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速发展到持续发展,从辉煌到续写辉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源于中铁建设集团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源于超前的战略调整能力。
在原始积累阶段,中铁建设集团的战略是生存第一,着重规模扩张、抢占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为扩大企业知名度,赢得生存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从1997年到2001年,集团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面对原始积累阶段急剧“膨胀”的规模,第二届领导班子主要任务是,引导企业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化解因管理粗放、资源浪费、财力紧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走质量效益型之路。围绕这一战略思路,第二阶段企业的重心是抓管理、练内功、创品牌,实施集约求进,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集团改制后,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口:如何在现有的高度上实现新的突破,推动集团迈向更高的台阶?对领导班子来说,这既是上级领导和集团员工赋予的重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外部环境上,北京申奥成功,既“烧热”了基建市场,也增加了市场的波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必须提防“后奥运”效应给企业均衡生产、稳定发展带来的风险。此外,北京2001年新施工定额的出台,使房建行业利润率大幅下滑,给企业效益和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也需早谋对策。
这些迫使集团领导必须审时度势,重新梳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等,制定一个适应市场新变化,符合企业创新发展需要的总体性战略规划,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确保在市场上持久领先的地位。
有无战略规划,是区别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志。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也不需要战略,因此,战略观念在许多企业领导头脑中十分淡薄。有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哪算哪;有的只是跟着感觉走,瞎懵乱撞;有的以标语口号代替战略,似是而非。这种无战略现象和不重视战略现象,是一些企业经不住风险,抗干扰能力弱,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在这个瞬息万变、时刻潜藏着机遇与风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企业领导应该也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正确判断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影响和挑战,全面、系统地规划企业前进的每一步,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抓住机遇,掌握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战略调整能力,就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
2002年初,集团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提出要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战略规划,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战略规划项目组,负责组织、研究、拟定方案。
2003年,在远卓管理咨询公司的协助下,项目组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挑战)、KSF(关键成功因素)、CBL(主要障碍因素),结合股东要求,确定了集团发展战略取向,设计出5个战略模型备选。经过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和外部专家长达数月的论证、研讨、筛选,并广泛征求内部意见后,一个汇聚了公司集体智慧和专家建议的发展战略规划,经职代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被付诸实施。
这是中铁建设集团第一次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制定出的具有纲领性的战略规划,它的施行标志着中铁建设集团走上了战略管理、战略制胜的轨道。
光有好的战略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强大的战略执行力。为此,集团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战略执行的措施,成立了战略管理委员会,负责战略的实施;设立了战略管理流程;导入了国际流行的“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将战略目标细化,逐级分解,使各单位、各部门、个人工作岗位的绩效目标,同企业年度目标、战略目标紧紧结合起来,形成“战略目标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目标管理体系。
如果说,战略规划的出炉,彰显了中铁建设集团领导的远见卓识,那么,伴随着战略的隆隆推进,集团的发展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强化“对标”管理,谋取战略优势。为确保在市场战略优势的运行,中铁建设集团确立中建一局发展公司为标杆企业、北京城建和北京建工两大集团为竞争对手。通过数据与标杆企业、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足及改进之处。
树立标杆和竞争对手的做法,在管理学上称为“标杆管理”或“基准管理”,是指企业把自己的产品、经济指标、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先进企业和竞争对手进行对位比较,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差距与追赶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可学性。美国的施乐、摩托罗拉公司80年代运用对标管理后,从落后中快速追赶,很短时间便分别从日本企业手中,重新夺回了复印机和通讯电子产品的市场霸主地位。
中铁建设集团领导在谈到“对标管理”时说:“对标不仅促进了战略规划的执行力和动态控制,也使我们改变了过去总结时,只是纵向跟自己比的做法。通过横向对位比,可更加看清自身不足以及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学习先进,持续改进,提升竞争力,确保战略优势运行。”北京市建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承揽合同额、市场占有率、上缴利税、人均创利、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中铁建设集团与标杆、对手相比,已从落后跃为领先。
加快规模扩张,规划战略布局。当初,在研究企业发展轨迹时,中铁建设集团领导发现:当企业规模迈上10亿元大关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调整、积蓄后劲和资源制约的因素,但经营地域窄、市场半径小也是一个因素。集团领导认为企业要做强做大主业,必须在更广的空间里规划战略布局,实施跨地域扩张,拓展企业“版图”。而且经过几年的强管理、练内功,打基础、攒后劲,集团业已具备了实施“全国战略”的能力。
循着这一战略思路和目标,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铁建设集团大胆走出经营多年的北京建筑市场,把触角开始伸向广袤的国内市场,拉开了全国战略布局的帏幕。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集团先后在珠海、西安、上海、天津、重庆以及山东、山西7个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潜力大的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区域分公司,作为向全国辐射的“桥头堡”。目前,京外承揽合同额和施工产值,已占集团总额的23%。
开辟经济增长点,实现战略转型。由于历史原因,中铁建设集团实行企业化经营以来,房建工程一直是唯一的产品,经营方式也自然是单一的生产经营。集团领导认为,以这样的经营业态、增长方式以及要素供给、配置能力,固然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把“蛋糕”做大,但这个大的极限是可以预见的。要想使企业规模和效益再上新台阶,就必须转变经营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战略规划,集团沿产业链向上下两端延伸,积极稳妥地进入与主业关联度密切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市政、水利工程,努力做长做粗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3年来,集团采取联合、合作、控股、股权置换的方式,先后组建了北京佳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陕西京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长沙大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太金海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和储备的楼房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3亿元。此外,在市政、水利工程上,集团也有新的斩获。
企业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中铁建设集团成功实现了企业转型,形成了一个富有生机的产业链条,改变了过去产业单一、产品单一、经营地域单一的状况,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集团业务收入总盘子由过去的“一柱擎天”,变为京内房建、京外房建、投资带动“三足鼎立”的战略架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