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好的年代,那是最坏的年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狄更斯或许没有料到,在很多年以后,他闪光智慧的点滴会被一群写手反复提起,用来勾勒经济领域各细分行业的轮廓,这一次,是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没有人否认机会总量的增长,但这显然不能保证个体单位利润表上数字的攀升。国际巨头的强势加盟,原材料价格的持续“高烧”,市场天平起起落落,工程机械商家本已微薄的利润被步步蚕食。竞争,正以一种野蛮的姿态展开。
2005年第八届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因此不再仅是秀场。
然而残酷市场法则的优越性又在于,它不会纵容劣质的状态。所有懈怠、愚昧与滞后的反应都将为执著、智慧与敏锐让步。2005年BICES展会,诸英雄把酒会友,纵情论剑。
众巨头悉数到场
据组委会介绍,本届BICES展共有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厂商参展,展览总面积达到9万平方米。与上届相比,室外展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达到7万平方米,但由于参展商都希望在展会上有出色表现,不少企业扩大了展览面积,增加了展示品种数量。
“展会如擂台,是企业约定比拼实力的地方,实际上硝烟味非常浓。”一位来自长沙的参展商坦言。
所言极是。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以后,工程机械市场需求迅猛下降,然而另一方面,随着外资巨鳄的强力切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长袖善舞者却日益增多。甚至那些原来已经登陆的外资力量,也因为心思变化而对中国市场进行重新定位。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7月,韩国斗山集团收购大宇重工后,对中国市场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25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的目标;8月,卡特彼勒2005全球董事会首度在亚洲召开,这家财富500强的美洲企业认为“中国对于卡特彼勒未来投资的意义重大而深远”;9月,贵阳市工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新加坡科技动力有限公司组建贵阳动力重工公司,预计5年内销售收入将达到11亿元;10月,康明斯2005全球董事会在中国举行,这是15年来康明斯全球董事会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召开。
这些顶级的工程机械国际公司,希望在中国复制他们国际化的成功故事。
勇敢者的游戏
由于游戏者对未来预期的改变,加上行业局势巨变,中国工程机械竞争因此早已升格。“可以肯定地说,行业目前正在面临企业成长与退出的结构性调整。”有人士认为。
情况其实在很多层面已有体现:国内企业中,仅2003年一年,发生在行业和行业关联企业之间的并购事件就有多例,除了南方香江出手山东临工、中联重科并购浦沅外,北方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也不甘示弱,携手中发展图谋更大市场份额,此外,一心觊觎东部市场的柳工也不断努力,斥巨资控股扬州建机。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大部分国内企业选择在行业上升周期并购,而这个周期中兼并成本高、评估价值高、收购条件也高。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并没有预测到宏观调控带来的风险,也没有做好在行业低迷期间低成本收购同类企业的准备,因此等到宏观调控可能出现行业整合机会时,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收购资金而错失良机。
这样的胜利,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尽兴与彻底。
而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则显得更加成熟并且技高一筹。尽管卡特彼勒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同行已经窥视多年,但他们的收购兼并始终都很谨慎。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国外企业将在行业处于相对低谷时,对国内企业实施低成本收购,此举定将大大改变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国际化生存
由此看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狼奔时代,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生存如何进行?
一种普遍而粗糙的见解是,出口并且扩大海外市场。尤其是2004年,当中国工程机械集体遭遇调控寒流时,海外市场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家维系产能的途径。然而问题是,当中国企业在中东或者东南亚打拼海外市场的时候,中国区,这个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值得期待的国内企业的本土市场,正为诸多跨国集团所觊觎。他们制定各种计划并且竭尽全力地获取每一份利润。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工程机械国内企业所推崇的国际化,还只是产品和零部件的出口,只算边缘形式的“国际化”。假设当我们的技术与国外企业差距愈来愈大的时候,当我们的新产品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而日显落后时,或者我们的价格优势因汇率因素变动而减小时,单一销售数字的追求并不足以应对这些变数。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进行优质产品的生产,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企业诉求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不仅仅来自市场销售层面。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比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信心和不断学习消化的能力。
但是,实践与纸上谈兵的难度并不相当,中国企业要真正能走出“国际化”路数,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不管如何,我们已经在路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