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年的宏观调控,明年仍将继续,重点将是防止投资反弹,扩大消费需求。“高增长、低物价”的宏观环境,将是解决许多中长期问题的机遇。有人预测,明年的工作重心不在短期,而在中长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2005年还剩下最后一个多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刘树成表示,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行进。
9.5%的高增长令人欣慰,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依然高达27.7%的增长率,却又让不少研究者忧心忡忡。这一增幅,已经与出现局部过热的2003年、2004年时的水平大致相当。“被压抑的固定资产投资”似见反弹迹象。 “地方投资冲动再次反弹,表明导致投资过热的体制性因素并未消除”。针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郭克莎认为,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地方会有很多待上马项目,再加上此前被抑制住的投资冲动和停建缓建项目,如果明年放松对投资的调控,后果可想而知。因此,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继续防止投资反弹,仍是明年的政策调控取向。 在现阶段,至少在我国市场机制、产业体系完备之前,中国式“宏观调控”在调控范围、调控频率上,都可能会比西方国家更为宽泛、更为密集,调控难度也更高。所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似乎更应该叫做“宏观管理”。
专家判断,只要明年经济运行中仍存在无法通过市场力量恢复的结构失衡或短期波动,就会延续中国式的宏观调控;只要目前仍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会延续中国式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2006年仍要“调控”,仍要“防止反弹”。
“明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如果利用这一年将很多指标调整到位,实现软着陆,此后四年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稳定增长基础。”从长远发展阶段角度,王小广也认为,明年继续调控十分必要。他说,应当把2006年看作是“十一五”的“调整起步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