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的出路 “母鸡”“鸡蛋”一勺烩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05-22 08:37   来源:《国企》杂志  作者:周放生 张应语

作为产品制造商兼装备制造商的目标设定,是应提高\"鸡蛋\"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提高\"母鸡\"的市场占有率?

作为产品制造商兼装备制造商的目标设定,是应提高"鸡蛋"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提高"母鸡"的市场占有率?

这是一种比喻。是指制造业企业先生产产品(鸡蛋),进而生产制造产品的装备(母鸡)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母鸡鸡蛋一勺烩"。

我国传统生产资料制造企业,都有确定的产品。如汽车厂造车,钢铁厂产钢。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产蛋"的企业。还有一类制造企业,如机床厂产机床,重型机器厂造装备。我们将这类企业称之为生产"母机(母鸡)"的企业。这两类企业分工明确。"产蛋"企业专注产蛋,造"母机"的企业专注造机。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国际上制造企业也是同样的。但中国企业的实践,市场的需求使传统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笔者最近到天津钢管集团(原天津无缝钢管厂,俗称"大无缝")调研,发现他们已经实现了由制造产品(鸡蛋)到制造装备(母鸡)的跨越,而且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这种生产模式称之为既"下蛋"又产"母鸡"。

"大无缝"

从"下蛋"到"产母鸡"

1989年,"大无缝"(天津钢管集团,原天津无缝钢管厂)项目破土动工。始建初期,从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轧管、管加工等设备,配备了完善的自动化系统。1992年热试成功,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石油管材专业生产厂商。"大无缝"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石油管材"洋管"一统天下的历史彻底结束。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无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管生产基地,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50%,产品覆盖全国所有陆上、海上油田,并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无缝"钢管产量设计纲领为50万吨/年,由于市场需求,供给不足矛盾突出,企业面临选择:继续购买国外装备生产线,还是在消化吸收引进装备生产线的基础上自我装备?"大无缝"无力不断进口国外装备,只能自己造装备生产线。

"大无缝"的第一条生产线,引进全套进口设备;第二条生产线,国产化率(更确切地说是"自产率")达到70%;第三、四条生产线的国产化率达到85%;第五、六条生产线的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大无缝"与北京钢铁设计院合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

2006年,"大无缝"与德国西马克·米尔公司联合向白俄罗斯输出成套无缝钢管项目,整体向国际市场提供设备、生产工艺、操作工艺和管理技术。以此为标志,"大无缝"实现了既"下蛋"又产"母鸡"的蜕变。

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指出: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这就是目前大多数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只会"下蛋",不会产"母鸡"。

只会"下蛋",不会产"母鸡",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复引进。"八五"、"九五"期间,国家所需要的大量高浓度磷肥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为了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国家决定建设五大磷肥厂,"重复引进"十五条堪称世界一流的生产装备。几年之后面临的问题必然是装备的更新换代,于是随之而来的购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五大磷肥厂除了贵州宏福之外,都面临"不断引进"的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陷入困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的制造业何以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它在中国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中国的制造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但从结构上分析仍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其实,关于实现由"下蛋"到产"母鸡"的转变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市场换技术"就是一个重要政策。例如,铁道部在引进动车机组时提出了"三个必须":一是外方关键技术必须转让;二是价格必须优惠;三是必须使用中国的品牌。现在高速列车的全球4大生产商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和加拿大庞迪克已纷纷向中国的同行业转让了关键生产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机车装备制造水平。用"市场换技术"成功的产业不多,前提一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二是能做到统一决策。大多数产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因此,市场让出了,技术却没得到。

因此,除"市场换技术"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可以解决由制造产品到制造装备的办法?以"大无缝"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尝试另一种方式,但问题却不那么简单。

产"母鸡"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产"母鸡"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下蛋"的利润,但为什么很多产品制造商家并不关注产"母鸡"呢?我们认为存在一个动力机制问题。

产品制造商似乎缺乏产"母鸡"的原动力。在他们看来,其本身任务就是要养好"鸡",喂饱食,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但他们忽视了一次次地购买"母鸡"是要花大量银子的,而这些银子有些是完全可以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的。

装备制造商高度关注如何产"母鸡"。但他们要想造出高水平的装备面临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想引进技术,人家不卖;想买成套装备用于消化吸收,根本买不起,也不可能,况且哪有只买"母鸡"不产蛋的?靠自主研发更非一日之功。

为什么"大无缝"有产"母鸡"的动力?"大无缝"最初想要产"母鸡"的动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进口装备,需要大量的备品备件。这些备品备件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如果一旦进货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于是,他们开始模仿制造一些简单的备品备件。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件到成线,集腋成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我们认为,产品制造商最具有产"母鸡"的条件。

第一,他们对设备最了解、最熟悉,最有条件从消化到制造,又从制造到创新。"大无缝"的第一套装备生产线原设计生产能力是50万吨/年,经过他们技术改造,在2004年已经达到100万吨/年。生产线未变,但生产能力实现翻番。关键是生产节奏提高了。

