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中国世纪?这是一个印度世纪? 两个亚洲大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两个民族憧憬着同样的荣耀。
曾经辉煌的时代--大唐盛景和阿育王朝记忆犹新。只是在工业革命时,两个大国迷失了!在这个世纪,他们都认为是自己伟大的国家复兴的最佳时机。 27年前,中国改变了自己的道路,从此开始了非凡的发展。14年前,接任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支持结构改革,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之路。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GDP在27年间年均增长9.4%,人均GDP更是增长了6倍。“中国制造”充斥着全球各地的超级市场,全球的投资者在27年间向中国输入了5700亿美元的投资。 高盛大胆的预计,中国将在2041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听,“中国世纪”似乎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 如果在10年前,还没有多少人会认为印度会成为充满生机和前景的国家,但如今印度政府变革赋予的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每年达到8%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国速度的国家! 在班加罗尔、海德罗拜,无数软件公司正向全球输送印度设计的软件结晶;“塔塔”也将物美价廉的汽车送到了欧洲甚至更远的地方,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印度除了希望保持服务业竞争优势之外,更着力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似乎印度离梦想也愈来愈接近! 两个相邻的大国成为亚洲和全球的“明星”,当全球的目光转向这两个国家,一个持续的话题产生了--这是一个中国的世纪,还是印度的世纪? 回答这个问题,不容易! 高盛说,中国30年后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这个世纪属于中国。 摩根士丹利和麦肯锡说,也不一定吧,印度中国各有优势。 美世(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说,中国优势正在丧失,印度人力资本开始表现出优势! 那么,这个世纪,特别是下半世纪,究竟是属于中国的世纪还是印度的世纪?主持人语 “印度制造”挑战“中国制造”? 哎呀,这个问题还用问?看看全球超级市场摆放的那些玩艺,到底打着“MadeinChina”还是“MadeinIndia”,你不就知道了吗? 后发优势显现"印度制造"挑战"中国制造" 你说的是。 印度错过了工业外包革命的第一次浪潮,从玩具到彩电,从服装到汽车配件,国际产业的转移涌入了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第二次带有技术和资本性质的转移浪潮,印度也只是拽上了尾巴。中国则在20多年前,在开放政策指导下,展开双臂拥抱着来自全球大大小小的投资者。 中国还每年投入1000多亿美元改善基础设施,为投资者创造更佳的投资环境,这可是印度的七八倍,而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和短缺的桥梁阻碍了投资者进入的步伐。 不过,游戏才刚刚开始。 印度正在努力的改变这些条件,并不满足于领先的软件外包产业,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这几年,印度制造业正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印度政府也开始以热情的态度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 浦项钢铁100亿美元的投资被印度在今年敲定,本来浦项更钟情于中国。而印度电信设备爆炸式的增长早将LG吸引过去,扎根发芽。 还有,印度强大的私人资本,比如“塔塔集团”,高效率的公司运作令中国国企相形见绌,私人资本的力量正成为印度赶超中国的希望。 拿印度与中国相比,还会衍生出来许多有趣的问题。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得利于中国政府强大的资源推动和深度地介入经济活动。但印度似乎并不打算过多的改变“自由散漫”的市场经济,到底哪一种模式更具有潜力? 印度在学习中国,中国也需要学习印度。 不管怎样,在欧亚大陆两国正在崛起,竞争难以避免。两国开始彼此重视对方,中印交流开始加深,这在贸易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两个大国在竞争的同时,会携手面对崛起面临的同样难题--比如,能源和贫困问题吗? 21世纪经济报道邀请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亚太区总裁VonKeller博士(中文名:冯凯乐)、中国驻孟买前总领事郑瑞祥先生、商务部贸研院亚太部徐长文主任、外交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华碧云研究员,共聚“天下论衡”,畅谈中印对比。“印度制造”的后发优势 主持人: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更小。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印度正在为提高国家竞争力而努力,其中重要表现就是发展制造业。今年9月26日,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显示其发展“世界制造工厂”的决心。目前,印度制造业与中国相比如何? VonKeller:制造业的范围很广,但总的来说,中国要具有更多的优势。印度虽然在某些制造业上比较成功,比如纺织业,但中国的电子消费产品的生产能力更有优势。中国的外资投入很多,资金不是太大的问题,所以资本相对密集的产品中国的生产能力更强一些。 郑瑞祥:中印两国独立时间相近,分别是1949年和1947年。独立之初,两国制造业起点都很低。就一些所谓的洋货而言,印度比中国稍强。例如,印度生产轿车比中国早。在1957年,印度最大的家族公司,就生产奔驰大卡车,出口南亚地区,在非洲也有市场。“高露洁牙膏”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印度销售,还有吉列剃须刀。 印度从来没有封闭过,是半开半关的混合经济,而中国是从极端的封闭到开放,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就比印度快了许多。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印度强,价廉物美。中国制造业所占比重高,而印度的服务业比较发达,这两种产业结构各有利弊。 主持人: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对该行业采取了保护政策,国外汽车制造商只能通过建立合资企业进行投资,多数企业对轿车生产的核心技术并未掌握。而印度汽车产业的成功并非依赖于跨国集团大量的资本投入,而是依靠智能化的设计开发出造价低廉的本土化车型,且价格低廉。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有潜力? 华碧云:印度汽车业较早就自主开发了。过去印度汽车业主要靠与德国汽车公司合作,过了合同期限,可以在既有基础上向前发展,变成自主开发。印度汽车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比中国强。中国汽车行业有时候是一拥而上,或者重复引进,这些情况都应该尽量避免,印度在此也有教训,但是它注意了这个问题。 徐长文:过去,中国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存在很多问题,政策改变直接影响了行业发展。有人说,外资进来,在我国生产汽车再销售出口,中国可以赚取税收收入,这种认识都是有缺陷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