略路径又一次在中国企业身上体现。二电机殊途同归如果说大电机选错了联姻对象,那么大连第二电机厂(以下简称二电机)的合资则应该庆幸,至少它找了个像样的婆家。合资以前,虽然二电机的名声和企业综合素质不能与大电机相比,但也曾是国内电机行业里的知名企业,是当时机械部树起的企业管理样板。与大电机中小型交流电机不同的是,二电机主要生产特种电机,是当时机械部生产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据了解,二电机当时在全国特种电机行业里排名仅次于佳木斯电机厂位列第二,年产量达到40万千瓦,占据国内特种电机市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曾被全国电机协会授予银牌产品企业称号。同样,国企的通病也使得二电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步履维艰。据了解,当时二电机的经营困难并不在于市场销路不好,而出在营销体系的不健康,导致产品销售资金无法回笼。据知情人介绍,当时二电机在全国成立了20多个独立的经销部,产品卖出后资金仅是回到了经销部的账上,而经销部又能够通过一些手段从二电机手中不付款或少付款就能拿到产品,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金体外循环。就这样,二电机也迈进了国企脱困的行列,成为一支摇曳风雨中期待招商引资火焰重新点燃的蜡烛。值得庆幸的是,二电机的合资伙伴似乎门当户对。据大连市政府一位熟悉二电机的要员介绍,二电机的合资方英国伯顿电机集团,不但有自己的大生产线、先进的技术以及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在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上也很突出,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经过近两年的谈判,1998年12月,双方签订合资协议,成立了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据原二电机厂厂长、现任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董侠介绍,当时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25亿元人民币,中方以土地、厂房、设备(以租赁形式)、产品等作价4000万元和外方整体合资,占股约33%,其余股份由外方以8000万元资金分三年注入,并且外方只吸收原二电机2800多名职工中的900多人进入合资企业。这样,合资后的二电机也是仅剩下了一个由1800多名职工和一些破旧资产以及本息约1.7亿元的银行贷款组成的空壳。

然而,尽管婆家不错,合资并非如人所愿,二电机重复了与大电机相似的历史。采访中记者得知,外方几乎是奔着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而来,既没有带来技术和产品,也没有对原有设备进行较大的投资和改进,而是占着二电机的厂房,用着二电机的技术照旧生产着原来二电机的41个系列产品,还利用二电机的营销网络,打着二电机的牌子卖着贴有伯顿字样的产品。据了解,直到现在,伯顿公司的产品仍(下转A2版)然100%内销。毫无例外,外方同样使出了做亏损的招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几年中合资公司就亏损了近5000万元。随着中方资产的缩水,2001年外方收购了中方33%的股份。就这样,外方8000万元资金还没有悉数到位,伯顿已经完成了它的独资。成功与失败两个国企,两起合资,都走向了外商独资的结局,如何来评价这两起合资?记者在大连期间,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对合资失败的抱怨。大连一位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毫不隐讳地坦言:实践证明,大连两个电机厂的合资是失败的。对于大电机,主要的失败在于没有找准合资对象,让一个没有市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捡了一个国家大一型企业的便宜;而对于二电机,合资不但没有带来什么好处,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更有甚者,原二电机的职工如今一半以上失去了饭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两起合资都和预期目标相去甚远。甚至连给外方打工的高层领导也承认,二电机的合资中方吃了亏,而整个大电机才作价1亿元进行合资更是亏大了。据他透露,大电机当时的资产至少是这个数的2~3倍。而谈到大电机的今天,一位政府的老领导甚至反问记者:"大电机还有什么今天?好几千人推给社会这就是大电机的今天!大电机背了多少包袱?为了这个包袱国家又给了多少政策?银行又减了多少利息?免了多少债务?这是多大的代价!分流职工的费用,银行豁免的费用,减员的费用,都是政府在埋单。算算总账,实际是政府在倒贴钱!