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我国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债务拖欠问题日益严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作为拖欠问题的主要源头,我国大中型企业间的债务拖欠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政策性拖欠"为主变为"经营性拖欠"为主。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尽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三角债”曾一度成为困扰企业和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解扣清欠的行政措施。尤其是最近几年,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针对银行系统的1.9万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处理,共解决了约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然而,目前银行的不良资产仍高达2万亿元,几年来增加了1.5万亿元。
拖欠问题为什么会变得日益严重? 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企业间形成的经营性债务拖欠(应收账款),这些债务拖欠在规模上更大,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化。统计表明,截至2003年11月底,仅全国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间形成的不良债务拖欠就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从行业分布上看,债务拖欠主要发生在制造类等经营性行业,其中,轻工、纺织、机械、电子行业上升幅度最大,这四个行业的企业债务拖欠高达12930亿,占66.5%,受不良债务拖欠直接影响的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0%以上。在许多行业中,企业间环环拖欠,处于债务链中的企业无法正常经营,举步维艰,同时,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并加重了金融系统的恶性债务负担。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对我国刚刚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威胁,不仅将使一大批企业被债务所拖垮、拖死,而且将造成银企之间的债务关系恶化,从而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专门对2000多个大中型企业间拖欠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拖欠原因来看,属于政府行政管理或计划等原因产生的所谓"政策性拖欠"仅占16%,而属于一般性市场风险或其它不可避免的意外风险导致的"客观性拖欠"也仅占23%,另外的61%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欠缺或经营管理机制不合理所造成的。
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正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竞争环境日益明显,赊销或信用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交易形式。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间的赊销已经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在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如医药保健品、建筑、纺织、机械等行业,赊销方式下完成的交易额己占到企业间全部交易额的60%~90%。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信用方式正在逐步变成企业间交易的主要形式。
但是,面对这种变化,相当多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来得及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内部缺少信用管理制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外部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不高,使得企业间的信用约束和防范机制极其脆弱,一旦发生信用交易就极有可能被拖欠,导致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大量发生。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不强,过多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负债率过高,无力对外偿付到期债务,包括供应商的货款、员工的工资和银行的贷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