第二,他们与国外的装备供应商大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从简单的配套开始,同国外的装备制造商进行合作。然后,逐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像"大无缝"同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领域已经扩大到生产大部分装备,并掌握了主要生产工艺。

第三,成为设备制造商,可以为他们自己节约大量的设备投资。同样的生产装备,"大无缝"的第三条生产线节约装备投资至少在10亿元以上,而且效率大大提高。

第一只母鸡问题

当年,德国西马克公司已经认识到了无缝钢管的生产工艺需要进一步提高、改善,他们也提出了更先进的理念和工艺设计。但他们在询问了全世界的大型管材生产厂家后,却没有任何一个厂家愿意作"首台"试验,西马克的"蓝图"也就只能停留在了纸上。

制造装备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厂家愿意使用"首台"。对于"首台"新装备,使用厂家的态度是退避三舍。当装备制造商上门推销、投标时,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装备谁在使用?如果永远没有人愿意吃"第一只母鸡",那么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将永远难以进入市场。

如何解决"首台"使用问题呢?"大无缝"自己制造,自己使用。自己就是"首台"使用者,这是对市场最好的证明,是专门??法有效地解决"首台"试用问题。"大无缝"的实践说明装备制造商可以做到既是甲方又是乙方,由装备制造商自己进行"首台"试用是最现实的选择。

第一,他们最了解需要何种性能的装备。长期的生产实践,产品制造商对引进的装备"轻车熟路",什么地方需要动"小手术",什么地方需要动"大手术",他们比谁都清楚。当年,"大无缝"在分析客户需求和行业特点后,一方面他们对原有的"两棍连轧"装备进行改造,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水平,但同时深切的感觉是原有的装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多年的生产经验告诉他们,"三棍连轧"装备才是他们需要的装备。

第二,他们最具有"首台"试用条件。现代化的大型制造装备只有经过实战检验,才能投入批量生产。产品制造商可以总结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感觉,对设备的构造、性能进行充分吸收、改进的基础上,制造出改良型的"母鸡"。产品制造商还可以将整只"母鸡"进行分拆,在"小修"时进行"羽毛"、"鸡爪"等辅助设施进行更换试验,在"中修"时对"翅膀"、"鸡大腿"等重要部件进行更换试验,"大修"时再对关键的"鸡头"、"鸡身"等要害部件进行更换、试验。这样做,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试验成本,又可以提高试验成功的可能性。而专门的装备制造商就没有如此优越的试验条件了。

第三,他们最有说服力。产品制造商在成为装备制造商后,其本身既是甲方,又是乙方,自己研制设备,自己使用。装备经过使用之后,然后再推向市场,从而解决了没有人愿意试用的问题。像"大无缝"当年在同西马克公司合作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三棍连轧的生产线,自己投入使用后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品制造商的"现身说法"就是最好的广告。现在,全球同行业新上生产线大部分已经采用了这一新技术。

制造同业竞争?

产品生产商同时成为装备制造商后,面临一个难解的困惑。当他们将成套装备生产线外卖的同时,就等于竖立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或者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是甲方乙方合一产生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市场容量有限的产品矛盾会更突出。"大无缝"同样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他们的装备生产线已出售给白俄罗斯,虽然这一输出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他们在向国内其他企业输出时则显得十分谨慎。

这又引起我们的另外一个思考:作为产品制造商兼装备制造商的目标设定,是应提高"鸡蛋"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提高"母鸡"的市场占有率?

一般来讲,"鸡蛋"的利润率相对 "母鸡"利润率要低很多。但 "鸡蛋"的市场需求量要远远大于"母鸡"的市场需求量。孰轻孰重,这需要靠企业自己来判断。

有两种卖装备方式可供企业选择。

第一种方式,先己后人。也就是说,产品制造商在制造出"产蛋率"更高的母鸡时,首先为我所用,在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后再逐步推向市场。

第二种方式,投资控股。也就是说,产品制造商在制造出装备后,以装备作为投资来实施产权和市场的控制。例如,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制造的设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这样既能绕开国际市场近来频频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也可以更加有效地进入国际市场。企业也可以使用设备入股的方式同别的厂家进行合资合作生产。

天津"大无缝"由产品制造商向同时成为装备制造商发展,仅仅是一个缩影,一个代表。鞍钢短流程生产线,贵州宏福磷肥生产线同样是这种模式。母鸡鸡蛋一勺烩很可能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种新的方式,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特点的特有方式。

"母鸡鸡蛋一勺烩"是企业的"软实力"。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制造装备能够打上MADE IN CHINA。(文/周放生 张应语 作者周放生为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张应语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本文非作者独家供稿)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同时本网原创文章,欢迎您转载并标明出处,谢谢!

热门产品(点击查询产品底价)

整机专区

  • 挖掘机械
  • 铲土运输
  • 起重机械
  • 混凝土
  • 压实机械
  • 路面机械
  • 桩工机械
  • 工业车辆
  • 高空作业
  • 凿岩机械
  • 掘进机械
  • 农业机械

工程机械内幕
实时掌控行业大事小情

机主邦
机主邦 帮机主 让机主不孤单

慧聪商情电子刊
直达商家商机无限

工程机械品牌关注榜



欢迎
咨询