而倒贴的结果呢,换来的是外资企业丰厚的利润和政府税收的流失。"曾是这两个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位老领导的总结更是耐人寻味:"当时政府没有很好地对这两个电机厂进行整合,让外方钻了空子,油水拱手让给人家,包袱却让政府背了,企业家和职工白干了几十年,债务逃废掉了,税收也流失了,留下了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独资企业,这就是结局。"据记者调查了解,大电机合资前所欠的本息近1.4亿元的银行贷款合资后仍由未合资部分承担,由于无力偿还,在减免了70%以后,剩下的那30%最终也作为不良资产划入了资产管理公司;当初合资时2000~3000名员工分流、安置的费用(包括每人每年1万元的工龄买断费)都是政府在掏腰包,外方没给过一分钱。据了解,由于大电机合资后放弃了国内市场,产品全部出口,加上做亏损,因此在所得税、国内销售流转税等基本没有税收贡献,每年只是象征性地缴纳几十万元的增值税和几万元的印花税。独资后,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还曾放弃整机制造改做电机散件长达一年半之久,曾经的金牌电机产品早就在国内市场上销声匿迹。即使合资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并且一直报亏,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外方每年从合资企业身上赚的钱却高达1200万美元。大连市机械工业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合资企业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776万元和18510万元,到了1999年,这两个指标则变为2587万元和5240万元,实现利税也由1997年的484.6万元剧减到83.7万元。记者曾试图查阅独资之后的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的相关经营统计资料,结果没有找到。据大连市机械行业协会负责人透露,其独资后就不再向协会报送财务报表。而在中国电工电器工业协会中小型电机分会编制的年度全国中小型电机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内部资料里,关于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经营状况的资料,无论是1997年合资以后还是2000年独资后的,记者都查找不到。全国中小电机行业协会统计部的负责人士告诉记者,大电机本是中小电机协会的创始单位之一,但从1997年合资以后,其再也没有向协会报送相关资料。

与此同时,看似门当户对的二电机的合资似乎也很糟糕。记者了解到,虽然外方伯顿当时为二电机没有进入合资企业的1800人的下岗分流支付了500万元的安置费,但后来合资企业又陆续进行了大量的裁员。记者了解到,目前独资的伯顿电机公司只有员工400多人,不及合资时的一半。记者还发现,在大连市机械行业协会编制的机械工业主要财务指标统计中,2003年伯顿电机有限公司利润总额为-158.3万元,而2003、2004两年,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应交所得税一栏均显示为"0"。与此同时,合资前二电机欠下的本息约1.7亿元的银行债务,已经成为不良贷款至今仍由壳公司扛着。在特种电机市场上,用户们也渐渐地熟悉了标有伯顿字样的电机产品。然而,反观这两起合资,在当时经营困难的压力下,如果不合资又会是什么结果?两家企业能不能挺到今天?采访中,尽管外资企业的中方高层领导坚持认为对于大企业合资不是好的选择,并且他主张国内排头兵企业绝不应该被并局合资,但他还是觉得要是没有1997年的合资,即便是大电机不破产,也未必能赶上现状,虽然他也承认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目前也存在破产的危机。据他介绍,大电机合资后出口量曾达到国内第一,而目前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和伯顿电机有限公司这两个独资公司加起来有1000多人,产量却比原来6000多人的时候还高。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终于听到了与众不同的声音,一位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不赞成合资失败的结论,他认为脱离当时的经济环境来评价合资是成功还是失败是不公平也是不准确的。这位当事人告诉记者,在合资前,由他经营的大电机资产负债率达到86%,还占压了1亿多元的流动资金,每次发工资都需要从银行贷款,还欠职工工资、保险、劳保等费用3000多万元,国家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当时如果不进行合资将很难挺过去。他还列举了一些数据表明,合资后大电机的产量是原来的2.5倍,出口额也由合资前的450万美元变为合资后的2500万美元,并且合资企业职工收入普遍比合资前提高了20%。"通过合资,职工收入提高了,出口创汇增加了,产量也上去了,虽说让出了国内市场,但正是因为我们的退出让国内兄弟生产企业市场份额上升了,这能说是失败了吗?"这位当事人反问记者。但是,更多的人则不赞成这位当事人的看法。一位熟悉企业财务的政府部门领导告诉记者,出口额的计量当时是以出口交货值为准,并且合资企业威斯特电机有限公司的出口产品全部由境外新加坡威斯特集团负责收购,出口量再大也说明不了什么。而且由于合资企业做亏损,出口量越大,流到外方的利润反而越高,国内合资企业的亏损就越严重。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产量的增加不能说明企业的发展,应该看到,近几年全国的电机企业蓬勃发展,与8年前相比,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长,电机产量的增加也是自然的。虽然合资企业内的职工收入是提高了一些,但更多的无缘进入合资企业的职工又怎样了呢?采访中大家一致认为:当初如果不合资,利用好国家的一系列国企脱困等政策,将两个电机厂整合起来,现在肯定是一个好企业,一定是大连工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大机床、大重不都是这样挺过来了吗?连一位当年参与两个电机厂合资的政府领导也承认,如果当时不是招商引资划定时间表的压力,换个思路进行改革,这两个电机厂不是没有希望。 另一种希望大电机、二电机的合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原来的国内电机行业金、银牌企业如今不复存在已成为客观事实。大电机没有合资的另一部分在1999年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大连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接着又在2003年民营化改制为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是操作了大电机与威斯特合资并在合资企业中任董事长并同时兼任大电机厂长的高本业。他是在威斯特(大连)电机公司独资后退出合资企业的。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产品以各种交流异步伺服电机为主,虽不能和过去的大电机同日而语,却也还扛着大连电机的大旗。而二电机这边,没有进入合资的所谓的"院外"部分,由于没有了土地和厂房,并且按照二电机和伯顿的合资协议只能生产原来二电机41个系列产品中的3个,无奈之下只能在1999年迁往大连金州,在金州铸造厂这个1996年因破产被二电机兼并的3.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另起炉灶。经过发展,"院外"这部分如今也改制为民营企业并更名为大连天元电机有限公司。另外,独资后的大连伯顿电机公司由于经营绩效不佳,独资不到一年就被大电机的合资方新加坡威斯特电机公司收购,而此后,LJL电机集团又将威斯特收归旗下。因此,独资企业威斯特大连电机公司和伯顿电机公司虽为两家电机企业,实却同属包括英国伯顿电机集团、德国绍尔西(Schorch)、威斯特电机的LJL电机集团,现这两家公司的总经理由董侠一人双肩挑。经过这番周折,在大连如今形成了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大连天元电机有限公司以及威斯特大连电机公司和伯顿电机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天元电机有限公司经过艰难的发展,如今产品达到包括超重冶金电机、变频调速电机、辊道电机、无刷谐波电机、涡流制动电机、建筑塔吊电机、油田节能电机、石油钻机电机、水冷电机等在内的25个系列,156个品种,1000多个规格。记者发现,在2004年大连市机械工业统计资料中,大连市机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序里,天元电机排在第7位,而伯顿电机公司和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则分别排在第22位和第42位;2004年,天元电机现价工业总产值和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分别达到了10118万元和9143万元,超过了大连电机有限公司的4583万元和4167万元,也超过了伯顿电机公司的9520万元和8294万元;另外,在中国电工电器工业协会中小型电机分会公布的年度全国中小型电机行业经济效益指数综合排序中,天元电机有限公司列第3位,而伯顿电机公司则排在第22位。同样从合资迷局中走来,天元的发展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希望。在采访中记者还获悉,掌控着威斯特(大连)电机有限公司和大连伯顿电机有限公司的外方可能将要被奥地利一家公司所收购。诚然,在现代经济的资本运作中这已司空见惯,但是,大电机和二电机的这两起已成历史的合资,仍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